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分析单列旅客列车最优越行方案和最小扣除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对运行图上不同时间间隔的旅客列车进行类型划分,提出了影响区交叉的复合客车组的最优越行方案确定方法以及最小扣除系数算法,给出了客车方案一定的情况下全图旅客列车扣除系烽的计算公式。实例计算表明,计算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2.
在客运专线运营初期采用本线和跨线列车共线运行的多种速度组合的运输组织模式下,分析计算不同方案下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探讨通道分工方案对既有线和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一些通道合理分工问题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前采用的分析法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较为合理,较为简单,易于采用的确定扣除系数的方法,并为其缩短提出了改善技术设备及铺画技术的建议和措施。通过合理的越行条件,证明限制区间不是确定ε的决定因素,而应以整个区段来考虑。客车的ε是通过旅客列车影响区来进行的,分析说明:1.基本扣除系数的值应为一固定值。2.额外扣除系数主要由于客车影响区之间不能利用的空费时间而引起以及影响区内客货列车相互结构而造成。以上分析的结果得出用以计算的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各区段不同ε值差别很大,建议全路按不同分局不同区段计算各自的扣除系数以兹考核。文中客车连发的有利条件,在编制运行图时,可参考,并应积极试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合理地确定非平行运行图的扣除系数并研究其影响因素对正确地确定线路通过能力和质量良好地编制列车运行图,挖掘运输潜力有很大意义.本文就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双线自动闭塞区段上的快速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主要三点;一、对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快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确定,摆脱了传统的按照限制区间进行的作法;二、提出在追踪运行图上,相邻两越行停车地点间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货物列车运行时分(t_(适当)~越)的概念,并进而研究了它的计算公式及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三、提出旅客列车影响区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和 t_(适当)~越的概念制定了确定快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新途径.本文结论,对于改善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改善快速旅客列车运行线的铺画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提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客列车提速,会改变客货列车速差,引起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和非平行运行因通过能力的变化.通过理论研究和模拟分析,确定了单线半自动闭塞区段提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变化规律和取值范围.提速旅客列车对数较少时,扣除系数波动幅度较大,反之较小.扣除系数有随旅客列车速度提高而减小的趋势.当提速旅客列车在10对以上时,扣除系数为0.8—1.1,且在0.9—1.0之间的几率较大,建议取0.85—1.15.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理论,采用计算机模拟运行,铺画大量的运行图后总结出:在客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60km/h时,快速客车扣除系数为1.4左右;当快速客车分布十分有利时,其扣除系数可能在1.0以下,平均扣除系数在1.2左右。  相似文献   

7.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旅客列车影响区和非影响区进行了分析,进而确定了非影响区及影响区内可铺画的货物列车数,提出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分析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既有线提速与通过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线提速状况下,先分析扣除系数的变化趋势,其分析结果表明:扣除系数及其变化幅度与旅客列车速度成正比关系;再逐一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列车连发比例、不同客货列车速度匹配、提速列车开行数量等因素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由分析可知:旅客列车比例提高,有利于组织列车群发;客货列车速差变小,有利于列车区间运行时分之差减小。均对提高线路区间通过能力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复线自闭区段旅客列车提速与车站间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铁路复线自动闭塞区段在一定的速度系数前提下以及扣除系数范围内,提速列车的速度和开行数量与车站间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各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模拟仿真方法对结论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出快速旅客列车开行比例、运行速度与车站间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方法估算了铁路车站间OD客流,调查分析了铁路乘客对高铁和普铁的选择偏好,确定了高铁开通后普铁线路客运的供需关系与均衡,把普铁线路上的客流转换成相应的旅客列车列数,以此计量客运占用的普铁的通过能力;评估了各普铁路段的总通过能力,基于扣除系数法计算普铁各路段剩余的货运能力,并进一步在普铁线网上根据集装箱进港量确定集装箱班列枢纽站的候选集;将候选枢纽站的班列发车频率作为离散的内生变量,基于现实中的干线公路网络和普铁网络构建枢纽站选址和发班频率优化模型,求解模型,确定集装箱铁路集港服务网络的经济技术指标;以上海港和宁波港及其腹地为案例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案例的空间范围内的普铁运输线上,日均通过能力最小为79列,最大为137列;基于普铁各路段剩余的货运能力,计算得出各集装箱班列枢纽站的日均发班频率最小为6列,最大为19列;由计算得到的普铁路段上的流量可以看出,铁路运送到上海港和宁波港的日均集装箱量分别为13 677、12 094 TEU,分别占2个港口日均到达总量的25%和33%,相比目前占比5%~7%有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铁路运输企业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更新铁路设备,运输组织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以客运为主或者全部为客运需求的提速线路上采用以货物列车为基础的既有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规格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以供探讨,此方法以列车速度组合为核心,并以遂成线为例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机场线具备利用富余能力开展城市货运服务的潜力。针对机场线客货共运问题,基于客货共载和货运专列两种货物运输形式,以考虑仓储、装卸及列车运行成本的货运净收益最大为目标,构建列车运行计划与货运分配方案协同优化模型,综合决策货运专列的编组停站方案、时刻表和货单分配。为快速求解模型,设计一维搜索算法对货运专列开行数量进行寻优。通过允许货运专列编组为0,保证搜索过程目标值单调递增,并利用Gurobi求解给定货运专列开行数量下的子问题。基于某市机场线案例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客运服务前提下,本文方法选择性满足货运需求,增加运营收益。相较于站站停模式,优化列车停站方案可增加5.2%的净收益;相较于固定编组模式,灵活编组在不同货运量和时效要求下可增加5%~35%的净收益,且时效要求较高时,灵活编组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安全是货运工作的根本和关键,因此很有必要对各铁路局的货运安全水平进行分析.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根据货运安全质量对各铁路局加以聚类,由归类结果分析它们的货运工作管理情况.实例计算结果说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分析了货物周转量、发送量、装车数、平均运程及货车静载重等铁路运营指标与铁 路货运收入的关系,运用微积分方法推导出了指标因素影响分析的计算公式,得出了分析铁路 运营指标对铁路货运收入影响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5.
垂直天窗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列车运行图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垂直天窗前、后影响时段内货物列车的铺画方案,建立了垂直天窗对线路通过能力影响的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分析表明,线路通过能力扣除与天窗时间成正比,与货物列车运行间隔时间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针对GSM-R(GSM for railway)通信中断给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带来的问题,分3种影响模式,利用扣除系数法及直接计算法来分析列车通过能力,得出GSM-R通信中断对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输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GSM-R通信中断的时间(一定时间)测算列车通过能力的明显下降区域及下限值,说明高速铁路运输组织往往不是按照最佳运输方案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与货物列车编组计划和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铁路行包快运专列开行方案编制的特点。考虑到行包快运专列快捷运输的定位、车底的循环使用和运输需求的波动,对需求不固定、无能力约束、不固定编组的行包快运专列开行方案的优化编制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货流、车流、列流间的关系,在快运专列的车流径路的候选集的基础上,以运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专列成对开行的约束,建立线性整数规划模型,确定合理的专列开行区段、开行数目和编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铁路货运集中化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铁路货运集中化对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认为铁路货运集中化后,铁路货运需求在短期内将保持稳定,从长期看应有所增长;同时铁路货运集中化可增加铁路运输企业供给能力。进一步运用福利经济学原理,分析了铁路货运集中化前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的变化,得出铁路货运集中化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因此,铁路推行货物运输集中化是一种帕雷托改进,既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能对社会其它部门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