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观我国压实机械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起步阶段: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引进消化吸收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创新发展阶段;90年代末期以后,自主开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徐工集团,一拖集团为代表的近60家生产企业,2003年产销各类压路机产品达到13000台左右,约占全球总销量的15%左右,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压路机制造大国。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工业从解放初期“一穷二白”开始,至2015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20世纪50年代是初创阶段,60~70年代是初具规模阶段,80年代是引进外资、合作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国内摊铺机现状概述我国的摊铺机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在此期间引进外国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建立了从社区收购点到街道收购站、区县回收公司,再到省市回收公司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其回收数量占到总回收量的80%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期,反向物流进入了无序时期,国有回收单位萎缩,私人企业、个体户占领了城乡回收市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矿产局曾根据微波快速加热矿物急剧膨胀产生热应力的机理,对矿石进行破碎试验,取得明显效果:一般火药破碎率为(1~5)%,机械破碎率为(15~20)%,微波破碎率为(60~70)%。该方法快速、节能,可选择性加热,便于掌握控制范围和加热速度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一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诚如莱斯特·萨拉蒙所言:“我们正置身子一场全球性的‘结社革命’之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其结果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尽管桩基础应用广泛,然而对群桩基础的群桩效应的研究,最初主要局限于模型试验。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学者在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均取得了较多成果。国内学者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该课题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就桩基础在不同土质中桩距对群桩效应的影响作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我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数次重大调整,即20世纪50年代的联苏抗美“一边倒”;60年代的反帝又反修的“两条线”;70年代的联美遏苏的“一条线”;80年代以后的“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维护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科学构筑新时期的中国对外战略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专题导读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大规模生产后,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了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浪潮,随之产生的交通拥堵也成为现代化、城镇化和机动化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阶段。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先后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虽然此后拥堵有所缓解,但至今仍难以真  相似文献   

10.
王琳 《北方交通》2010,(3):54-56
双曲拱桥是我国20世纪60~80年代普遍采用的一种公路桥型,大部分双曲拱桥的设计荷载标准都比较低,介绍了双曲拱桥病害分析和加固途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罗兆广 《城市交通》2009,7(6):33-38,27
针对新加坡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新加坡减少汽车使用量和增加公共交通使用量的一体化交通政策,以及限制车辆拥有和管理道路使用的交通需求管理框架。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限制区域执照系统和公路收费系统,探讨了两个系统的目标、运作、实施效果,并将其与其他城市的公路收费系统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一体化交通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新加坡交通拥堵问题,对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中国快速城镇化与机动化进程,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缓堵减排需求迫在眉睫。低排放区和拥堵收费政策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被验证能有效缓堵。首先探讨伦敦、新加坡和斯德哥尔摩3个城市成功实施低排放区和拥堵收费政策的特点和经验。总结成功实施缓堵减排政策的关键要素,包括立法保障与领导意志、公众宣传与信息公开、综合性配套政策、精细化管理以及拥堵收费与低排放区有效结合等。基于此,探索缓堵减排政策在中国的应用实践,总结中国低排放区和拥堵收费的方案设计流程。最后,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效果评估和公众宣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应对缓堵减排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发展受到的制约、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人口阶层分化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环境的变化。阐述当前城市交通出行特征和交通运行状况,指出由于出行需求膨胀、交通拥堵加剧,导致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家层面以及各城市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机动车排放管理、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进行交通体制与机制改革等。以北京、上海、天津为例,阐述特大城市的绿色交通行动、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陆路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满足居民人口增长变化对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提出的需求同时,新加坡正面,临着提高城市环境宜居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从三方面阐述了今后10~15年内塑造新加坡道路交通系统的政策与发展策略:一是通过扩展轨道交通、提高公交网络的整合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二是利用公路收费等手段限制车辆拥有与使用;三是建设无障碍设施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帮助。最后,介绍了新加坡在提倡以人为本,鼓励公众参与,打造获得公众支持的道路交通系统等方面已经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城市交通》2013,(5):4-7,61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问题凸显,以及能源、土地等资源约束,针对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和交通战略的讨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首先回顾中国不同阶段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小汽车化、城市交通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要求。提出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围绕科学决策、协同集成、公交优先、科技创新四个方面提出战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公交优先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将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然而,评价指标单一以及对量化值的过分强调,在指导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实践时将存在局限甚至误导隐患。鉴于此,对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其评价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使用现状及其评价复杂系统的局限性。深入剖析公交优先发展与交通拥堵、城市规划、能源环境等要素的互动机理。以倡导绿色出行为目标、以通勤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为核心,提出三类八项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模型。最后,从评价指标选用、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绿色出行环境建设及管理、公共交通内部各方式协调发展、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公交优先实施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京市停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明 《城市交通》2005,3(3):32-35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在分析北京市当前城市停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需求,从规划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采用区域差别化的停车策略、合理利用停车设施资源、依托公交枢纽建立停车换乘系统、调整政策、加强管理等。同时,对未来解决新城的停车问题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化出行总量不断增加,交通建设空间越来越小,由此引起的交通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等城市问题,从影响出行生成、出行方式选择及出行路线和时间选择三方面,探讨适应我国国情、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体系及其各种政策实施目的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系统分析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和道路拥堵收费等各种交通政策的具体措施、适用条件和实施效果,从中得出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化,以及多个政策组合形式实施是成功推行交通需求管理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欧洲绿色交通发展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探索了绿色交通涉及的因素,指出可持续交通层面下的政策目标。对实现这些目标可以采取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交通政策的干预。基于欧洲经验,总结了交通政策的效果和作用,包括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交通管理、运营措施、信息和宣传、费用等。最后,针对实施交通战略过程中存在的体制、可接受性、财政三方面的阻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交通拥堵进行反思,认为交通拥堵是充满活力的成功城市的伴生品,应从不同角度考虑拥堵问题.提出了十项有别于传统观点的提议,主要包括:机动性至关重要,交通拥堵是社会、经济活力的象征;道路扩容效果短暂,并会诱发潜在需求,但仍可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土地使用对出行行为的改变需要长期的努力;紧凑型发展会加剧交通拥堵;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