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街道设计是各个国家积极探讨的设计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共有的城市交通问题,梳理《印度街道设计手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从印度街道现状问题出发,首先回顾印度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围绕《印度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介绍印度街道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并对共享街道、快速公交系统、街道摊贩等重点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手册》中街道设计元素、街道设计模板、交叉口设计模板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解读。最后,从设计理念、设计重点、设计模板、设计流程、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手册》对中国街道设计的启示,并对如何借鉴《手册》以适应并补充中国的街道设计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兰潇  李雯 《城市交通》2014,(2):36-49
饱受汽车拥堵困扰的阿布扎比,迫切需要寻求向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转变,《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应运而生。《手册》以步行优先为前提,以体现多元需求平衡为特色,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顺序划分通行优先权等级。同时结合“用地环境属性”与“道路承载力属性”提出街道分类与指引,尤其在街道功能划分与模块化横断面设计方面独具特色。在引导阿布扎比的街道设计向更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同时,其诸多创新和亮点同样值得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中借鉴,以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3.
李雯  兰潇 《城市交通》2014,(2):10-17,94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街道设计主要以机动车为主导,标准化的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在,全球的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扩大他们对街道的认识,对街道的定义从机动性转向宜居性。一股推出“街道设计手册”的热潮随之出现,街道设计的内涵与使用方式被重新定义。通过分析街道为什么是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总结世界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地区发展特色,选取5个代表性的街道设计手册,从中提炼出街道设计的“需求金字塔”,总结其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成功元素和面临的挑战,并对街道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街道设计工作正在从早期重视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功能与空间场所功能并重的阶段转型。日本拥有与中国相近的文化特征,在《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以及相关工程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价值。首先,回顾日本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导则》的编制背景。然后,梳理日本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城市独特的《导则》编制目的、研究范围及内容框架。同时,从街道设计的构成要素、交通环境建设与管理措施、制度设计等方面对《导则》核心内容展开解读。最后,基于日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反思街道设计工作的原则与初衷,提出对中国编制、修订街道设计导则以及项目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6年《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出版,新型街道设计理念开始在中国受到关注。首先梳理街道设计理论发展的国际背景和中国经验。从街区层面的街道设计以及单条街道的设计改造两个层面,探讨街道设计的方式、方法。从老旧社区街道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改造、新城街区街道提升、街道界面共享改造四个角度,介绍上海市的街道改造经验。总结适宜人居的可漫步街道设计要点:强调空间尺度宜人、沿街活动多样性、为社区居民出行提供人性化的设施与绿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交通政策就在向整合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向努力。伦敦交通局于2004年发布了《伦敦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2009年修订。该导则作为"更好的街道"计划的一部分,对伦敦市区的街道项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叙述伦敦市街道形态与规划政策的演变,介绍《导则》的政策背景、概要内容及设计原则。从设计流程、材料面板、街道设计指引几个方面解析《导则》的特点。通过研究伦敦市的道路形态和街道设计现状,评述《导则》的落实与应用情况。最后,从全过程精细化指导、规范标准补充、街道设计理念转变三个方面总结《导则》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和促进城市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昆明市为例,介绍了《昆明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编制时针对本地情况进行的目标定位思考、体例比选和成果形式的定制。总结了《导则》编制的主要特色:对路权保障和品质提升提出较高标准;对接实际工作中的现实挑战,提供解决办法;提出“导则+自评表+部门版”应用模式,方便部门管理。《导则》从条文的侧重点与成果形式的定制化两个方面最大化适应昆明市本地特征,是城市管理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7月,《全球街道设计指南》(GlobalStreetDesignGuide)(以下简称《指南》)中文版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指南》系"街道设计指南"丛书之一。丛书还有《城市街道设计指南》《城市自行车道设计指南》《公交街道设计指南》《纽约市街道设计手册》和《雨洪管理街道设计指南》等,由美国全球城市设计倡议协会(GDCI)、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ACTO)策划和编著。《指南》中文版(全书40.8万  相似文献   

9.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强  韦笑  任冠南 《城市交通》2021,19(5):1-16
街道作为城市中承担交通、活动、生态等多重功能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品质提升与精细化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街道设计导则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空间专项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城市方兴未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和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总结其编制经验,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的理念目标、体例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进一步反思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提出街道设计导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独特借鉴价值,并探索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受以车为主导的规划建设理念影响,中国许多城市新建、改建道路存在尺度失衡、品质降低、活力不足等问题。首先介绍纽约、伦敦、哥本哈根、莫斯科、墨尔本等世界级城市街道重建实践经验。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采用公共生活—公共空间(PLPS)调研方法,对34处地点进行行人流量调查,并针对5个公共空间进行停留活动统计。由此分析黄浦区现状街道网络的主要问题与诉求,进而提出街道重建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措施推进时序。以南京东路为示范项目,探讨其现存问题并提出具体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城市道路空间传统规划设计范式的自省,分析街道设计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从项目组织、设计对象和设计方法等角度分析街道设计情境特征,指出从批量复制的传统规划设计到单品定制的街道设计需要完成的认知转变。结合天津市道路空间相关政策演进及街道设计实践,剖析街道设计面临的现实窘境。结果表明,街道设计及其所昭示的规划设计行业跨界融合态势,是受机动车导向理念支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要尽快适应的范式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不断加宽,行人过街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在大型路口行人很难一次完成过街,传统的平面过街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国内很多城市开始产生二次过街模式,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行人过街的主要问题,从道路时空资源角度定量分析了二次过街的适用范围,对二次过街的系统组成、设置模式和适用条件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二次过街设施的设计方法,并对近期实施的示范点进行了总结检讨,较好地指导了二次过街试点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参与方式的交汇点,也是交通行为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合理的行人过街交叉口设计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在对交叉口行人过街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