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测定143例高血压病、108例冠心病患者和12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CRP、空腹血糖(FBG)、血脂及体积指数(BMI)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和冠心病组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1级与3级间CRP差异有显著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CRP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与年龄、TG、FBG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①CRP是炎症标志物,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显著升高,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②CRP水平反映了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糖状态时血小板的变化及与相关生化指标、GRACE(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共82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5人,测定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值,根据血糖值的不同,分为正常血糖组(随机血糖<6.1mmol/L)和高血糖组(随机血糖≥6.1mmol/L),比较两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指标。血生化检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血清肌酐(CREA)、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D-二聚体(D-Dimers)。心功能检测指标为射血分数(EF,%)、GRACE评分。比较血小板相关检测结果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分析MPV与hsCRP、D-Dimers及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血糖(<6.1mmol/L)组和高血糖(≥6.1mmol/L)组比较,MPV、hsCRP、GRACE危险评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MPV与hsCRP、D-Dimer、GRACE危险评分均有相关性(r=0.28、r=0.41、r=0.56,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MPV增加、炎症标志物hsCRP的改变以及临床GRACE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入院时的高血糖状态、MPV的异常预示着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测定99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及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小板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与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PO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水平小于103IU/mL的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比较,HBV-DNA水平在103~106IU/mL及HBV-DNA水平大于106IU/mL的血小板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区别肝硬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影响的,血清TPO水平在慢性乙肝肝硬化中增高,其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不大,而乙肝病毒载量高低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临床筛查价值。方法将78例胸痛患者按ACC/AHA标准确诊ACS 4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7例,其余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PO水平。结果 ACS组M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SAP组MP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PO≥212.59μg/L组MPO、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及ACS患者例数明显高于MPO<212.59μg/L组(P<0.05);MPO水平与neutrophils、肌酸激酶同工酶及ACS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年龄、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绘制ROC曲线(A=0.927,P<0.001),MPO诊断界值为212.59μg/L,MPO诊断ACS的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86.5%。本法与临床诊断ACS方法进行Kappa检验,P<0.001,Kappa系数值为0.819;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MPO预测ACS总正确率为94.9%。结论 MPO是一种预测易损性斑块的炎症标志物,其能有效地早期筛查ACS患者。  相似文献   

5.
抵抗素、血脂及有关生化指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抵抗素、血脂及肝功能指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内环境紊乱中的变化情况。方法70例2型糖尿病患者(2DM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采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抵抗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胰岛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血脂及肝功能指标。结果①2DM组的空腹血糖平均为(8.85±3.21)mmol/L,空腹胰岛素平均为(11.12±4.54)mU/L,抵抗素平均含量为(23.06±9.34)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2DM组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尿微量白蛋白分别为(5.51±1.37)mmol/L、(2.48±1.60)mmol/L和(28.49±41.18)mg/24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内环境的紊乱,其体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抵抗素,并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  相似文献   

6.
