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8 Br cAMP诱发的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D 大鼠, 常规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脊髓背角腰膨大部位浅层C 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①8 Br cAMP(1 mmol/L)诱发的脊髓背角LTP咬合(occlude)强直刺激诱导的LTP;②CaMKⅡ选择性抑制剂KN 93 (100μmol/L)或AIP(200μmol/L)阻断8 Br cAMP诱导的脊髓背角LTP;③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茴香霉素(200μmol/L)抑制8 Br cAMP诱发的脊髓LTP。结论 CaMKⅡ参与8 Br cAMP诱导的脊髓背角C 纤维诱发的LTP;8 Br cAMP诱导的LTP与强直电刺激诱导的LTP在机制上至少存在部分相同的步骤或途径。  相似文献   

2.
Src激酶在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rc激酶在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LTP)的诱导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细胞外记录技术在脊髓腰膨大部记录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结果 ①Src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剂Genistein(200μmol/L)或PP2(100μmol/L)对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的基础电位没有影响,但可阻断脊髓背角LTP的诱导.②Genistein或PP2呈时间依赖性逆转脊髓背角LTP.在LTP诱导后15min,脊髓局部给予Genistein(200μmol/L)或PP2(100μmol/L)可完全逆转LTP.但是,同样浓度的Genistein或PP2在LTP诱导后30min,均不能逆转业已建立的LTP.结论 脊髓背角Src激酶的激活参与C-纤维诱发电位LTP的诱导和早期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参数的强直刺激在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形成中的作用,探讨诱导海马CA1区LTP的适宜强直刺激。方法 采用不同参数的强直刺激在海马脑片的 CA1 区诱导 LTP。在 Schaffer侧枝上给予强直刺激后,记录CA1区锥体细胞的细胞外场电位(fEPSPs),分析不同参数诱导的 fEPSPs。我们使用4种串长和间隔不同而频率均为100 Hz的强直刺激:参数1为60个脉冲的短串刺激,3串为1组,串间隔200 ms,共5组,组间隔逐渐延长;参数2为300个脉冲总数的长串刺激,串间隔为 2 s;参数 3 为 60 个脉冲总数的短串刺激,串间隔为 2 s;参数 4 为60个脉冲的单串刺激。结果 参数1诱导的LTP的幅度及发生率均较其他3个参数的高;参数1和参数3可诱导出持续时间超过3 h的长持续 LTP(long lasting LTP, LL- LTP)。结论 串间隔为 200 ms(串频率相当于θ波)的高频强直刺激是海马CA1区诱导LTP的较好参数;100 Hz的短串刺激可以诱导海马CA1区的LL- LTP。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蟾蜍离体脊髓为模型,研究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发现锂能增强刺激背根在腹根诱发的反射性电位(DR-VRR),且抑制刺激背根在邻近背根诱发的背根电位(DR-DRP);锂对蟾蜍离体脊髓作用的阈浓度在4mmol/L以下。用蔗糖间隙法记录脊髓背、腹根极化水平,发现锂能引起腹根去极化,且作用不被Mg~(++)阻断;锂也能引起背根去极化,但去极化能被Mg~(++)阻断;锂还能抑制背、腹根上的强直后超极化。锂作用的基本机理可能与Na~+-K~+泵的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鼠视皮层场电位在发育过程中及LTP形成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场电位的变化规律及长时程增强 (LTP)形成前后场电位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视皮层脑片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视皮层脑片Ⅳ层刺激而在Ⅱ /Ⅲ层记录场电位 ,比较出生后第 2、3、5周场电位的变化。在第 3周龄的大鼠脑片中诱导LTP ,场电位稳定后以一组强直刺激诱导LTP ,并比较强直刺激前后场电位幅值、潜伏期以及斜率的变化。结果 第 3周诱导场电位的阈刺激强度较第 2及第 5周低。在第 3周龄大鼠的实验中 ,强直刺激后斜率增大与幅值升高呈正相关 ,潜伏期的缩短与斜率和幅值变化率的差值呈正相关。结论 发育过程中场电位的变化可反映皮层的发育。斜率综合了幅度及潜伏期的变化 ,是判定LTP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γ 氨基丁酸 (GABA)在发育期大鼠视皮层诱导长时程增强 (LTP)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视皮层脑片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视皮层脑片Ⅳ层刺激而在Ⅱ /Ⅲ层记录场电位 ,在第 2、3、5周龄的大鼠脑片中诱导LTP ,并比较发育过程中LTP的发生率以及GABA在诱导LTP中的作用。结果 在第 5周龄的大鼠脑片中诱导的LTP发生率明显低于第 2及第 3周龄的大鼠。GABAA受体拮抗剂Picrotoxin能够提高第 5周龄的大鼠LTP的发生率 ,但对于第 2及第 3周龄LTP无作用。结论 GABA对于视皮层发育关键期之前LTP的诱导并无易化作用 ;但对于发育关键期后的LTP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顶盖前区前核 (APtN)在肌梭传入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 ,以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型 (WDR)神经元伤害性诱发反应 (C 反应 )为痛反应指标 ,观察了损毁APtN前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 (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C 反应的影响。结果 静脉注射SCh可兴奋大多数APtN神经元 ,而对WDR神经元C 反应呈明显的抑制作用 ;损毁双侧APtN后 ,静脉注射SCh对WDR神经元C 反应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抑制率由损毁前的 41 .2 6%降至 1 9.99%。结论 APtN在肌梭传入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μ-和δ-阿片受体在介导丘脑中央下核(Sm)内阿片诱发的抗伤害感受效应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动检测系统记录大鼠爪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观察Sm内微量注射吗啡和选择性μ-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对伤害性行为的效应。结果吗啡(31 mmol/L,0.5μL)明显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这种效应可被μ-阿片受体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0.4 mmol/L,0.5μL)和naloxonazine(0.8 mmol/L,0.5μL)阻断,部分地被δ-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0.4 mmol/L,0.5μL)阻断。结论Sm内注射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感受效应主要由μ-阿片受体介导,部分地由δ-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9.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Sm内微量注射吗啡 (5 μg ,0 .5 μL)可以明显抑制大鼠后肢跖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脊髓背角的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2 6 .5 8± 1.79)个 ,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6 2 .0 9± 14 .5 9)个 ],明显减少 (P <0 .0 0 1)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Sm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0 μg ,0 .5 μL)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5 .5 0± 9.81)个 ,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片肽及其受体可能参与Sm介导的下行抗伤害感受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自制的针电极和改进的方法,记录了50例正常人在分别刺激胫后神经和节段性(根性)皮神经(腓肠和腓浅)时的腰髓电位(LP)和皮层电位(CP);接着又记录和观察了48例单侧L_5或S_1神经根受压患者上述神经受刺激时的LP和CP。结果发现:节段性皮神经刺激的LP异常率达85%,其CP为48%;胫后神经刺激的LP异常率为33%,其CP仅为8%。  相似文献   

