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排水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案中,常采用排水性沥青混合料作为路面罩面或新建路面表层。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为20%左右,属于间断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这种混合料的设计空隙率高,可以有效地降低表面积水引起的雨雾、溅水及眩光,并可提供足够的表面粗糙度、降低车辙变形和交通噪声。同时,为了解决路面水下渗不能充分排除并滞留在路面结构内引起的水损坏以及路面结构强度降低问题,排水沥青路面设计方案中将防水粘层设计在排水上面层与中面层密级配沥青混合料之间;可保证路面水通过表层排出,且能有效地阻止水的下渗,以解决水滞留路面中的问题。因此,对于多雨地区来说排水性沥青路面是常用的公路路面结构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本文依托实际工程,从减少道路病害、保护环境及确保交通安全三个方面分析了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市政道路应用的必要性。根据排水性沥青路面的特性,重点阐述了排水性沥青路面的路面结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以及养护措施,并在具体工程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性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防滑、防燥及排水性能,保证路面的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市政道路中应用排水性沥青路面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降雨情况下,汽车行驶过程轮胎所溅起的水花极易形成水雾,前方能见度会显著下降,人体主观的识别距离也随之迅速减小,甚至出现对行车间距的错误判断,易造成交通事故,研究雨天沥青路面能见度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以米氏理论为基础,利用能见度的气象学定义,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提出了用车速、水膜厚度和路面设计参数表征的能见度计算模型,进而对能见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天,沥青路面水膜厚度低于5.873 mm时,水雾引起的能见度会随车速和水膜厚度增加而不断减小;路面设计参数中,排水路径长度、路面构造深度与能见度呈正相关性;路面坡度与能见度呈负相关性;在水膜厚度为5.873 mm时能见度达到极小值;进一步提出了用降雨强度、路面构造深度、路面坡度、排水路径长度和车速表征的沥青路面能见度改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各种路面材料的性能试验和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研究,得到合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材料和矿料级配表,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型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并研究沥青路面坡度、路肩排水、超高段路面表面排水和中央分隔带排水等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适用性、 经济性等多个方面对不同路面排水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优缺点分析与比选, 结果表明排水路面在大范围路面排水效果及综合效益方面优于其他排水形式, 而横截沟则具有良好的单点排水效果。 同时根据分析结果,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路面排水措施进行选择与设计, 形成了组合式路面排水方法, 为沥青路面排水问题处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排水基层的主要使用功能是排除沥青面层裂缝和材料空隙中渗入基层中的水分,因此对其排水性能应有一定要求,使得水分能在一定时间内顺利排出路面结构。阐述了表面水渗入率、排水过程及沥青路面排水基层的排水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3条高速公路(文中描述为A高速、B高速和C高速)沥青路面车辙为分析对象,以《公路工程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对车辙深度的判定标准为依据,分别在车辙深度<1.0 cm、1.0~1.5 cm、>1.5 cm的典型路段,选择同一横断面上车辙形成的的波峰、波谷及硬路肩处钻芯取样,通过对芯样的分层观察、各层厚度值的统计分析。在沥青路面车辙处采用切槽的方式代替路面取芯来判断车辙类型和车辙影响深度。  相似文献   

8.
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路面产生水破坏,会严重影响路面整体服务水平。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细致分析,提出了科学的防排水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二维浅水方程的水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直线段沥青路面径流的数值模型, 根据实际降雨条件下沥青路面径流变化过程的监测结果验证了模型参数, 研究了路面宽度、组合坡度等几何参数与路侧排水方式对路面径流时空分布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设计降雨条件下, 路面径流在空间分布上呈较强的二维特性, 沥青路面径流深度变化依次经历增加、稳态径流与退水3个过程; 漫排水条件下, 路面宽度分别为11、15、20、25、30 m时, 路面径流最大深度分别为11.87、14.39、17.08、19.69、21.98 mm, 退水时间分别为1.4、1.4、2.4、2.9、3.4 min; 路面径流深度增幅随路面宽度的增加而降低, 退水时间随路面宽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比于行车道, 硬路肩路面径流的退水时间延长约20%;较大的坡度组合(横坡为3%, 纵坡为2%) 有利于排水; 当采用集中排水时, 路缘石的阻拦使路侧产生壅水, 壅水区宽度为6~8 m, 壅水区范围占路面宽度的比例随路面宽度的增加而逐渐缩小, 非壅水区内的路面径流深度变化与漫排水条件下基本相同; 为保证行车安全, 可通过改变路面坡度来减少路面径流的汇流时间; 路缘石对路面径流的阻拦效应明显, 在排水设计中应合理设置路缘石高度与开口间隔, 避免行车道出现壅水现象。   相似文献   

