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公交停靠站对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车辆运行速度较快的主干路路段.以直线式、左侧港湾式、右侧港湾式停靠站为对象,利用无人机采集数据,构建影响率计算模型,研究和对比分析公交车辆进出不同型式停靠站时对主干路路段的交通影响.结果表明:受影响的社会车辆行为表现为减速跟驰、减速通过、停车等待、变换车道、借道通过 5种,以减速跟驰和变换车道为主;直线式停靠站对交通运行总影响最大;公交车辆在直线式停靠站静止停靠时影响最大,在港湾式停靠站加速出站时影响最大,且其在左侧港湾式停靠站处的停车不规范,易导致社会车辆的借道通过行为;受影响的社会车辆行为发生位置的分布亦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2.
公交停靠站对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车辆运行速度较快的主干路路段.以直线式、左侧港湾式、右侧港湾式停靠站为对象,利用无人机采集数据,构建影响率计算模型,研究和对比分析公交车辆进出不同型式停靠站时对主干路路段的交通影响.结果表明:受影响的社会车辆行为表现为减速跟驰、减速通过、停车等待、变换车道、借道通过 5种,以减速跟驰和变换车道为主;直线式停靠站对交通运行总影响最大;公交车辆在直线式停靠站静止停靠时影响最大,在港湾式停靠站加速出站时影响最大,且其在左侧港湾式停靠站处的停车不规范,易导致社会车辆的借道通过行为;受影响的社会车辆行为发生位置的分布亦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3.
从微观层面对常规公交停靠站点的公交停靠站站型的优化选择进行了探讨。从交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探究直线式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特性,建立了公交停靠站类型优化模型。通过公交停靠站站型的研究,以期为常规城市公交停靠站的优化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行直线式公交站选型优化,根据南京市某公交站台的调查数据,考虑交通负荷、公交车占用站台时间及停靠频率因素,比较虚拟港湾式公交站与普通直线式公交站对交通流的影响,建立了沿机非分隔带虚拟港湾公交站的车流速度模型.该模型可计算车延误,并结合通行能力进行公交站选型.研究表明,单车道路段设置虚拟港湾式公交站有利;两车道路段根据交通负荷等参数确定公交站选型;公交车平均停靠时间不超过1 min时,3车道路段设置普通直线式公交站有利.  相似文献   

5.
当港湾式公交站相邻外侧车道交通流量较大时,由于缺乏合适的可插入间隙将使公交车辆产生过多的延误。本文采用可穿插间隙理论,首先分析公交车辆出站过程,再确定公交车辆从启动到汇入路段车流的时间构成,其次确定公交车辆穿越临近车道交通流所需的临界间隙数值,从而确定不同流量路段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车辆出站延误模型,最后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外侧车道设置不同流量参数,并设置行程时间检测器,获得公交车辆延误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公交停靠站对其附近交通流的影响,建议对于设计时速较高、交通量较大、服务水平较高的主次干路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通过探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宽度、渐变段长度、站台长度等的设计,并分析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的设置,为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具有公交线路的双车道混合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基本图和右车道上车辆占有率分析了公交线路对双车道车流演化特性以及运行效率的影响,并针对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停靠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四个车流演化特性不同的密度区域;系统中公交车数量增多会导致最大流量降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对车流的影响小,系统流量大,优于非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  相似文献   

8.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具有公交线路的双车道混合交通系统进行建模和模拟分析. 通过绘制系统的基本图和右车道上车辆占有率分析了公交线路对双车道车流演化特性以及运行效率的影响,并针对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停靠方式的优劣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四个车流演化特性不同的密度区域;系统中公交车数量增多会导致最大流量降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对车流的影响小,系统流量大,优于非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线路系统.  相似文献   