12.
突触可塑性与长时程增强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传递功能可塑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研究学习与记忆的细胞模型。长持续LTP(LL-LTP)是进行长时记忆研究的细胞模型。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静寂突触转化为功能性突触可能是LTP维持的重要机制。LTP形成后,可以因生理性刺激或外源性刺激而出现反转。由于LTP具有可反转性和反转输入通路的特异性,采用特异电刺激干预成瘾记忆,以创建不损伤正常脑功能的特异的“成瘾记忆丧失疗法”是我们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Thecorrelationofmeridian visceraisthecoreofthemeridian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Someresearchersthinkthatthemorphologicalstructurebasisofthecorrelationofmeridian visceraisthenervesegmentarrangementofthesomatictissuesandvisceralorgans .However ,t…  相似文献   

14.
Acupuncture,includingelectricalandmanualacupuncture,hasb'enwidelyusedinclinicalandexperimentalpracticetore-lievepain.Althoughbothproceduresseemtobeeffectiveinproducinganalgesi-ac1.3.7~9.l2.16~1B,,thephysiologicalmecha-nismsunderlyingeitherformofacupunc-ture,especiallyfortraditionalmanualacupuncture,thathasalonghistoryofef-fectivenessandhasbeenusedmorewide-ly,arestilluncleart14).Itshouldbenotedthatlittleattentionhasbeenpaidtoinves-tigationofthephysiologicalmechanismsofmanualacupuncturewhichha…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分析诱发VRP传入纤维类别的基础上,以DRP和VRP为指标,观察了牛蛙视叶下行冲动对脊髓活动的影响。发现:1、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VRP有早、晚两个成分;早期成分由Ⅰ、Ⅱ、Ⅲ类传入纤维兴奋引起;晚期成分由Ⅳ类传入纤维兴奋引起。2、刺激牛蛙视叶可诱发脊髓DRP。3、刺激视叶对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VRP早、晚期成分均有抑制作用。该抑制时程长,且早期成分的抑制和DRP在时程上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视叶能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参与躯体感觉传入的离心控制,影响脊髓反射活动,并可能涉及镇痛机制。  相似文献   

16.
VALUEOFMOTOREVOKEDPOTENTIALSBYMAGNETICSTIMULATIONINDIAGNOSISOFLUMBOSACRALRADICULOPATHYYangZhe;ChenJunchang;ZhaoLongzhuWangK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