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纯铜的表面弥散硬化及其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渗铝-内氧化技术对纯铜进行了表面弥散硬化处理。研究了渗层的铝浓度分布,硬化层的为微特性及有关性能。结果表明,渗层的铝浓度接近于渗占的铝粉含量,渗层深度可达100μm,内氧化后,能在铜的渗铝怪形成Al2O3弥散硬化层。Al2O3含量影响了铜的表面硬度,电阻率及磨损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新型Zn-Al合金(铝含量33%,锌含量67%)着色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5-碘基水杨酸(浓度15%)和少量硫酸(浓度为0.2%)组成的电解液能形成稳定、均匀的灰褐角镀层,解决了合金表观色泽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应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廿六年前和两年前的人脑灰质和白质中的铝含量,结果:两年前的脑灰质中含铝量比廿六年前的标本中含铝量高近两倍(分别为1.649和0.578),P<0.05,两时期脑白质中铝含量近似,P>0.05。  相似文献   

4.
铁铝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可分为α-Fe(Al)、Fe3Al或α-Fe(Al) Fe3Al双相组织,并且各相具有不同的相结构.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和设备,对Fe-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及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中的铝含量对其相组成、相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从而对其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钢铁表面热浸镀铝技术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热浸镀铝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热浸镀铝的工艺过程及特点,分析了镀铝层的结构和形成机理,阐述了镀铝层、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及铝中Fe含量的控制方法,对镀铝层的表面质量控制、热浸镀铝件的主要性能特点及其热浸镀铝技术的应用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铁基合金铝液浸蚀实验,利用透射电镜和能谱仪对腐蚀试样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结合铁铝相图和实验结果,论述了铁基合金铝液腐蚀过程。  相似文献   

7.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西安地区52例尿毒症患者血清铝水平,非透析组为(1.20±0.60)μmol/L,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CAPD)组分别为(1.81±0.65)μmol/L和(1.47±0.77)μmol/L;与对照组(0.49±0.16)μmol/L比较,3组均显著升高(P<0.01)。非透析患者血清铝与肌酐水平之间,透析患者血清铝与透析时间之间均无显著相关。腹膜透析液之铝含量在安全范围。讨论了尿毒症铝中毒的原因、诊断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低温铝基硬钎料基体成分的溶化温度和钎焊工艺性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回归处理,建立了Zn,Cu,Si的含量与性能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实现了低温铝基硬钎料的基体成分的最化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Sol—Gel法制备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普通铝和有机醇为原料,自制高纯(≥99.999%)铝醇盐为前驱物,采用Sol-Gel技术制备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对前驱物的合成,提纯,控制水解,干燥,相态转变等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得出了Sol-Gel法制备高纯(≥99.999%)超细(平均粒度(<0.5μm)氧化铝粉体的最佳工艺路线,并实现产业化规模,年生产能力在50t以上。废醇中水含量的技术,废醇回收技术是实现产业化规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0.
锡和稀土在铝中存在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相观察入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和转靶光等地铝锡合金及加入稀土后的铝锡合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锡和稀土在铝中的存在形式,确定了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构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ANSYS电磁场有限元法,建立了320 kA预焙铝电解槽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铝电解槽内的电场分布及磁场分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电解槽结构,并应用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该结构的电磁场计算模型,以磁场为目标对该结构进行了整体优化.最终优化后电磁场分布表明:该结构铝电解槽能减小铝液层水平电流,磁场分布对称性好,有利于改善槽内铝液的流动状态,具备较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InrecentyOars,e1eCtrOmngneticcontinuouscashngtechnologyhasbeenexPerimentngandusinginmostcoUntris,WhichgainedwideaPPicathasinnon-ferrOUsmetalichstry.Atthesamehme,anUmerofsCholarshavecalculatedandmeasuredelectromagneticfields.MapnehqfieldmodelsofmpOREandMSlllhasgainedwideaPPlicationsinthesemodels.Someolsemodels,suchasH-offormula,alsohaVdescribeddistributingofelectromapneticfieldinelectromngneticcontinuouscashngwellandttuly.Electromapneticcontinuouscashngwithsofucontactmoldha…  相似文献   

