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与A/O工艺相结合处理生活污水,使反应器兼具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膜分离3种处理过程,系统出水稳定.膜出水COD平均去除率达85.3%,含量小于50 mg/L;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9.1%,含量20 mg/L以下;总氮平均去除率为50.8%,出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用于生活污水脱氮的处理,考察了反应器启动阶段出水的变化.生物膜驯化成熟后,考察了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进水总氮37.69 mg/L时,反应器总氮去除率达到85%.此状态下,对反应器单个运行周期的脱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连续出水水质稳定,氨氮去除率达到98%,出水氨氮基本维持在1 mg/L以下.  相似文献   

3.
对某机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两类废水进行处理,确定最佳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混凝-生化联合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处理这两类废水.其中,混凝处理可以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在混凝剂PAC投量为100 mg/L、助凝剂PAM投量为10 mg/L条件下,COD和SS去除率分别达到28%和64%;生化处理中,厌氧-好氧联合生化处理效果较单独好氧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好,采用混凝-厌氧-好氧(回流)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在厌氧和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 h和8 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5%以上,出水COD可降至40 mg/L以下,出水可回用于水力清砂和湿法除尘用水补充水.  相似文献   

4.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豆制品废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500 mg/L~2 000 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150 mg/L以下,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具有COD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共凝聚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油脂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共凝聚气浮/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在处理油脂生产废水中的应用.在进水COD、SS、动植物油、氨氮、总磷含量分别为4000、1000、200、50、200mg/L的情况下,出水相应指标分别为14.4、13.3、未测出、未测出、1.72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8.7%、99.8%、100%、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共凝聚气浮/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在处理油脂生产废水中的应用.在进水COD、SS、动植物油、氨氮、总磷含量分别为4000、1 000、200、50、200mg/L的情况下,出水相应指标分别为14.4、13.3、未测出、未测出、1.72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8.7%、99.8%、100%、95%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150 mg/L左右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50 mg/L以下,达到国家回用水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具有COD 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治理豆制品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豆制品废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500mgL-2000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150mg/L以下,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具有COD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有效容积为23L单级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高氨氮生活废水.以硝化污泥为接种污泥,实验温度为30℃,水力停留时间(HRT)24h,pH值7-8、溶解氧〈0.5mg/L条件下运行反应器,采用具有高效氧气传递效率特性的曝气膜管进行曝气和稳定性强的PVDF分离膜出水.进水氨氮容积负荷从0.012,0.029提升至0.058kg/(m^3·d),氨氮去除率随着负荷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0%、30%、5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单级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高氨氮废水领域的优势与前景.另外,污泥浓度和溶解氧浓度控制是本实验两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物化手段和生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生活污水,在生化反应前增加混凝、气浮物化处理手段,大大降低了COD的有机负荷,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生化处理阶段进水COD为150mg/L左右的情况下,出水COD可降到50mg/L以下,达到国家回用水标准.该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具有COD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高硫酸盐抗生素废水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6m3/d的酸相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气提脱硫-甲烷相UASB-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工艺处理高硫酸盐抗生素废水,硫酸盐还原与有机物甲烷化分别在两个反应器中进行,有效避免了硫酸盐还原菌对产甲烷菌的竞争抑制,利用空气吹脱将硫酸盐还原产物硫化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消除了硫化物对后续单元产甲烷菌的毒害作用.80 d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稳定运行时,进水CODCr为10 680~14 140 mg/L,SO42-为1 280~1 610 mg/L时,系统出水CODCr为760~1 020 mg/L,CODCr平均去除率为92.8%,SO42-为160~210 mg/L,平均去除率为87.7%,硫化物浓度在1.8~2.9 mg/L,平均去除率在97.1%.该系统可大大削减进水中的有机物、SO42-及反应过程中的硫化物,该系统作为高硫酸盐抗生素废水处理预处理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MgCl2·6H2O为原料,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致沉剂,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了纳米MgO粉体.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MgCl2的起始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煅烧温度和时间对MgO粒径及物化性能的影响,用XRD、SEM、TEM对纳米MgO进行了表征,并考查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制备纳米MgO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gCl2浓度为0.2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8h,煅烧温度及时间为400℃煅烧6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MgO具有规则的六方片状结构,平均粒径大小为10nm左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对MgO的产率和形貌不产生影响.与其他制备纳米MgO的方法相比,该工艺成本低、污染小、产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环保效应,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几种离子交换与电化学结合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如填充床电渗析、离子交换树脂的电再生、电化学离子交换等.EDI和EIX及离子交换树脂电再生过程的电流效率与膜性能及电极上的法拉第过程关系密切,使离子交换与电化学结合技术及理论上升一个台阶.也必将使离子交换应用技术重新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4.
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以及更为复杂的聚合硫酸铝铁作混凝剂处理COD为3000mg/L,SS为300mg/L左右的印染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范围为7.0-9.5,搅拌速度为180r/min,一次处理混凝剂投加量为300mg/L,沉降时间为15min。COD去除率在80%左右,若再经双层滤料柱进行过滤处理,效果更好,能达到排效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酿酒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的最适磷营养条件,对莱茵衣藻、二形栅藻在单一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并剖析了对酿酒废水中营养盐的吸收去除效率. 采用控制变量法对酿酒废水总磷浓度进行调控,研究了不同磷浓度对微藻的干重、比生长速率、蛋白质含量,以及对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量和去除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莱茵衣藻对磷需求总体上大于二形栅藻对磷需求,当初始总磷浓度为16.40 mg/L,初始氮磷比为2.45时,莱茵衣藻最终生物量达到839.50 mg/L,藻蛋白含量达到53.37 mg/L,对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48%、91.75%、67.90%;二形栅藻生物量最高达到650.00 mg/L,藻蛋白含量达到131.04 mg/L,对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76%、73.93%、83.43%;而两种藻在共培养条件下,其生长曲线处于单一培养两种微藻下的生长曲线之间,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83.66%、95.24%,COD的去除规律与二形栅藻类似. 研究发现酿酒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无论是单一还是共培养体系,酿酒废水总体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水总磷要求.   相似文献   

16.
How to use water resource effectivel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developing industry. Three combined processes which are composed of oil separator+de-emulsification flocculation+sand filtration (SDF), oil separator q-hydrolytic acidification+SBR (SAS) and oil separator+de emulsification flocculation +SBR (SDS) are conducted in laboratory-scale experiment to treat oil extraction wastewater for an oil fiel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COD(chemistry oxygen demand) and oil treated by SDF process are 85 % and 95 % respectively, the residual oil in effluent can meet the discharge standard, but the residual COD can not.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and 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of the SAS effluent are 85% and 90% respectively, the BOD can meet but the COD can not meet discharge standard. So the further treatment is required in the process. The SDS effluent with removal rate of 95% and 90% are obtained for COD and BOD respectively, which can completely meet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oil wastewater discharge and refilling (Chin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oil extraction wastewater has turned into water resource after being, treated by S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