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对干支流汇流口都只从斜接式交汇和"Y"型交汇两种形式来研究,这种交汇形式并未考虑到实际河型,因而这不能反映出山区河流汇流口的真实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传统的汇流口交汇形式进行重新分类和研究,诸多的天然河道资料显示,支流在交汇段基本上属顺直型,干流在交汇段则呈现出弯曲、顺直、或分汊的河型特征。因此,从河型角度对干支流汇流口分类,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区河流干支流汇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着重对山区河流干支流汇流后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支流的汇流比{Q/QC}是影响交汇角大小,汇流面坡降,输沙率变化 主要因素,同蛙利用汇流比Q/QC这一特征值,建立了它与汇合口的水力和泥沙运动绵部份相关关系,从而揭示了山区河流干支流相汇后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3.
支流入汇对干流航道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牡丹江入汇松花江为例,利用实测资料对干支流交汇河段进行分析,为支流入汇对干流的影响提供了一些定量关系。并且从水力学伯努利方程出发,探讨了支流入汇对干流的影响,得出了在不同汇流比条件下干流水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干支流交汇水面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干支流交汇角为变量概化成三个模型,在交汇角为30°,60°,90°时,分15组流量对交汇河段的水面形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在交汇口布置挑流坝观测其水位变化。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与主河水流交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试验的模型相似律并进行室内模型试验,探索了泥石流与主河水流的交汇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交汇口支槽与主槽槽底之间的关系不同,泥石流入汇主槽后的运动形式也不同,大体可分为潜入式交汇和分层交汇2种形式.潜入式交汇中,泥石流龙头速度近似按线性关系衰减,龙头几何特征与异重流不同,它的高度与长度变化较小,横向宽度与长度可用线性关系表达;当支槽有回水时,泥石流头部受到水流的破坏,发生沙、石沉降,形成分层运动.  相似文献   

6.
沿河公路的丁坝群冲刷防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丁坝是山区沿河路基常用的冲刷防护构造物,而且以群坝防护形式居多.群坝防护时,坝长和坝间距是重要的设计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对顺直河段和弯曲河段中丁坝群的水流形态、冲刷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防护长度和冲刷深度作为控制指标,提出了沿顺直河段和河弯凹岸布设丁坝群的计算方法,指出群坝中的1#坝应该比较短,其它各坝坝长可以相同,1#坝坝长为其它各坝坝长的一半比较适宜.在弯道中,水流形态,冲刷特点更为复杂,群坝的间距应该更小,但仍然可以根据宜道中的计算方法确定坝间距.建立群坝间距计算方法时,已考虑到天然河段与室内水楷模型差异。  相似文献   

7.
丁坝是山区沿河路基常用的冲刷防护构造物,而且以群坝防护形式居多.群坝防护时,坝长和坝间距是重要的设计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对顺直河段和弯曲河段中丁坝群的水流形态、冲刷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防护长度和冲刷深度作为控制指标,提出了沿顺直河段和河弯凹岸布设丁坝群的计算方法,指出群坝中的1#坝应该比较短,其它各坝坝长可以相同,1#坝坝长为其它各坝坝长的一半比较适宜.在弯道中,水流形态,冲刷特点更为复杂,群坝的间距应该更小,但仍然可以根据直道中的计算方法确定坝间距.建立群坝间距计算方法时,已考虑到天然河段与室内水槽模型差异.  相似文献   

