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慧杰  程炜 《交通标准化》2012,(12):130-132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加减速车道是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点,其长度是影响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在总结国内外加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主线设计速度对应不同匝道设计速度下的合理加减速车道长度,可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加减速车道安全设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变速车道是互通立交设计中的难点,也是事故多发路段,设计中的一些疏忽,往往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鉴于此,在分析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变速车道设计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的深度调研,分析了多车道高速公路基本路段车道数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对整体式断面及分离式断面条件下高速公路技术标准确定进行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绥沈高速公路为依托工程,研究确定了多车道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及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获得实际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内部的力学响应,以沈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在大量的调研、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多车道高速公路货车车道路面结构形式,并在沥青层中埋设应变传感器测量元件,对路面结构内部在不同实际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进行监测,对多车道高速公路货车车道路面的性能和组合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应用关联规则深入剖析某条多车道高速公路90起交通死亡事故主要特征,阐述多车道高速公路具有第一、第四车道事故高发、涉及重型半挂汽车列车和小型客车事故死亡率高、驾乘人员未系安全带飞出车外死亡人数较多、疲劳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等规律。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应重点管控重型半挂汽车列车和小型客车,严查驾乘人员未系安全带和疲劳驾驶违法行为,规范下车人员的交通行为,进而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6.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改扩建工程分车道路面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扩建车道数的增加,为实现车辆分车道运行管理提供了条件,为实现充分利用原路与提高路面耐久性的路面设计理念提供了前提.针对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原路4车道改扩建为整体8车道的高速公路进行了分车道路面设计,并通过对改扩建后道路实际运行状态的统计分析,就相关设计技术参数的选择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多车道高速公路路面分车道设计是经济、可行、合理的,且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2年启扬高速公路全年事故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聚类分析法找出道路事故多发位置,对于事故多发路段进行事故分析,找出其事故多发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见及减少道路事故措施,为国内其他高速公路的安全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积水分布规律,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选取典型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设计参数,利用道路BIM设计软件建立了40组三维道路模型;分析了路面积水量和排水设施径流量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排水设施与路面构造深度影响的降雨模拟方案;采用离散相模型和多相流模型耦合,模拟了降雨条件下的路面积水状态;分析了不同组合参数下的超高过渡段积水厚度数据,得到了合成坡度、道路宽度、降雨强度与超高渐变率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模式,计算了各车道最大积水厚度,分析了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积水横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积水厚度与合成坡度、超高渐变率负相关,与降雨强度、道路宽度正相关,其中降雨强度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最大,超高渐变率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最小;合成坡度为2.02%~8.54%,降雨强度为1~5 mm·min-1时,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最小积水厚度为0.58 mm,最大达到28.35 mm;当降雨强度为5 mm·min-1时,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内外侧车道最大积水厚度差异明显,六车道由内侧车道到外侧车道的最大积水厚度比例为1.0∶3.1∶3.3,八车道为1.00∶0.96∶1.03∶1.36;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积水厚度峰值先出现在道路中间附近,然后向外侧移动,最大积水厚度一般出现在外侧车道。   相似文献   

9.
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是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通过对车辆运行特征中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多条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的实际制动失灵事故资料为依据,建立制动失灵事故发生概率预测模型,对其验证表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安全性好,可有效预测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的制动失控事故。  相似文献   

10.
多车道高速公路当双向车道数达到十车道及以上时,现行标准推荐采用内、外分离的复合式断面布置形式。而多车道高速公路边分带排水设计,在现行的规范标准中少有提及。本文提出几种边分带排水的设计方案,供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我国城市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的实时交通检测数据,对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多车道交通流量、密度、速度的横向分布差异;最后比选了适用于城市快速路的稳态交通流模型,并标定了模型参数,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城市快速路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减速波事故的前兆交通特征,选用了美国I880 高速公路的一条路段的交 通流数据和事故数据,从减速波事故的产生机理出发,通过跟驰行为的安全条件,推导出减速波事故前兆特征因子的交通状态表达方法。分析发现,高速公路上下游速度差和上游交通密度是减速波事故的两个前兆特征因子,上下游速度差和上游交通密度越大,高速公路减速波事故发生的 概率越高。基于此,描述了减速波事故发生概率与高速公路上下游速度差和上游交通密度的数学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减速波事故概率模型,应用所采集的数据拟合了提出的事故概率模型。结 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为0.673,说明减速波事故发生概率与其前兆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概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事故的原因,提出了高速公路事故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互联网数据城市快速路地点安全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城市交通安全分析主要考虑人财物的直接损失,却忽略了事故产生的交通延误等间接损失,同时也较少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建立了基于互联网文本数据的城市交通事故属性模型,采用模糊系统聚类法划分事故交通影响等级,构建了基于绝对事故次数、损害后果和交通影响的等效事故次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累积频率曲线和K-means聚类的城市快速路地点安全组合评价方法中.北京市快速路地点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地将互联网安全文本数据应用于城市交通安全分析中,分析结果可为城市交通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路宁 《交通标准化》2012,(8):120-122
道路线形是公路的骨架,是车辆运行的直接载体,控制着整个公路的路基、桥涵、交叉、沿线设施等构造物的规模和投资。在综合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高速道路线形和交通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善道路线形是缓解和消除交通事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设计中应把道路线形置于环境中考虑,使线形协调合理,为驾驶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行驶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G2京津塘高速公路3年(2007.3~2010.2)逐日逐时的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和交通流量及气象要素资料,并将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交通事故与交通流量之商)与同步降水量进行日变化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的日变化最高峰出现在05时,年平均高峰值高达234起•辆-1•10-6;年度、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平均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与同步降水量均呈正抛物线相关,即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随降水量的加大而增多;统计学检验(R>Rα=0.01 和F>Fα=0.01)效果很好。四个季节的百万车流量交通事故与降水量相关的系数高达0.7386~0.8635。这一分析事实为G2京津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发现我国高速公路护栏在设计、布置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也是导致或加重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参考美国高速公路护栏的设计经验,与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护栏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建立适合我国高速路况特点的护栏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沪宁路近三年半交通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事故的严重程度、形态分布、时间分布等方面对沪宁路的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了改进的事故频率法进行了事故黑点鉴别,对造成事故黑点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对策。所得结论对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事故是导致城市高速拥堵的主要原因。对交通事故持续时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高速公路服务管理水平。鉴于此。介绍当前高速公路事故清理时间影响因素以及清理时间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总结不同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未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与普通高速公路相比,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更为突出.鉴于此,分析现阶段山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的原因,研究山区高速公路的线形设计、视觉和气候等方面的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探讨减少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具体措施,以达到加强安全管理、降低交通事故率、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