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过街行人的夜间出行安全,开展了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 志前置距离研究.通过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试验,分析了驾驶人夜间对过街行人视认距离 随照度及行驶车速的变化规律,构建了驾驶人夜间视认距离与行驶车速、平均光照强度 的关系模型.基于安全行驶判别条件,给出了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 的确定方法及对应不同路面类型、车速限制值和路灯平均照度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道路人行横道处夜间限速标志前置距离宜根据车速限制值与路灯平均照度确定,车 速限制值越低、路灯平均照度值越高,前置距离应越大;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设置夜间限速 标志,可以保证过街行人的夜间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2.
结合城市干路中行人过街安全问题,针对行人过街警告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视认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其次根据不同阶段驾驶行为特征建立各阶段车辆行驶距离模型,并考虑停车安全距离,最终构建行人过街警告标志前置距离解析模型。最后,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进行驾驶模拟试验,测定相关数据,并对模型中各参数值大小进行标定。经计算得到不同速度、不同车道数下的行人过街警告标志前置距离,并给出建议距离。结果表明,当速度一致时,随着车道数增加,行人过街警告标志前置距离不断增大;当车道数一致时,随着速度增加,标志前置距离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干路行人过街警告标志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行规范对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的设置条件缺少定量分析与理论依据,为保障路段行人过街安全,研究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行人安全度及行车延误对行人过街信号设置的影响。基于哈尔滨市某双向6车道主干路无信号人行横道的调查数据,分别构建行人过街等待时间与机动车流率、交通冲突时间与行驶速度、行车延误与过街行人流率的关系模型。以45 s作为过街行人忍受时间阈值,计算得到设置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的机动车流率条件为1200辆·h-1;以1.3 s作为交通冲突时间阈值,得到对应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条件为55 km·h-1;以不同服务水平对应的行程车速为依据,给出设置路段行人过街信号的过街行人流率条件。  相似文献   

4.
2000年5月瑞典颁布了一项薪法令,要求机动车必须主动避让在斑马线人行横道上通行的行人。此前的旧法令只是要求机动车尽可能避让行人,并没有在避让义务方面做硬性规定。在行人规定方面,新、旧法令都要求行人在过街之前有义务观察车辆的速度和距离以便安全过街。这意味着,新法令施行后如果在人行横道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双方都要承担责任。而新法令施行前,如果驾驶人来不及避让行人,驾驶人常被认定不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城市道路过街行人安全通行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进行过街行人决策风险 试验,对过街行人的感知风险及决策行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过街行人感知风险随机动车 速度变化的规律及过街行人决策行为的损失函数,基于概率论构建了过街行人碰撞风险 概率模型,并标定了在不同车速等级下过街行人的行车延误和碰撞风险损失.研究结果表 明,当行车速度较低时,过街行人采取穿越策略最优;当行车速度处于中等时,过街行人 采取等待或穿越策略损失相差不大,但以穿越较优;当行车速度较高时,由于风险过高, 行人不宜选择穿越,即使过街延误时间增长,对于自身的最优策略应该是等待.  相似文献   

6.
车辆行驶速度不同,对驾驶人判断情况的要求也不同。以一般道路为例,车辆以4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时,即:每秒行驶11米,制动距离9米(干燥水泥路),驾驶人具有行驶速度慢、判断情况时间长、车辆制动距离短、容易处理险情等优势;车辆以80公里/小时行驶时,即:每秒行驶22米,车辆制动距离32米(干燥水泥路),在一定的时间里,车辆行驶距离增加,道路上出现的行人等情况也会随之增多,驾驶人对这些情况的判断就会感到时间紧迫,需要做出快速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行人作为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在过街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交通事故,且事故后果严重,研究过街行人的交通特性有利于降低行人的事故发生率,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分析行人的过街行为、过街速度和过街违法成因,并在研究过街行人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设置机动车右转信号灯、安装倒计时式人行信号灯、优化信号相位配时、加强驾驶人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制定高速公路昼夜车速限制标准,保障高速公路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获取信息,采用数理统计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的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对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的量化影响,建立了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的多元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白天相比平均下降8.5%,最大下降30.4%,下降幅度与行驶速度和公路线形条件有关;驾驶员白天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分别呈负对数、正线性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52;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分别呈负线性、正对数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3.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交通行为倾向下路段行人的过街特征,对城市道路无信号控制路段人行横道处过街行人的交通行为倾向展开问卷调查,得出不同年龄段过街行人的交通行为倾向。同时对过街行人进行视频拍摄调查和人工调查,以获取行人的过街时间、延误、速度、紧张度等数据。结合调查数据对行人过街的行为、速度、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交通行为倾向对行人过街安全性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稳健型的过街行人安全性最高,其次是影响型、再次是思考型,最后是支配型。研究成果还可作为路段行人过街优化管控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不同老年人比例在不同行人流量下与行人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借助行人流量对行人服务水平分级,通过人工提取重庆市3个信号交叉口的老年人和中青年人过街的自由速度及加速度标定仿真参数,借助微观仿真平台获取不同行人服务水平下不同老年人比例与行人步行速度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回归模型确定老年人过街比例与设计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中老年人比例介于21%~41%,建议行人过街设计速度为0.94 m ⋅s-1;老年人比例超过41%后,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应设定为0.86 m ⋅s-1,以满足老年人的过街需求。  相似文献   