8.
物流企业分类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当前物流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和急需对物流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的实际,基于收集的大量物流企业样本,提出了物流企业分类的特征指标体系,应用二维Kohonen自组织神经网络建立了物流企业的分类模型。根据模型的训练结果将物流企业分为运输型、仓储型、配送型、货代型、快递型和综合型6个类别,并对各类型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描述,最后以5家物流企业为例,对Kohonen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此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分类能力,能按特征指标对5家物流企业进行归类,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高速公路中道路瓶颈造成的堵塞现象,本文改进KKW (Kerner-Klenov-Wolf) 模型, 建立跟驰规则;综合考虑车间距和车速对车辆换道的影响,建立自由换道和强制性换道规则;并对高速公路中不同车流量条件下,道路瓶颈上游的堵塞区域分布、换道行为特征和车道上交通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交通量条件下,汇流车道的拥堵区域长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会随时间而变化,且道路瓶颈前的汇流行为会导致目标车道上严重的速度下降,汇流车道和目标车道上车辆速度变化趋同;从换道集群特征来看,道路瓶颈前因高交通流量形成的低速汇流车辆倾向于以小集团的方式统一进行换道,造成目标车道上剧烈的交通震荡;瓶颈消失后,交通恢复时间随进口交通流量的上升而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10.
结合近年来在渝东南渝东北岩溶地区实施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及供水示范项目,对该区岩溶地下水富集特征开展研究。分析了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文期等因素对岩溶地下水富集的影响程度;岩溶地下水时空分布不均,依据地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不同,将岩溶地下水富集均一性分为极不均一、不均一、相对均一3类;根据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和水动力特征,将研究区内的富水模式分为汇流型、分流型、泄流型、断裂带型,提出了开发利用方向,为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峡蓄水后支流的航道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但由于常规的内河通航标准没有考虑水库蓄水对支流航道的影响,因此不能采用常规体系来定级三峡库区支流航道的技术等级。以支流梅溪河为例,从水流条件、航道尺度、通航保证率等方面对三峡成库后支流的航道技术等级定级进行了初步探讨;将该标准体系应用于梅溪河,得到了三峡蓄水后梅溪河的航道标准。成果为三峡及类似库区支流航道技术等级的界定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与主河交汇区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流体力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原理,建立了交汇区混合流运动方程,分析并提出了双场交汇计算的耦合模型,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方法、交汇区流变关系和泥沙沉降关系.通过计算表明,该三维耦合计算模型能与实测资料相吻合,并能详细刻画交汇区泥沙浓度分布规律及主河水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与主河交汇区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流体力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原理,建立了交汇区混合流运动方程,分析并提出了双场交汇计算的耦合模型,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方法、交汇区流变关系和泥沙沉降关系.通过计算表明,该三维耦合计算模型能与实测资料相吻合,并能详细刻画交汇区泥沙浓度分布规律及主河水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巴南区安澜、跳石两镇主要公路干线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数据建立公路沿线数字高程模型,基于ArcGIS水文分析模块通过DEM填洼、水流方向分析、汇流累积量计算、河网提取等对研究区公路沿线进行小流域划分,并分析其流域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集水栅格阈值为15 000时提取的水系与实际河网最接近,以此将研究区划分为87个小流域,其中公路通过31个小流域。在31个小流域中,有58.06%的小流域面积在1~5 km2之间;小流域形状系数在0.32~4.96之间;小流域起伏度在121~535 m之间;各小流域到达公路最大汇流累积量在46~759 348之间。  相似文献   

15.
川江金钟碛滩整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钟碛为长江和沱江汇合口过渡段沙卵石浅滩.它将河道分为左右两槽,右槽较浅,左槽较深,滩段碍航状况较为严重,船舶过滩比较困难,是叙渝段枯水期重点维护滩险.在基于河床演变规律和分析碍航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采取疏浚和筑坝整治措施后滩段的通航水流条件.通过对整治前后的效果比较,发现碍航险情消失,达到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由于环形交叉口入口车辆直行和左转的绕行而避免了流线冲突,交织区存在着大量的分流、合流行为,车流运行特性复杂. 通过对环形交叉口交织区的摄像调查,测算并分析在该区域的合流与分流运行行为的速度分布、换道位置分布,合流车与环道上前后车的车头时距分布,以及可插间隙的利用等规律,研究发现环形交叉口交织区运行行为具有以下特性:外环道车速比内环道的车速大,合流车的车速最低;分流行为发生于合流行为之后;当可插间隙增大时,合流车速有增大的趋势;对于较小的可插间隙,通常后车时距大于前车时距;多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当量车流的临界间隙小于单车道环形交叉口临界间隙.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环形交叉口入口车辆直行和左转的绕行而避免了流线冲突,交织区存在着大量的分流、合流行为,车流运行特性复杂. 通过对环形交叉口交织区的摄像调查,测算并分析在该区域的合流与分流运行行为的速度分布、换道位置分布,合流车与环道上前后车的车头时距分布,以及可插间隙的利用等规律,研究发现环形交叉口交织区运行行为具有以下特性:外环道车速比内环道的车速大,合流车的车速最低;分流行为发生于合流行为之后;当可插间隙增大时,合流车速有增大的趋势;对于较小的可插间隙,通常后车时距大于前车时距;多车道环形交叉口的当量车流的临界间隙小于单车道环形交叉口临界间隙.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外江、河、海底隧道的建设经验出发,根据长隧道及高速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经验,论述了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采用铁路隧道方案的合理性;给出了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的断面形式、断面面积及洞门形式建议方案;提出了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选择施工方案要点;介绍了国内江河海底隧道的建设情况;重申审核工程修建好坏的理念,及修建过江、过海隧道比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