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院1989年10月~1995年3月对5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进行肝血流同步双栓(经腹肝动脉、门静脉双置管同时注入化疗栓塞剂)治疗。结果半年生存率为94.1%。1年66.6%,2年31.3%,3年5.8%。该方法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是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中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我们制成131I标记碘化油(131I-碘化油),并成功治疗1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观察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及其半衰期。结果表明注入体内的131I主要浓集于栓塞肝叶内,肺内放射量平均12.1%。癌内131I有效半衰期4~5.4d。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仅有中度发热,未发生肝功衰竭。1~2周后9例病人AFP全部下降,8例肿瘤缩小。作者认为用131-I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肝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编码产物P-gp(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疗效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我院行肝穿刺检查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组肝组织中MDR1的mRNA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切除后的肝癌组织P-gp的表达。根据P-gp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分析P-gp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术后TACE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患者肝脏组织中MDR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肝癌组MDR1的mRNA/正常水平>2的患者76例,MDR1的mRNA/正常水平<2的患者32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gp呈棕黄色,主要表达于肝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其中P-gp蛋白阴性患者(非耐药组)35例,阳性患者(耐药组)73例。非耐药组患者化疗有效率(74.28%)明显高于耐药组患者(43.28%)(P<0.05)。非耐药组1、2年累积生存率为77.14%和42.86%,明显高于耐药组(54.12%和27.40%,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MDR1编码产物P-gp异常过表达与肿瘤化疗耐药性相关,提示其可作为临床术后化疗用药的指导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肝癌患者病理性血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原因。方法 对 62例肝细胞癌 (Hepaticcellcarcinoma ,HCC)中的 50例做了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Selectioncavityartery ,SCA)检查 ,对 48例行氰基丙烯酸正酯 (TH胶 )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结果 发现肝内、外侧支交通 1 5例 (2 4 2 % ) ,肝动脉与门静脉和肝静脉瘘 2 1例 (33 8% )。肿瘤血管栓塞完全 30例中 ,9例生存超过 2年 ,4例超过 7年 ;栓塞不完全病例中 ,仅 1例生存 2年。栓塞完全者 ,生存率高于栓塞不完全者。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有显著性差异。TH胶栓塞治疗后发现肝动脉 -门静脉、肝动脉 -肝静脉瘘 5例 ,其中 4例 7个月内死亡。结论 肝内、外侧支动脉供血是影响栓塞治疗疗效的关键 ;动 -静脉瘘是肝癌向门静脉、肝静脉方向转移的通道。也是小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97例头颈部鳞癌治疗的结果。采用术前诱导化疗加手术切除.化疗方案为DOP(顺氯氟怕+长春新城+平阳霉素)方案,药物有效率81.4%;术后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1.8%、626%。认为术前诱导化疗对提高头颈部鳞癌的生存率或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77~1987年我院收治原发性结外淋巴瘤100例,占同期住院淋巴瘤患者的14.77%。主要见于扁桃体、胃肠等器官。分别行手术、放疗、化疗及综合治疗,5年随访率92%。结果综合治疗组较单纯手术或单纯放、化疗组3年、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Ⅰ~Ⅳ期之间3年、5年生存率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并就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4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皮下泵行双介入治疗,即对肝动脉栓塞化疗和门静脉灌注化疗,肝动脉门静脉双灌注化疗,临床结果表明:无论在临床症状改善,肿瘤缩小程度,治疗的有效还是延长生存期方面,栓塞组均比化疗组显著,而肝癌切除后局部预防组对肝癌复发的预防比周围预防组疗效显著,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提供了一条治疗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1985年3月起用氰基丙烯酸酯,经腹行肝动脉支铸型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Ⅰ甲期10例、Ⅱ乙期12例、Ⅲ期6例)。AFP降至正常6例,8例肿瘤难以显示。1例生存已逾32个月、健在。1年存活率52.9%(9/17),2年存活率20%(2/10)。为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或达治愈目的:1.栓塞后早期肝切除,2.门静脉支内瘤栓的诊断和消灭,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联合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3例平均生存期已愈16个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自 1990年 2月至 1998年 8月 ,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32例 ,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 1例栓塞失败改作手术治疗 ) ;17例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术后死亡 1例。随访 2 8例 ,2 2例恢复良好 ,1例植物生存 ,2例偏瘫 ,2例动眼神经麻痹 ,1例癫痫。对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我院22年(1957—1979年底)经剖腹探查,病理证实的197例壶腹周围癌的外科治疗总结,其中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29.4%,手术死亡率为12.1%,切除随访率为91.4%,术后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60%、27.9%、23.7%。