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提高轨道车辆的耐碰撞性,利用金属薄壁结构轴向切削和压缩过程吸收能量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车辆端部专用吸能装置;采用显式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了吸能装置吸能过程的等效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吸能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切削深度、刀具前角和切屑圆心角等参数对吸能装置吸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吸能装置吸收的能量、界面力与切削深度、切屑圆心角成正比,与刀具前角成反比,受切削深度的影响较小;新型吸能装置的冲程效率可达100%,压缩力效率和总效率可达70%以上,高于现有吸能装置.   相似文献   

2.
采用北美地铁车辆碰撞设计标准,研究车辆碰撞时能量吸收区的工作机理和能量分配数据.首先,归纳吸能区设计、计算和试验的基本技术路线;其次,建立了车辆吸能区碰撞计算的有限元模型,依据ASME RT-2:2014标准中提到的车辆碰撞速度和车辆状态条件,分析得出了吸能区碰撞过程的速度、加速度等的分布规律;最后,采用实际碰撞试验的方法验证吸能区的实际加速度数值,对比与计算模型的一致性.通过设计计算和试验研究,得出碰撞吸能区可满足美国地铁车辆标准的结论,可以进行产品的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地铁6-8号线前端吸能结构为载体,应用碰撞仿真软件PAM-CRASH和多学科协同优化软件iSIGHT进行碰撞数值模拟分析和吸能结构优化,得到吸能结构在大变形碰撞时的变形模式及各碰撞参数,并对动车组的吸能结构进行评估及最优设计,实现车辆的被动安全保护和耐撞性优化设计,为吸能部件的再生产和研发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试验与数值仿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设计某列车耐撞性车体,实现列车被动安全保护,进行了台车碰撞试验和数值仿真计算,研究了耐撞性车体吸能部件的吸能特性。在台车撞击试验过程中,吸能部件从预期部位开始发生稳定有序的塑性变形,吸收的冲击动能与最大变形量基本成正比关系,说明该部件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显式动力有限元理论建立了其有限元撞击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整个撞击过程中,撞击力曲线基本吻合,最大撞击力峰值分别为2486·3、2423·1kN,最大变形量误差和初始撞击力峰值误差都小于3%,反弹速度误差小于4%。显然,利用撞击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利用数值计算设计和优化车辆吸能部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机车车辆结构耐撞性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在已有仿真分析数据基础上,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对车辆关键结构的耐撞性以及碰撞安全性进行分析预测. 首先,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车辆关键结构的碰撞响应预测方法;其次,通过试验验证了防爬吸能装置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以此模型为基础获得不同壁厚防爬吸能装置的碰撞响应仿真数据;然后,以吸能装置壁厚作为模型输入,不同壁厚所对应的位移、速度、界面力和内能等碰撞响应作为模型输出,将有限元仿真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优化后的数据挖掘模型的拟合优度在0.922以上;最后,为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将碰撞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速度、位移、界面力和内能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10%、4.51%、6.20%和2.50%.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构建的数据挖掘模型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反映防爬吸能装置的碰撞特性,大幅降低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6.
大型结构动力分析的Newmark显式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结构动力分析中广泛采用的Newmark(隐式)积分方法,构造了一类显式积分格式,称之为“Newmark显式算法”与一般的显式法(如中心差分法)不同,该方法积分过程甚为简捷,只要其质量阵是对角阵或经对角化而不论阻尼阵如何复杂,积分中都无须求争线性代数议程组,这就大大节省了计算内存与时间,因而用于分析工程中大型非线性结构动力问题可以显著地提高计算效率与经济性,文中讨论了方法的精度与稳定性,给出了若干数值算例,并具体分析了二个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列车吸能系统空行程对列车碰撞吸能的影响,以某地铁车辆为研究背景,分别采用一维能量分配方法及三维整车碰撞模拟仿真方法,建立碰撞有限元模型,进行一辆地铁列车以25 km/h小时速度撞击相同静止列车的分析计算,研究吸能系统空行程对整车碰撞吸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能系统空行程越大,列车对车辆前端主吸能单元吸能能力要求越高,对头车二位端中间吸能单元吸能能力要求越低.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汽车保险杠正碰数值仿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力显式有限元算法,并运用动力显式算法对保险杠的正碰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不同厚度的保险杠吸能速率的研究,提出了保险杠的合理厚度范围。  相似文献   

