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新趋向,正在推动司法过程逐步转向关注于旨在实现更高质量的特殊正义及运作机制,司法多边主义理念是这一转向的关键所在.试图让司法多边主义成为可能,需要解决司法治理的修复性和协调性的问题.解决这两个难题,涉及司法过程的基本程式装置的改良或更新,主要包括"去官僚化"斡旋、集团诉讼、协同审判和二次证明的引入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多元化司法需求与司法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案多人少"的司法困境日益凸显。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压力,其外在表现为运用司法裁量取代当事人的部分程序权利,牺牲部分"司法公正"以获取其他程序利益,但是这一做法却引发了对其本身必要性以及合理性的质疑。从繁简分流的理念价值和工具价值两个方面出发,在对法官与当事人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例原则对其正当性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各国竞争政策和竞争法进行国际协调很有必要,其基本途径包括双边协调、区域协调和多边协调。并且国际社会对此分别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WTO框架下进行的竞争政策国际协调备受关注,但目前处于停顿状态。我国对此宜持有簪件支持并参与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论巡回审判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巡回审判制度历经我国司法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法律与社会效果,但在实践中也显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外部司法环境的变化.本文阐述了该制度在我国运行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语境,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发挥本土法治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应我国司法环境的发展需要继续完善巡回审判制度的立法建议,冀以促进该项制度在我国民主法治化进程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司法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不彰、权威未立是转型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善用涉诉信访制度的民意表达和司法监督功能,同时有效防控非正常涉诉信访、维护司法权威,成为实践中各级法院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涉诉信访终结程序入手,通过分析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现状与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实施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探讨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的作为纠纷导出机制的价值利弊和运行空间.  相似文献   

6.
审美主义是在近现代西方出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上的审美一元论思想。受其影响,我国新时期学理论具有关学化倾向,在审美体验论、审美感性论、审美形式论、审美超越论、审美本质论等理论环节上显示出审美主义之审美一元论和感性本体论的倾向。反思新时期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局限,对于推进我国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的绝对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绝对主义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文章抛弃了中国现行的绝对主义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受孕胎儿,人工流产时其民事权利能力溯及受孕时消灭的全新观点,以期对实务有所裨益并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8.
从恢复性司法为视角,探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以恢复被加害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恢复加害人与被害者之间的和睦关系,并使加害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的作用,以期在我国未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改革中能够有正确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9.
生态哲学是当代哲学界从反恩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哲学新形态。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生态哲学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重要范畴有必要给予认真审视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对民法领域"契约必须严守"的矫正,在促进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公平交易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其价值理念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一致的认可。在我国新出台的《民法典》(合同编)中对情势变更原则进行了规定,但该原则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仍存在与相关概念难以区分、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以及缺乏统一的裁判规则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情势变更原则在司法实践中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对法律适用的权威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该原则在当前司法实践领域所存问题,有必要对情势变更以及相关概念加以明确界定;完善其裁判规则并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从而使其更加规范化以及合理化,最终实现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11.
司法程序公正得以保障的物质基础是充沛的司法资源.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诉讼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法,诉讼率日益增高.当诉讼爆炸与司法资源稀缺的矛盾突兀的呈现时,法律制度必须成为"一种配给制度".然而,法律资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平衡,使司法审判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律资源,当事人不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资源,各方参与者徒具形式上的平等参与机会,在实质上却不具有平等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弱势群体因自身或社会的原因失语于司法资源配置的利益博弈,往往以被排挤者的面孔出现在我们周遭,并以体制外的诉求表达途径来拷问这个市场的合理性.因此,合理的配置有限的司法资源应当成为司法公正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0起典型误判案件的经验分析,发现转型中国的刑事司法在程序运行方面,具有错误演化的重复性、辩护功能的次要性等异化特征;在证据使用方面,具有证据收集的非法性、证据效果的间接性、证据认定的随意性等异化特征;在权利救济方面,具有救济原因的偶然性、救济渠道的阻滞性、救济方式的博弈性等异化特征。刑事司法程序的异化引发了受害主体的多元性、危害程度的深远性、赔偿救济的有限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这些异化现象,必须通过制度与条件的双重改进方可缓解。  相似文献   

13.
司法生态的发展呈现出正熵和负熵两种状态,负熵形态深入人心。但是,司法生态的正熵发展引发的司法"生态畸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仍然不可忽视,分析其产生的各种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司法环境的友好构建,实现司法生态和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义学说是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评价社会制度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的理论。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当代西方正义理论进行了阐释与廓清 ,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正义理论发展的理论脉络并分析了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 ,中国学者在指出了西方正义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后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又从多个角度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国内正义理论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自由主义认为,正义源于契约,通过契约正义本身就得到了证明.这是对契约与正义之间关系的误解.契约必然能导向形式正义,但并非必然能导向实质正义.依据价值基本原理,实质正义是正义实体与正义标准发生联系时的客观属性,与契约没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310条规定的窝藏罪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窝藏行为如何分类?窝藏行为能否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对近亲属之间的容隐行为是否构成窝藏罪难以把握.此外,从我国传统及西方国家的立法来看,近亲属间的窝藏行为(下文简称“亲亲相隐”行为)通常是不认为犯罪或者免除处罚,新中国由于注重保护秩序而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进入21世纪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下,我国在司法领域中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会影响“亲亲相隐”行为的定性.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于正义及其标准的探讨由来已久,不过,在当代政治学理论界中最具影响的正义理论莫过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在对古典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两大正义原则的正义理论。本文评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突破意义,总体介绍了《正义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8.
消费正义是伴随现代经济增长和欲望消费模式而凸现的重大伦理课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消费正义的实质是将消费的正当性依据放到正义的价值维度中加以考量,以对消费进行理性反思和价值引导,从而建立一种提升人的生存方式和维护人的尊严的消费模式,它内在地蕴含着人本意识、规范意识和极限意识的维度.不过,消费正义只是理想消费的一种描述性事项,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消费正义的社会建制是什么,因此我们需要从制度安排、幸福理念和物欲批判三个方向去推进消费正义,发挥消费活动对人类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转型中国的高等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的问题,而且是关涉更大层面的经济、化与社会问题。在中国社会由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取向也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集中体现于大众话语中的“收费”和“扩招”问题。尽管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动因,但由于政府主导、渐进改革的转型社会特征和政策设计本身的漏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公平的质疑与讨论。本正是对转型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以及由此牵涉到的社会公平问题所作的整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权益救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义务做出了明确阐述,也规定了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本文沿顺该《规定》的框架和体系,探讨了高校学生处分的可诉性问题及司法审查与高校自主管理的制约和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