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针对接触网几何参数高速、动态测量的实际需要,提出一种利用改进的Harris角点检测算法对接触网的几何参数进行提取,并计算提取图像中的角点的曲率及梯度.在分析检测结果与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的特殊性后,绘制出导高变化曲线和动态拉出值曲线.利用导高的变化曲线对受流参数硬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成功对该段线路内接触网的受流参数硬点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高速铁路接触网检测系统动态数据实时性的要求,开发了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动态数据采集系统。提出的方法是在原有的非接触式CCD摄像头接触网检测系统中应用嵌入式系统采集动态图像,在ARM最小系统板的基础上加外围芯片和接口,再移植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完成图像采集,进而为下一步的图像处理和传输打下基础,最终完成接触网各几何参数的检测。试验室的系统测试表明,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动态图像的采集,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杨洋 《轨道交通》2013,(9):48-48
RT《轨道交通》:您认为我国高铁电气化的重点是什么? 陈唐龙:当前高铁电气化的重点是构建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6C系统可以实现对高速铁路接触网全方位的检测监测,它是对传统的检测技术的全面提升。相对于传统检测方法中对于接触线的检测,6C系统可以实现接触网参数检测以及接触网零部件等设备的全覆盖检测。同时,传统接触网检测需要人工夜问工作,其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不高,6C系统使用计算机的接触网监测检测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并保证安全性。6C系统必将成为高铁接触网的安全运营和系统维护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接触网与受电弓之间动态性能是影响列车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高速铁路中接触网的不良状态直接影响牵引供电系统对动车组的供电安全.论文系统地讨论了高速铁路接触网研究的4个方面,即接触网的初始平衡态求解、接触网动力学建模、接触网非接触检测和接触网静态动态评估,并给出了目前高速铁路接触网研究的最新进展:针对接触网的初始平衡态求解精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引入多目标约束的结构找形方法和非线性有限元过程进行求解;在接触网动力学建模方面,考虑环境风对接触网影响的问题,通过环境风模拟和风洞实验获得气动力系数,建立沿线风场进行接触网风振特性分析;对于接触网非接触检测算法的精度不高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检测技术和实时图像检测算法是今后发展方向;针对目前接触网动态评估方法缺乏的问题,现代谱估计、时频分析和大数据技术及其融合将是今后接触网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接触线微风振动现象对接触网运营的的影响,计算不同风速下的接触线风振幅值,基于模态分解法推导了电气化高速铁路接触网垂直方向上的微风振动方程.首先求解出接触网的固有频率与振型,然后推导作用在接触线上的微风激振力,最后计算接触网在发生微风振动时,不同风速作用下各频率对应的振幅.分析风速、频率与振幅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接触线微风振动的最大幅值一般在1 mm以内,不会产生输电线微风振动时类似的振动幅值;文中算例接触线微风振动最大幅值出现在风速为1.44 m/s时,仅有0.96 mm,不会对电气化铁路的实际运营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实现齿轮在线快速、准确的测量.介绍了齿轮图像采集系统,通过图像预处理、几何特征提取等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特征参数的测量,且在此基础上基于MAT-LAB开发了齿轮表面缺陷几何参数检测软件,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齿轮在线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AR模型和接触网结构特性,建立了具有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接触网脉动风场,由模拟的风速时程获得作用于接触网的风荷载;建立接触网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其模态、静态风偏和风振响应,并对位移响应进行了频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垂向风速相对顺风向风速较小,采用Davenport风速谱可建立接触网脉动风场;接触网在30 m·S-1的横向平均风和自然风作用时,接触线跨中节点横向位移的最大值分别为109.11 mm和312.49 mm,平均风荷载下计算得到的接触线横向位移减小了186.40%;接触网在横向自然风作用时,接触线横向和垂向振动位移同时产生,接触网第1阶垂向和横向振动频率分别为0.973 Hz和1.384 Hz,在这2阶频率处产生了接触网结构与风荷载的峰值共振;接触网在30 m·S-1的自然风作用时,由风荷载引起的应力分别占接触线和承力索总应力的10.77%和27.40%,因此,需采用脉动风荷载进行接触网的风偏和强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及特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针对中国提速铁路采用的 CH1 60 - 0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及 SS7受电弓 ,建立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 ,计算得出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模态振型 ,导出其振动方程 ,并推导出受电弓非线性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对非线性模型进行线性化 ,得到受电弓框架的等效参数 ,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受电弓 /接触网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受电弓的线性模型及非线性模型 ,而且考虑机车、轨道激扰因素影响下 ,对接触网 /受电弓系统的动态进行了运行模拟计算并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9.
不同结构类型接触网动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以及对应的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 ,计算得出它们的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振型 ,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接触网的刚度特性。在此基础上 ,建立接触网的振动方程 ,并与受电弓的线性化模型一起 ,建立受电弓 /接触网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最后 ,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 ,对两种不同结构接触网对受电弓受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技术分析 ,并得到结论 :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通过合理弛度设置 ,能适应中国提速铁路运行的需要 ,但 2 5 0 km/h以上的高速铁路需采用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接触网吊弦故障图像样本较少,现有方法检测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效率、高准确率的接触网吊弦故障检测方法.以Faster R-CNN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能够提取深层次图像特征并实现特征重用的密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dense convolutional network model, DenseNet)替代原始的特征提取模块提取吊弦图像特征,并在实验中利用图像旋转、增强等数据变换操作扩充样本集提升检测效果.通过对接触网吊弦图像的测试,以DenseNet为主干网络的Faster R-CNN模型能够检测接触网吊弦故障,检测准确率比原始检测模型提高4%以上,且加入数据变换对吊弦故障检测的准确率和鲁棒性均有显著提升,均值平均精度(mAP)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1.
