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渔和莱辛在戏剧理论中都提到了市民化、通俗化的主张,比较这两位东西方艺术家的戏剧美学特征,对于了解和拓展古典戏剧美学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视角;本文认为,李渔和莱辛共同致力于戏剧通俗化的主张和实践,李鱼注重于戏剧艺术的表演层面,莱辛则更具有内在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莱辛和李渔是属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对他们进行比较文论的主题学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大致相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审美心态.借以探求他们在艺术审美和戏剧观念上的差异,并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两位不同戏剧理论家的美学观念进行比较,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其相同点和差异,而是要从中见出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对民族的审美观念所关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西滢不是专门研究戏剧的,但对戏剧艺术与戏剧改革有自己的主张,也有过较大的影响.文学史通常把陈西滢归于“胡适派”文人之列,其实陈氏的戏剧观,包括他的易卜生研究、对传统戏剧的态度,都与胡适的观点多有差异.陈西滢对文学、对戏剧有其自己冷静理智的判断,他对戏剧舞台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追求,对传统戏剧较为理性的态度,以及从接受角度注意观众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在现代戏剧理论创建期都是一份难得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莱辛作为启蒙运动时期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其神学认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范式之上的,他主张通过理性地思想来确立自己的信仰.在他的神学认识论中,他把人类精神的完善作为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把认识的过程看成是"启示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认识论上,他虽然承认理性,却把人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会思考的动物,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否认人最终能掌握真理.这种思想方法的矛盾是他不能成为体系思想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曹禺在三、四十年代的戏剧创作,是在与当时既成规范的现实戏剧原则相互悖离又相互整合的对抗关系中进行的。曹禺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现实人生、思考人性并对人的生存困境作形而上思考,这使他人的命运的沉思和追问具有了一种永恒和普遍的意义,正是这种超越性他真正抵达了现实主义应有的深度,给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前景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傅谨先生新著《20世纪中国戏剧史》从政治、艺术审美、读者反应(市场)等层面,全面梳理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潮流、探讨戏剧主体与政治、时代与审美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时间为维度,完整呈现中国戏剧在一个世纪的发生、变迁、传播和影响。从出版角度论,该书呈现的消费文化视阈可以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有益的启示,传统出版业如何在互联网媒介中心时代实现利益与文化价值共享,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德国:德国家庭拥有的自行车数量,不亚于汽车。当然,自行车的用途不同于中国,它不再仅仅是交通代步的工具,而且还是健身器材,旅游的必备设施。自行车在德国能得到普遍使用的一个原因是,德国人十分注重环保。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2008,(3):13-13
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日强烈要求德国应该修建磁悬浮铁路,她称这对德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据德国《贝恩汇报》2月28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强烈要求修建慕尼黑磁悬浮铁路。默克尔周四晚上在慕尼黑说道:“这是对德国来说很重要的事情!”默克尔称,这一路段的磁悬浮列车将向世界展示德国的产品是面向未来,充满竞争能力的。从慕尼黑火车站到机场的路段是磁悬浮技术应用的最佳路段。  相似文献   

9.
《广东交通》2005,(3):50-51
货运中心在德国的发展是近10年的事情。如何把如此多的运输环节经济合理地组合起来,寻求一种资源节约、运行高效的运输服务。便成为德国货运中心兴起与发展的内因。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德国着力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推动货运中心发展的政策条件。为了减少不断提高的摩托化程度对交通与环境的压力,特别是控制载重汽车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德国综合运输政策的目标是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为主,两头的衔接与集疏以公路为主。发展货运中心,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畅通的、便利的、有利可图的方式,从而减少载重汽车的投放和空驶。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物流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德国“运输与物流规划”项目的培训,通过听专业讲座、参观、实习等活动,对德国乃至欧洲交通运输与物流的具体操作过程、组织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我愿将经过自己的认识.分析得到的德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特点介绍给读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