13.
氧气泡在磁场中的磁化力及其氧浓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块同样大小的钕铁硼永久磁铁在其缝隙中产生的不均匀磁场,对放置于缝隙中的圆管中的一含氧气泡所受到的磁化力大小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含氧气泡所受到的磁化力的大小来确定该含氧气泡中的氧浓度.  相似文献   

14.
舰船的空间磁场分布是舰船消磁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建立了基于舷外磁场值的舰船空间磁场换算模型,并通过大量的船模实验,验证了换算模型的正确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静磁场作用下熔融液滴振荡过程的特征,采用相场法数值模拟了硅熔体液滴的界面变形和内部对流过程,分析了轴向静磁场对初始形状为二阶Legendre函数硅熔体液滴界面振荡和内部对流的影响.研究表明:施加静磁场以后,液滴收缩较快,说明静磁场抑制了液滴内部流动;随着磁场强度从0增加至0.9 T,流函数最大值从0.57减小到0.08,液滴的界面振荡和内部对流逐渐减弱,液滴的长短轴比更快趋近于1,但磁场对液滴的振荡周期没有明显影响,显示相场法能够模拟密度较大的熔融液滴的界面振荡和内部对流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电压和功率平衡的关系分析了牵引电动机反馈试验中的电流或电压失控现象,发现失控的原因是各电机磁场特性的差异所致,得到了不出现失控的磁场限制条件,提出采用调磁的方法来消除失控现象。对调磁装置及其技术参数进行了设计,使之能满足所有试验的调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磁场梯度张量局部模量的钢筋锈蚀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无损及定量监测方法,分析地球背景磁场和环境干扰磁场的影响,探讨钢筋的锈蚀率与磁场梯度张量局部模量的理论公式. 通过8根钢筋进行通电加速锈蚀试验模拟钢筋不同程度的锈蚀. 研制钢筋锈蚀监测系统,测量锈蚀前后钢筋的磁感应强度,采用磁场梯度张量局部模量反演钢筋的锈蚀率. 试验结果表明:在钢筋锈蚀后测试的磁感应强度曲线发生非等距离的偏移,磁感应强度绝对值相比锈蚀前有增大也有降低,没有一致性的规律;在锈蚀后钢筋磁场梯度绝对值及局部模量的平均值减小;在钢筋锈蚀的磁场监测中,钢筋自身的磁场梯度及局部模量远远大于环境磁场,环境磁场的梯度及其局部模量可忽略不计;8根试件的计算锈蚀率与试验中实际失重率的最小误差为0.22%,最大误差为9.40%,误差的平均值为3.92%,误差的标准差为3.32%.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处于空间中的孤立永磁体产生的永磁场中的二维方腔热磁自然对流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方腔内空气在重力和磁化力驱动下的自然对流现象.在瑞利数105和磁场强度0.5~3.5T范围内,研究了梯度磁场对自然对流的抑制作用,给出了方腔内磁浮升力场,温度场、流场的变化以及方腔内壁面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高剩磁钕铁硼永磁体磁场可以明显的抑制方腔内自然对流,与重力场自然对流相比,方腔内流场和温度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剩磁3.5T时Nu减小达47%.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烧结机台车与风箱之间的漏风问题,研究了烧结机磁力密封中的磁场与台车移动速度的耦合规律。在模拟装置上,设置了移动副和含磁场源的固定副,在可变的二者间隙中分别放入3种磁介质并观察其运动状态。结果表明:移动副以0.79~2.12 m/min的线速度移动时,磁介质分为移动层和固定层两层;分层面与间隙中的磁场强度、移动副移动速度、间隙大小以及磁介质的特性等因素有关。揭示了以“移动层厚度”为标志,与以上四因素具有函数关系的磁介质中“磁”与“速度”的耦合规律。  相似文献   

20.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输出性能主要取决于致动器内部磁场分布特性,进行致动器的磁场数值分析,对预估致动器工作性能参数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致动器的磁场分析,并根据磁场分析结果预估了超磁致伸缩致动器静态位移特性.实际测试了致动器的静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及分析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