12.
行人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探究其过街行为特征,对减少人车冲突,提升行人过街的本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特定交叉口,设计自由过街及心理临界过街两种场景状态下的行人过街试验。分析过街速度、心理临界时窗及视觉特性等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选取风险感知因子与临界安全系数作为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行人风格的表征指标,构建过街风格识别模型,透析不同风格行人过街行为可靠性。结果表明:年龄对过街速度和心理临界时窗有显著影响;心理临界时窗与过街速度和信号灯区域注视概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车行区域注视概率呈正相关;心理临界过街状态下,依据风格识别结果,男性谨慎程度高于女性,冒险型行人过街失败率为65.22%;冒险型老年人对自身运动机能的评估能力以及视觉搜索特征存在重要缺憾。研究结果可为交叉口基础设施设计与优化,行人过街教育与培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4.
体力消耗与行人流率是影响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服务水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行人上下楼梯时所付出的体力消耗,采用耗氧量模型计算得到行人耗氧量,再依据耗氧量的等量关系,将体力消耗等效换算为步行距离;利用二阶聚类方法,结合实际调查,确定行人各感受等级对应的等效步行距离与行人流率阈值,进而以此阈值为准绳,结合服务水平聚合模型,实现对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的服务水平评价.通过研究得出,等距离的上下楼梯等效步行距离与实际绕行距离对行人感受等效,等效步行距离能够较好反映行人对体力消耗真实感受水平;使用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过街的体力消耗对行人的感受,分别等效于步行50m与35m.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等待阶段使用手机对行人过街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信控人行横道进行数据采集,追踪行人过街过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行人违章分类模型,提取过街风险表征参数,基于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权重法构建行人过街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表明:行人过街等待时间、位置选择、绿灯反应时间、启动速度、平均速度及目标速度未达成率对过街违章有重要影响;等待阶段使用手机对位置选择影响较小,但会导致行人反应变慢,平均速度降低,行人启动速度及目标速度未达成率升高;目标速度未达成率、过街位置选择及绿灯反应时间对过街风险影响较大,使用手机群体过街风险相对正常过街行人增大了26.1%。研究结果可为过街设施的优化与完善,行人安全教育手段的丰富与提升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各种条件下的行人过街速度,对哈尔滨市三个大型信号交叉口的不同时段、区域和年龄群体的行人过街时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查,应用统计学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计算在各类因素作用下的行人步行过街速度。在此基础上,推荐合理的交叉口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可为计算信号交叉口处的行人过街信号灯配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管理设施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条件下的行人过街速度,对上海市几个典型信号交叉口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人过街时的交通参数进行调查,并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计算在不同因素作用下的行人步行过街速度。在此基础上,推荐合理的设计交叉口时的行人过街设计速度,可为计算信号交叉口处的行人过街信号灯配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管理设施的设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确保驾驶员能快速准确的辨识标志信息,标志应具有良好的视认性和易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工程人员致力于将LED发光技术运用于交通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目前对于LED主动发光标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标志的亮度、对比度的理论设计,而缺少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相互之间的视认性能对比,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基于实际行驶路段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次研究为了精确对比评价LED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的使用效果,在实际行驶路段设立了限速,禁鸣,禁停,红外感应注意行人等四种类型交通标志设施,对比分析这四类LED主动发光交通标志与逆反射交通标志在实际路段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夜间所有半透式发光标志比传统逆反射标志的视认效果均有显著的提升,合理使用LED主动发光标志可以有效提高道路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从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行人的过街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的行人交通特性。得出行人过街速度与行人年龄、性别和人行横道长度有关的结论。用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视频拍摄和人工观测方法分析影响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过街设施和降低行人违章率的方案,为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更加真实有效地模拟信号控制交叉口处行人的过街行为,在经典社会力模型基础上分别对过街行人的相对速度、期望速度和行人与障碍物之间的作用力的模型进行了改进,解决了行人站位位置影响、期望速度恒定不变等问题。针对行人过街运动行为,按道路交通人、车、道路三要素分类分析影响行人过街行为的因素,利用改进后的社会力模型对所有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干扰模型,并增加角度等参数反映不同因素位置的变化对行人行为的影响。最后,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构建综合因素影响下信号控制交叉口处行人过街运动行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