肥胖高血压患者糖、脂质代谢紊乱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肥胖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胰岛素指数及血清、脂肪组织中脂蛋白脂酶(LPL)含量和活性变化,探讨糖、脂质代谢紊乱与肥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关系。方法选取122例肥胖高血压患者及等量正常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测定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血压、血脂、血糖、血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部分病例测定血清及脂肪组织的LPL含量和活性。结果肥胖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FBS)、血胰岛素(IN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LPL含量、HDL水平、I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脂肪组织中LPL的含量无显著差别(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淸LPL含量与BMI(r=-0.64)、WHR(r=-0.59)、TG(r=-0.78)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与ISI(r=0.53)、HDL(r=0.46)呈正相关;脂肪组织中LPL含量及活性与上述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肥胖高血压患者多合并有糖、脂质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血清LPL在其代谢紊乱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非透析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内脂素水平变化情况,并分析血内脂素与肾功能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非透析患者病例104例,健康对照(NC)18例。病例组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DM)、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组(DN)、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不全组(CRF)。测量所有受试者生理指标,检测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内脂素水平,校正简化的美国肾脏病膳食改善实验(MDRD)公式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分析各指标的关系。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组、DN组及CRF组患者空腹血清内脂素水平均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组、DN组及CRF组,内脂素水平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内脂素与尿素氮、胱抑素、收缩压、血糖呈负相关(r=-0.295,-0.303,-0.280,-0.252,P<0.05),与白蛋白、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243,0.288,P<0.05)。胱抑素是血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内脂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并且与肾功能有关,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益肾降脂胶囊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检测了50 例健康查体者和75例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脂(TG、TC、LDL C、HDL C)及血清IL 6、TNF α的变化。结果 肾病综合征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24 h尿蛋白,血脂(TG、TC、LDL C)及血清IL 6、TNF 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而HDL C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益肾降脂胶囊可能是通过其调脂作用降低了血清IL 6、TNF α的水平起到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肥胖及非肥胖患者血白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肥胖及非肥胖患者血白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230例,以体重指数(BMI)≥28.0kg/m2,或者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为肥胖标准,分为冠心病肥胖组(n=115)和冠心病非肥胖组(n=115)。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198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分段评价标准和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各组血总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水平变化。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血总白细胞计数与肥胖指标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肥胖患者的血总白细胞计数[(7.83±2.93)×109/L]高于非肥胖患者及对照组[(7.00±1.83)×109/L、(6.36±1.72)×109/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也高于非肥胖患者(P均<0.05)。肥胖患者载脂蛋白A(Apo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非肥胖患者无差异(P>0.05)。冠心病肥胖患者血总白细胞计数与载脂蛋白B呈正相关;非肥胖患者血总白细胞计数与载脂蛋白A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肥胖组患者血总白细胞计数高于非肥胖患者。载脂蛋白B水平是影响肥胖患者血总白细胞计数的主要因素;载脂蛋白A水平是影响非肥胖患者血总白细胞计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数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Percoll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5例危重病患者CEC及常规进行血脂测定,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对危重病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与CEC数与血脂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危重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EC数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危重病组TG、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EC数与TG、TC、LDL-C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TG:r=-0.396,P<0.05;TC:r=-0.672,P<0.05;LDL-C:r=-0.486,P<0.05)。危重病组APACHEⅡ评分与CEC数呈正相关(r=0.436,P<0.05),与TG、TC、LDL-C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TG:r=-0.372,P<0.05;TC:r=-0.425,P<0.05;LDL-C:r=-0.477,P<0.05)。结论危重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脂水平下降,血脂值结合循环内皮细胞数可作为评估危重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患者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 103例住院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患者组抗抑郁药治疗3周。检测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代谢指标与正常对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抑郁药治疗后,血清空腹血糖水平较基础值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单相抑郁症患者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49;P=0.031);年龄>30岁的患者空腹血糖及总胆固醇指标高于年龄≤3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6)。空腹血糖和发病次数正相关,可建回归方程Y_(空腹血糖)=0.26x_(发病次数)+4.01。结论抑郁反复发作增加了发生代谢问题的风险;抗抑郁药治疗有助于空腹血糖的改善;单相抑郁代谢风险或许与疾病反复发生有关,与药物治疗关联不大。  相似文献   

12.