着重讨论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效果,诊断和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严重并发症等方面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栓塞化疗及栓塞内放疗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及机理,本文采用Walker 256 肝癌瘤株接种于60 只SD大鼠肝脏上,1 周后分3 组进行不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法的肿瘤体积比、肿瘤坏死率及肿瘤生长率无明显差别( P> 0.05),对肝功酶类的影响有显著差别( P< 005);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癌灶中均残留存活的癌细胞。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对移植性肝癌有明显治疗效果,单次治疗不能完全杀灭癌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肝移植术(OLT)和肝切除术(RT)治疗原发肝细胞癌(HCC)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ne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CBM、CNKI数据库、万方、维普,及手工检索国内1990~2010年发表的有关于肝移植和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组和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相似(OR=1.26,95%CI为0.93~1.17,P=0.13),肝移植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1.68,95%CI为1.31~2.17,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2.17,95%CI为1.63~2.89,P<0.01),肝移植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高于肝切除组(OR=5.07,95%CI为3.27~7.86,P<0.01),肝移植组术后复发率低于肝切除组(OR=0.10,95%CI为0.06~0.14,P<0.01)。结论肝移植术和肝切除术均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术方法,但肝移植术预后较肝切除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我院1957~1984年共收治的肾脏恶性肿瘤216例其中肾细胞癌120例(55.6%),占肾脏肿瘤的第一位。有82例通过手术及活组织检查得到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76例(占91.5%),颗粒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5例。在患者中31岁以上者占86.7%,而20岁以下者6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为7岁(1例),值得注意。本组中75例做了肾切除术。术后随访,三年存活率为47.1%,五年存活率为32.9%,有23例存活五年以上。其中Ⅰ期17例,Ⅱ期6例。因此在今后应尽早诊断、治疗肾肿瘤,以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ISI Web of Knowledge、Pubmed及中国期刊网,检索国内外自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对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分期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5年生存率。结果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切除组与分期手术切除组比较,同期手术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6.4%与分期手术组35.6%(P=0.957)相似,在围手术期死亡率(OR=1.91,95%CI:0.90~4.08,P=0.09)及5年生存率(OR=1.08,CI:0.73~1.61,P=0.69)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分期切除相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切除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LV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108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LVD 100 mg/d,同时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随访时间为(28±3)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6.9%和14.0%(P<0.05),Child Pugh评分下降≥2分的患者分别为89.2%和62.4%(P<0.05)。肝癌发生率分别为3.4%和4.0%(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Child Pugh评分、改善肝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HBeAg和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12、24个月时发生YMDD变异率为24.1%和35.2%,但多数发生变异的患者继续治疗肝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LVD治疗可以快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西安市1986~1988年3年死因状况,结果表明:总死亡率为5.18‰,婴儿死亡率为23.63‰。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新生儿病和损伤与中毒。男性第1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女性第1位死因为脑血管病。前4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胃癌、肝癌、肺癌、食道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Rb和CyclinD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和 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Rb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  1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均可见Rb阳性表达 ,而大肠癌中Rb阳性率仅为 4 5 % ;CyclinD1在正常黏膜中几乎未见阳性表达 ,在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4 0 % ;Rb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 ,Rb阳性者的五年生存率显著高于Rb阴性者 (P <0 .0 5 ) ,而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 ;CyclinD1表达与大肠癌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Rb表达缺失和CyclinD1过度表达均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