10.
排水性沥青路面采用大空隙开级配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抗滑性能、降噪效果等特点。排水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发挥受路面结构类型、路面材料、交通因素、气候因素等影响,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使用性能进行测试。重点分析了排水性沥青路面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渗水性能、抗滑性能、交通噪声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排水性沥青路面各车道路面渗水均会有一个先增大后减少的过程,路面抗滑性能也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而路面的减噪效果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并逐渐保持平稳趋势。  相似文献   

11.
排水沥青路面是世界公认的安全、舒适、环保的功能路面,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排水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孔隙堵塞、松散等病害,面临着养护问题。结合排水沥青路面的特点,从功能性养护、预防性养护、结构性养护修补和季节性冬季养护等方面,对国内外排水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进行调研分析,吸收先进成果和经验,为我国排水沥青路面养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下挖式立交在交通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下挖互通立交,雨水容易倒流灌入并滞留于隧洞中,使路面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车辆高速行驶时容易产生漂移,影响行车安全。为此,从路基排水、路面排水、立交入口排水、地下水排水等角度提出针对此结构类型路面的排水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行车道车辙不仅降低了路面的行车舒适性,还可能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车辙超过一定深度,就会在下雨天形成积水,出现汽车“水漂”现象。因车辙造成的路面横向和纵向不平整,还容易导致夜间、雨天快速行驶的小汽车在变换车道时失去方向控制,酿成交通事故。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普遍采用了刚度大的水泥稳定粒料基层,路面结构的车辙变形主要集中在沥青面层内。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首先总结了微表处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然后对微表处施工前后的路面进行了渗水系数、抗滑摆值和车辙深度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处技术能有效提升路面的抗渗性能和抗滑性能,并可修复车辙病害。  相似文献   

15.
沥青路面车辙的维修时间关系到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刚开始出现的车辙是由于车辆对沥青路面压密产生的,此时路面结构组成部分的位置发生微小变化,车辙的侧壁线型圆滑,侧壁倾角小,路面密实后可有效的阻止路表水的渗入,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发展,路面结构发生结构性破坏,失去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6.
沥青路面车辙的维修时间关系到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刚开始出现的车辙是由于车辆对沥青路面压密产生的,此时路面结构组成部分的位置发生微小变化,车辙的侧壁线型圆滑,侧壁倾角小,路面密实后可有效的阻止路表水的渗入,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发展,路面结构发生结构性破坏,失去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排水性沥青路面具有迅速排除路面表面水、降低行车噪音、抗滑能力强等特点.阐述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在实际工程中材料要求、试验结果以及实际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沥青路面车辙的维修时间关系到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刚开始出现的车辙是由于车辆对沥青路面压密产生的,此时路面结构组成部分的位置发生微小变化,车辙的侧壁线型圆滑,侧壁倾角小,路面密实后可有效的阻止路表水的渗入,对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_1步发展,路面结构发生结构性破坏,失去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沥青混合料离析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及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如由水损害造成的网裂、坑洞、局部严重车辙、局部泛油、新铺沥青路面的构造深度不均等都与沥青混合料的离析有关。结合公路施工实践,分析沥青混合料离析的产生原因,提出了控制措施,以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考虑碎石基层横观各向同性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碎石材料横观各向同性特性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影响,评价其使用特性,运用状态空间理论,基于横观各向同性层状弹性体系理论解,使用路面结构分析程序ANISOLAY-ER,对基于土基和碎石类材料横观各向同性特性的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给出了5种典型沥青路面结构三层体系设计诺谟图,并对一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进行了程序化设计。结果表明:在考虑沥青路面关键性设计指标的情况下,对于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沥青层底部拉应变和路表弯沉都普遍比容许值小50%左右,其控制设计指标主要为路基顶部的压应变,车辙为其主要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