女性阿尔茨海默病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女性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变以及雌激素水平、初潮年龄、绝经年龄与AD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1病例配对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MMSE、ADL、POD、FOM、WISE、HMT抑郁量表等测验;调查研究对象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AD组雌二醇(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D组血清E2水平与痴呆严重程度和MMSE分值呈正相关(P<0.05);AD组初潮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绝经年龄明显早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怀孕次数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D组仍少于对照组。结论女性AD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缺乏可能是女性AD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血糖及胰岛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程度、糖、胰岛素及脂代谢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94名学生进行了OGTT(75 g葡萄糖)及胰岛素释放实验,测定瘦素、血脂、空腹和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水平并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女性血空腹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且按体重分组后,无论在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女性血清瘦素水平仍明显高于男性。肥胖组血中血清瘦素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血清瘦素水平与BMI、FIns、PIns2h和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而与FPG、PG2h无相关性。在正常体重组,血清瘦素水平尚与TG呈正相关。在男性血清瘦素水平还与TC、TG、LDL呈正相关。结论肥胖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瘦素水平与血脂、血压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餐后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有相关关系,说明瘦素在肥胖相关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Graves病(GD)患者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GD患者280例,分为未治组(131例)和经治组(149例),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对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未治组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70.99%,经治组为61.07%;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异常指标是碱性磷酸酶(ALP)增高,未治组、经治组分别为57.3%、51.0%;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异常在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2%、21.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在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8.3%、15.4%;总胆红素异常在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1.4%、20.1%;谷酰胺转肽酶(GGT)异常的发生率未治组和经治组分别为10.7%、4.7%;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与病程、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性别、TGAb水平、TMAb水平无关,与年龄、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结论 GD患者甲亢性肝损害较常见,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异常指标是ALP、ALT,甲亢性肝功能损害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姜黄素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给予单纯性肥胖大鼠姜黄素后,检测体重、脂体比、血脂和肝肾功能,并用组织病理及透射电镜观察脂肪组织结构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减肥机制。结果给予姜黄素后,可显著减缓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增长速度,降低体脂含量(P<0.05);高剂量姜黄素可明显降低血清中TC水平(P<0.05),显著提高HDL、apoA水平(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给予姜黄素后,脂肪细胞的体积明显减小,核膜、细胞间质等脂肪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姜黄素具有降脂减肥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apoA含量,促进HDL-C合成;降低apoB水平,加速LDL-C分解,从而加速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分解、转化。  相似文献   

16.
饮食结构变化诱导SD大鼠肥胖及血压变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饮食结构变化对正常大鼠代谢及血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高脂组和对照组。以脂肪占热卡53%饮食喂养5、10周,观察实验大鼠收缩压、体质量、腹部脂肪量和空腹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等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脂组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5周组(105.506±4.634)mmHgvs.(100.060±4.773)mmHg,P<0.05;10周组(108.555±3.948)mmHgvs.(101.485±4.223)mmHg,P<0.01];高脂组大鼠体质量、腹部脂肪量及代谢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大鼠收缩压(SBP)随体质量、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增加而升高;大鼠血FFA与SBP、腹部脂肪占体质量的百分含量(Vfat%)、FINS、FPG、TG等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结论高脂饮食可导致正常大鼠肥胖、代谢紊乱及血压升高;血游离脂肪酸升高可能为其糖脂代谢紊乱与血压升高的联系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DKD患者随机分2组(n=40),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沙坦和二甲双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艾塞那肽,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血压、肾功能指标、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和环磷酸腺苷(cAMP)、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环磷酸腺苷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结果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平均血糖(MBG)、24 h血糖标准差(SDBG)、24 h血糖波动范围(BGFR)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lb)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eGFR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血清AGEs、cAMP和血清丙二醛(MD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24周时,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KA和p-CREB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CREB蛋白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对早期DKD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患者AGEs生成、改善机体氧化应激以及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可能与其保护DKD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生物钟紊乱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3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生物钟紊乱的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为禁食12h后腹腔注射STZ建立,生物钟紊乱的糖尿病组则同时改变光照时间,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小鼠24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含量、肝重系数、肾重系数。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和生物钟紊乱的糖尿病组血糖浓度、肾重/体重系数(肾重系数)、肝重/体重系数(肝重系数)、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②与糖尿病组相比,生物钟紊乱的糖尿病组血糖浓度、肾重系数、肝重系数、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结论生物钟紊乱可以加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肝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国家标准化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在榆林地区的实践及获益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在纳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及6个月结束时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尿微量白蛋白、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左右踝臂指数、内脏及皮下脂肪含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基线与纳入MMC 6个月后各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 经过MMC管理的糖尿病患者,6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的水平均较基线下降,空腹C肽较基线升高,均P<0.05;同时,6个月与基线比较,HbA1c达标率(35.21%vs. 13.71%)、综合达标率(13.97%vs. 7.26%)上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yG指数与残余胆固醇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268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以TyG指数中位数值为界限将研究对象分为低TyG指数组和高TyG指数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代谢危险因素指标间的差异,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明确代谢相关危险因素与TyG指数的相关性,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残余胆固醇水平对TyG指数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吸烟史、饮酒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残余胆固醇、血尿酸、TyG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残余胆固醇、血尿酸水平与TyG指数呈正相关(P均<0.05);HDL-C水平与TyG指数呈负相关(P=0.01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