9.
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的体系结构及组成部分的功能.利用上海市斜土路非港湾式站点与华山路港湾式站点的实测数据对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进行验证,发现测量值与仿真值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这表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可以较好地描述公交车辆的运行过程以及与其他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另外,利用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对公交站点在不同条件下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可为公交站点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的体系结构及组成部分的功能,利用上海市斜土路非港湾式站点与华山路港湾式站点的实测数据对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进行验证,发现测量值与仿真值之间的误差在10%以内,这表明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可以较好地描述公交车辆的运行过程以及与其他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另外,利用微观交通仿真系统MTSS对公交站点在不同条件下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可为公交站点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弥补已有驾驶员路径选择博弈模型将驾驶员视为完全理性的不足,探求无诱导信息情况 下路网交通流临界状态,将驾驶员视为有限理性,其依赖累积时间感受收益做出下一次的路径选 择策略,并以驾驶员的行程时间感受作为决策收益建立了基于累积自学习机制的无诱导信息驾驶 员路径选择博弈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对路网交通流的影响,并通过仿 真验证得出了不同初始状态下的模型博弈平衡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博弈平衡状态与路网车流总 量及初始流量分配比例密切相关。当路网车流总量小于或接近路网总通行能力时,不发布诱导信 息,路网的交通流分布达到稳定平衡,路网通行能力利用率较高;当路网车流总量远大于路网总 通行能力时,不发布诱导信息,路网交通流分布会形成峰谷平衡,不能有效利用路网通行能力, 应采取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鹏飞  岳昊  关宏志 《城市交通》2018,(2):89-95,102
为尽快将路网宏观基本图理论应用于实际交通管控中,利用车流波动理论从交通流状态演化的角度分析路网宏观基本图中磁滞现象的产生机理。以日本京都市的实际观测数据验证部分结论的可靠性。通过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发现:1)路网中低密度、高流量的交通流状态经过拥堵流状态后转化为低密度、低流量的交通流状态是磁滞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2)在相同路网车辆数的条件下,相较形成过程,磁滞环的消除过程会使得路网中产生更多的拥堵路段及拥堵溢出点;3)当路网中存在非拥堵路段可供逐渐增加的车辆选择时,路网宏观基本图有可能在磁滞环形成过程中出现路网车辆数持续增加、但路网总流量保持不变的奇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路边式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运行特性分析,基于南京市区10个典型公交停靠站的调查数据,应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仿真参数进行重新标定,构建无公交停靠站蹄段、路边式公交停靠站路段、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路段模型,仿真输出行驶时间、延误时间、停车次数和路段通行能力等评价指标.利用该评价指标定量分析公交停靠站对路段交通效率的...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研究直线式公交车停靠站对后续交通流延误的影响。分析公交车在直线式站台停靠的运行状态,以及在停靠运行期间后续交通流到达率和疏散率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折线式交通流随机延误模型和斜线式交通流随机延误模型,并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公交车停靠运行期间后续交通流的到达率和疏散率对交通流随机延误会产生较大影响,公交车停靠对交通流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5.
宏观交通流参数特性是交通流理论中重要研究内容,而快速路做为城市骨干路网,交通流特征参数对于快速路的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固定检测线圈检测到的交通流数据,对数据进行错误剔除与修复,并集聚提取了快速路流量、速度与占有率值,同时通过实测数据统计分析车辆平均长度,实现占有率与密度之间的转换,进一步采用标准遗传算法与最小二乘法对Van Aerde模型进行了对比标定,辨识了快速路交通流特征变量,为城市快速路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宏观基本图(MFD)是描述路网平均流量和平均密度的关系模型,在路网服务水平评估、区域控制和宏观交通建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路网加权流量和加权密度为MFD描述指标,提出了一种融合微波检测器数据和车牌识别数据的MFD构建方法.为了评估不同数据源下路网MFD的有效性,提出了采用状态比指标描述 MFD的差异性.以青岛市实际数据为例,分析了单一数据来源和融合数据下的MFD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路网中存在不同类型检测器时,融合模型仍能够精确描述路网MFD.  相似文献   

17.
常规公交站点是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重在发现站点设计模式与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设计模式与交通事故的关系缺乏实证性研究。为揭示设计要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及其异质性特征,以某市44条公交线路的1 176个公交站点为研究对象,以站点2年内事故总数为因变量,以设计模式特征、建成环境特征、交通设施特征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运用皮尔逊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进行变量筛选,在此基础上构建地理加权负二项回归模型及对比模型。建模结果表明:地理加权负二项回归模型表现优于对比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港湾式公交站与非港湾站点相比明显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公交车-非机动车分行与混行条件相比事故率也有显著降低;车道数多的站点事故较少;而其他设计要素与事故数之间的关系则未能通过数据验证。此外,建成环境对站点交通事故也具有影响,距地铁和中央商务区距离越近事故率越高。模型也揭示了影响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在人口相对较少、交通设施不完善的区域设置港湾公交车站形式带来的降低事故率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估计了可变信息板(VMS)的影响范围,构建了交通控制与VMS的协同一体化模型。通过VMS影响驾驶人的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引导路网交通流向最优交通流分布模式发展。通过交通控制调整交叉口信号参数,实现路网交通流的截流与分流,最终形成路网交通流最优交通分布模式。采用Frank-Wolfe均衡分配和遗传算法相结合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利用Paramics API开发模型和算法。以Paramics软件为仿真平台,以山东省淄博市淄博新区为模拟路网,在路网突发灾害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路网饱和度越大,构建的模型相对于Synchro模型,提高路网交通流运行性能指标的效果越明显,促进路网交通流稳定性的能力越强,越能均衡分配路网负载。当受灾交通流疏散完成80%,路网连线饱和度分别为不大于0.8,大于0.8且不大于1.0,大于1.0时,相比Synchro模型,构建模型的受灾交通流疏散时间分别减少11.55、21.84、25.64min,疏散速度分别提高25.98%、31.83%、20.16%。  相似文献   

19.
公交停靠站站台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长度和宽度对公交停靠站台的尺寸进行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公交车辆在不同停靠站布设形式下,公交进出站所需的长度不同,将公交停靠站分为三类(非港湾式站台、一般港湾式站台以及锯齿型站台);并根据各布设形式下公交进出站的动态过程和车辆转弯半径,通过对单个公交停靠泊位长度的研究,分别对三种公交站台的长度进行了确定.同时,在分析轨道交通站台宽度计算模型不适应于地面公共交通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交停靠站宽度计算的基本模型,并通过对站台候车区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数学建模的思路对站台候车区的宽度进行了重点研究,最终建立公交停靠站站台宽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示例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路网中区域性的大范围交通拥堵问题,提出了基于宏观基本图(Macroscopic Fundamental Diagram,MFD)的多子区协调控制策略,以提升路网的整体运行效益.该策略将城市区域路网划分为多个子区,每个子区的交通流又划分为内部流和转移流,综合两者建立了基于MFD的多子区交通流模型,并给出了对各子区交通流诱导时的边界约束条件;通过调节子区边界控制输入,设计了边界反馈控制器对各子区转移流进行动态诱导,继而进行了迭代分析,以判断其是否满足边界约束,并对控制器进行了Lyapunov稳定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使城市区域路网中各子区车辆总数渐近收敛于设定值,且整体平均流量提高了约11%,大范围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