As a commonly used non-contact flatness detection method, laser triangular detection method is designed with low cost, but it cannot avoid measurement errors caused by strip steel vibratio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ynamic flatnes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laser triangular detec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rip steel straightening, it complete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image feature curve extraction and calculation of flatness elongation u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Finally it eliminates elongation measurement errors caused by the vibration.  相似文献   

12.
铁路现代化高速重载的发展对机车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运用振动检测技术对机车辅机轴承故障进行检测,对掌控机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论文介绍了JL-601A机车走行部检测系统和JL-201A机车轴承便携式检测仪的检测原理,并选用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及峭度系数作为评判轴承故障的简易诊断依据,对机车辅机轴承故障检测进行探讨与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检修效率,保障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3.
船舶振动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船舶架构是一种复杂的组合弹性体,本身的振动非常复杂。本系统采用嵌入式系统,运用传感器检测、实时数据处理等技术,使产品具有小型、专用、易携带、可靠性高的特点,在船舶振动检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轴承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目前常见的轴承转子系统故障检测的缺点或不足.针对这些缺点或不足,从轴承转子系统故障检测要求出发,利用CAD制图软件为平台设计出一种轴承转子系统振动故障检测装置,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零部件.最后从技术、结构、操作性等方面对轴承转子系统振动故障检测装置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磁悬浮多跨转子不对中振动检测问题,首先,建立磁悬浮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及联轴器不对中模型;其次,基于多跨转子力学模型模拟转子不对中振动状态,并采用二阶广义积分-锁频环(second 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frequency locked loop,SOGI-FLL)对振动信号进行转速辨识;然后,将转速辨识信息输入至SOGI进行转速同频陷波,进而利用带预滤波器的SOGI-FLL (SOGI-FLL with prefilter,SOGI-FLL-WPF)对陷波后的信号进行磁悬浮多跨转子不对中振动检测;最后,通过磁悬浮多跨转子定速和升速状态下的仿真计算,验证了本文提出多跨转子不对中振动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由转子不对中引起的转速二倍频振动信号可被快速辨识出幅值和频率,可为磁悬浮多跨设备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接触网检测车振动测量及补偿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中讨论了在接触网测中因车体的振动对检测值的影响,介绍了一种测量车体振动量的方法,以及基于此测量方法对检测值的振动补偿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铁线路普遍存在的钢轨磨耗现象,运用Simpack数值模拟虚拟样机技术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地铁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针对车辆行驶于4种减振轨道曲线线路时,对轮轨磨耗、减振器扣件地段加密措施、梯形轨枕枕下刚度和参振质量调整措施进行了仿真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抑制钢轨波磨,板下减振和枕下减振方式在小曲线半径曲线地段使用效果要优于既有刚度和间距条件下的减振器扣件和Vanguard扣件;对于抑制钢轨侧磨,板下减振和枕下减振方式的效果也相对较好;减振器扣件间距加密措施、梯形轨枕枕下刚度及参振质量的增加,对减磨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低频环境振动现象,基于扩展定点理论、模态分析、有限单元法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低频域多模态制振轨道板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车辆-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制振浮置板在10~20 Hz范围内的加速度振动级明显减小,有效抑制了常规浮置板因共振放大低频振动的现象;附加动力吸振器质量比越大,浮置板振动加速度插入损失也越大,当控制1阶和2阶模态的动力吸振器质量比为0.2时,最大插入损失达15 dB;多模态制振浮置板对轮对振动的抑制作用较弱,对构架的振动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铁道车辆车轮扁疤对轨道的冲击效应及其对车辆零部件造成的损伤出发,系统梳理了检测车轮扁疤的多种方案,对各类车轮扁疤故障检测方法特点进行了讨论,对比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对车轮扁疤故障检测技术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车轮扁疤故障检测技术可分为车载检测法和地面检测法,其中地面检测法运用较为广泛;现阶段较为成熟的车轮扁疤检测技术按检测手段可主要分为轮轨冲击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噪声检测法、踏面位移法、振动加速度检测法、图像检测法、光学检测法、轨道电路中断法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涌现了如多普勒效应法、超声波回声定位法等;随着现代智能算法的进步,应用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对设备进行故障识别训练能大大简化设备开发进程和结构,智能算法或将成为车轮扁疤故障识别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时间推移,检测设备的多故障集成化趋势越发明显,多故障检测集成化与功能多样化已是智能化检测设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操作系统方面的提升也将主要集中于平台的人性化和智能化方面;检测体系建议由正线实时监测、车辆段入库精准检测、数据信息化平台三部分组成,未来发展方向会集中在装置简易化、算法精准化与操作智能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mplex mechanical vibration environment, the dominant frequency of the system varies remarkably and swiftly under various running conditions, which also characterizes uncertainty and time-variation. It is very impending and important to suppress or isolate the detrimental vibrations related to the above memtoned system with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AVC)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improved 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 (LQG) control scheme with a specified filter to realize broadband disturbance/noise attenuation and assure intensive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 at the key vibration frequency, then applies and modifies the multiple model switching tuning (MMST) control method by disturbance observation to track the variation of dominant vibration component timely.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periority of the presented control method were demonstr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VC experiment on a flexible cantilever beam under sweeping exc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