9.
在有限变形条件下,基于刚-粘塑性本构方程,提出了计算塑性应变增量的稳式时间积分方案,与传统的显式算法对比,此方案具有明显的优点,适用于有限变形大增量步的有限元计算,其数值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交通事故中汽车的碰撞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着重研究了汽车追尾碰撞情况下,汽车碰撞前部主要的结构吸能的优化方法。基于非线性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在车辆的前纵梁部分薄壁梁表面开矩形吸能孔的可行性,取得了优化的薄壁梁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得到的优化模型进行了保险杠碰撞的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值模拟的薄壁构件碰撞性能研究及焊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LS-DYNA的显式有限元方法对4种典型车用薄壁构件进行正碰碰撞仿真,根据所得的变形模式、冲击力、速度等一系列特性参数,分析了其吸能规律,比较了不同构件耐碰撞性能的优劣,为车辆耐碰撞性能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焊点的仿真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连接失效对碰撞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板梁偏心连接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合理处理列车车体结构分析中典型的板梁偏心连接问题,分别基于罚单元法和La-grange乘子法构造了板梁组合结构模型,将组合结构中相关节点对之间通过偏心关系建立的约束方程引入到平衡方程中,解决了梁单元因偏心连接而对组合结构总体刚度矩阵的贡献问题,并编制了求解板梁组合结构静强度计算问题的有限元程序。实例计算表明不但两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吻合,而且其计算结果均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9.0计算结果接近,位移误差在1%以内,应力误差在2%以内,分析表明二者均是处理板梁偏心连接组合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变速箱壳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变速箱壳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运用锤击法对变速箱壳进行试验模态分析,得到模态参数,将试验模态与仿真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修改,并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改进后变速箱壳的各阶固有频率得到提高,增加了整体刚度。  相似文献   

14.
铺管船托管架设计与强度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管架布置和强度是铺管船详细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技术问题。文章以某铺管船为例,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对管道在铺设过程中的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对该铺管船托管架的进行了总布置设计并进行了强度校核,并对主船体和托管架局部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数据对同类型铺管船船设计和制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动态子结构法和有限元与无界元耦合分析高层建筑--地基空间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和模拟计算表明,无界元在模拟地基问题上具有很大优越性,不但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而且节省机时,在柔性地基上设计高层建筑考虑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更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保辅助变流柜柜体结构设计的合理和使用的安全,在详细分析200 km/h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辅助变流柜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虚拟样机结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柜体初始设计方案局部结构的最大等效应力超过了材料的许用应力,因此对柜体结构强度薄弱部位进行了合理的改进,并满足了规范要求,其研究成果为辅助变流柜的研制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船-桥墩防护装置碰撞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研究船-桥墩防护装置碰撞机理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了碰撞问题中的诸多因素(如碰撞位置、防护装置的结构尺寸以及碰撞速度等的变化)对防护装置抗撞性能的影响,并据此对桥墩防护装置提出了改进意见:通过仿真计算,改进防护装置的板厚以及板上筋的结构尺寸;在防护装置的内围壁与桥墩之间放置橡胶吸能元件或在防护装置的外围壁安装橡胶护舷件,以加强防护装置的吸能作用。  相似文献   

18.
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过程伴随复杂的能量转化,基于经验或Hertz接触理论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击设计与实际状况有较大出入.为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滚石冲击响应计算方法,引入Olsson针对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板提出的冲击动力控制方程,结合弹塑性接触理论开展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分析,并与Hertz解及动力有限元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Hertz理论解由于仅考虑板的弹性变形,其峰值冲击力较弹塑性理论解和动力有限元解分别增大31.8%和77.1%,其最大压痕深度较后两者分别增大17.3%和61.8%,而基于弹塑性接触准则的冲击动力响应更加接近于动力有限元解,趋于真实,且避免了复杂建模过程,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