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从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出发,社区生活圈被认为是助力城市向精明增长方向转型的关键抓手和有效路径.基于POI、道路网、DEM等多源数据,构造基于路网可达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模型.搭建包含7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的生活圈便利度指标体系,从设施总量、设施有无、设施空间相关性三个方面开展生活圈便利度评价.选取青岛市东岸城区作为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各类设施便利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主要分布在发展成熟的城市建成区;单项设施达标率较高,但7项设施全部达标占比很低,设施建设多样性有待提升;按照设施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针对898个设施极度缺乏的居民点,应在近期优先考虑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了预测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居民工资水平、交通可达性与住房价格等建立居民消费剩余模型,建立了居住地Logit选择模型来确定因交通流量分布改变而导致的居住区位选择分布;借助居民居住地与交通工具联合选择模型,确定路面交通流量变化,进而获得轨道交通运营后因交通成本变化引起的不同工资水平居民的居住选择变化情况,分析了轨道交通建成导致住宅价格增长给居民的居住区位选择行为带来的二次影响;以单中心城市为背景,设定10个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8类不同工资类型的居民在轨道交通建设与房价增长后,在10个轨道交通站点居住区位选择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建成后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但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时间价值较低,居住选择受其建成影响较小;随着轨道交通沿线居住区位可达性的提升,轨道交通附近房价增长,最远的居住区位平均每平米房价增长2 619元,最近的居住区位平均每平米房价增长11.5元,与此同时,工资水平较高的居民向城市中心移动,工资水平较低的居民向远离城市中心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3.
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居民生活出行目的地之一。公共交通是就医出行的重要出行模式,其服务水平对居民出行及就医具有双重影响。可达性是衡量交通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到达某地点以获得某种服务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能力指标,换乘对就医出行可达性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潜能模型,选择出行时间、换乘时间及服务覆盖人口数量构建可达性计算模型。以友谊医院为例,根据该模型进行各交通小区的就医出行可达性计算并分级,并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区域平均出行满意度进行比较。据统计,高于93.5%交通小区的上述两种评价一致。实验表明模型在就医出行可达性的计算上与出行者主观评价一致,可用于研究居民就医出行的便捷性,对提高医疗服务的区域覆盖及交通便利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可达性计算是合理选择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本文面向急救医疗服务的合理选择需求,首先分析了急救医疗服务可达性的特征,建立了度量模型;然后,基于这一模型,分别研究了实际交通状态下特定医疗服务和多医疗服务竞争时的可达性,据此确定医疗服务的有效服务范围,合理选择医疗服务.传统的医疗服务可达性研究将可达性作为一个静态的固化值,无法满足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精准就医选择需求.本文提出的可达性计算方案综合考虑了交通状态的时段、路段和方向差异,能更准确精细地计算医疗服务的有效服务范围,为人们在紧急情况时的就医选择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诱增交通量是交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诱增交通量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在传统"四阶段"模型中引入可达性模型,对交通发生吸引及交通分布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实际改扩建工程案例,对比分析了传统"四阶段"模型与改进后模型的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将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四阶段"模型,考虑了可达性、小区人口及经济情况对诱增交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社区生活圈打造绿色出行环境,定量解析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小汽车行驶里程 (VMT)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基于建成环境的5D维度选取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多样性及公交站点密度等6个指标刻画建成环境,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步行速度和非直线系数等指标差异化界定社区生活圈尺度,利用POI数据和道路网络等地理空间数据测度建成环境。以保定市居民出行行为调查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数据来源,构建考虑自变量尺度变异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与传统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纳入变量尺度异质性的MGWR模型降低了残差的自相关性,且调整后R2 相比于GWR模型与OLS模型分别提高了1.8倍与6.0倍;从标准化系数来看,社区建成环境指标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和公交服务水平对VMT影响最大;社区建成环境指标中,路网密度与交叉口密度接近全局尺度,空间异质性较弱,其余建成环境变量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空间设计;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局部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呈现“中心-外围”变化趋势,与城市形态有较强的耦合。  相似文献   

7.
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利用贵阳市中心城区调研数据,引入地形感知变量,构建包含潜变量的SEM-Logit模型来分析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含潜变量的SEM-Logit模型比不包含潜变量的Logit模型拟合度更佳,个人属性变量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驾照持有情况、家中小汽车规模显著影响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潜变量因素中,目的地可达性、吸引力、地形感知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造成显著负向影响,即公共服务设施越便捷、小区吸引力越强、地形感知越大,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越小,而出行态度和活动支持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具有正相关性。地形感知对老年人与中年人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均产生负向影响,但对中年人的影响程度大于老年人;地形感知对长期居住者公共交通出行选择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和适应性,对短期居住者公共交通选择削弱较小。研究结论可为山地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交通方式选择是公交出行需求预测的关键内容之一。文章在公交方式选择效用函数中加入起点和终点交通小区的交通可达性(考虑公交站点到达时间、站台数量、线路条数、发车频率等),对Logit模型进行改进,并用海口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改进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划分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特性、交通系统特性与出行者特性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在分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区位特征、交通设施供给、出行成本定量化融入对居民出行效用的测算,建立基于出行效用的城市区域可达性模型。使用该模型对南充市中心城区不同时段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达性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明显;各小区平峰期可达性均高于高峰期可达性;城市核心区与临江区域不同时段可达性差异明显;新城区与外围片区可达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城市区域可达性研究方面的有效性,可为规划人员统筹协调各区域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停车需求给定条件下的停车设施选择问题,建立了描述停车设施选择和出行路线选择行为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基于在部分增广乘子法中嵌套Frank-Wolfe算法的思路设计了求解模型的有效算法.上层模型在满足停车需求和设施停放车辆数有限条件下,力图最小化实际停车需求分布与期望分布间的差异.下层模型假设出行者路线选择行为遵循用户均衡原则.上下层模型通过设施选择概率函数实现有效关联.部分增广乘子法中嵌套Frank-Wolfe 算法求解上层模型可以有效利用上层模型的单纯形式约束特征.算例分析验证了新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论拓展了现有理论的应用场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建模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