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介绍了全站仪免棱镜测距技术在隧道监控量测中的应用,总结了全站仪免棱镜测距技术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使用技巧及精度分析。全站仪能快捷、方便、高效、安全地进行隧道施工周边位移(收敛)监测,为类似监控量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及全站仪对边测量法在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中的应用及精度标准进行研究,提出一套精确高效且快速方便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案。探究表明,在一定距离范围内高精度全站仪代替水准仪和收敛计用以监测隧道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具有可行性,且满足精度要求。以山东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依托进行施工监测实践,采用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并与电子水准仪挂尺法反复验证,根据隧道拱顶沉降监测分析,得出在利用全站仪后方交会法测量期间前视与后视距离为100m时,实际误差≤0.5mm。在隧道周边收敛监测中,通过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及全站仪对边测量法,以收敛计技术测得的数据作为实际收敛值进行校检,得出高精度全站仪隧道周边收敛的两种监测方法均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大断面与小断面误差基本一致,说明全站仪的两种周边收敛监测方式能够适应隧道施工的各种工序,且直接使用对边测量法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收敛值。  相似文献   

3.
免棱镜全站仪无需反射棱镜而能测定待测点的空间位置,利用其这一特点,对难以安置反射棱镜的行车轨道,采用自由设站法测定轨道中心点的坐标,经过拟合中心点的直线方程,通过坐标变换求出中心点到拟合直线的距离,能直观地评定道轨的质量及变化情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快速、准确,在类似的行车设备检修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全站仪对边测量在大断面隧道非接触式变形量测中应用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的接触式量测相比,非接触式量测具有测线两点不需要通视、任意点设站、免棱镜、仅整平不需对中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上海市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双层结构进行安全监测,了解隧道结构安全状况,主要监测隧道横径和竖径的收敛情况。介绍测线法在该项目监测中的应用,且通过对监测点的布设位置、测量方法及测量精度分析,证明测线法在双层结构隧道监测中可行和高效。  相似文献   

6.
结合山西省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兴县境罗峪口镇—兴县—临县界段)边坡灾害的特点,通过研究无棱镜全站仪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探讨无棱镜全站仪在类似条件下公路边坡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测量学原理和误差传播定律,分析了全站仪自由设站对边量测(RDM)法和三维坐标(3D)量测法,建立了2种量测法的隧道变形精度分析模型,利用中误差评价隧道变形量测精度,推导了2种方法量测隧道变形的中误差计算公式,并以某三车道公路隧道为例,对2种方法的量测精度进行了对比和验证;RDM法通过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和三角余弦定理得出任意点之间的水平距离、高差和斜距,根据任意测点之间的三角几何关系得到隧道变形;3D量测法从任意观测点观测若干已知点的方向和距离,通过坐标变换计算各测点坐标,根据各测点坐标得到隧道变形。分析结果表明:采用RDM法和3D量测法量测隧道拱顶下沉的精度评价公式相同,而量测隧道水平收敛的精度评价公式不同,RDM法的精度优于3D量测法,且随着全站仪到量测断面距离的增加,差值逐渐增大,当距离为100 m时,两者精度差值已增大至0.43 mm;在三车道公路隧道中,当距离为40~60m时,2种方法量测隧道水平收敛的精度均为最高,RDM法可达0.61~0.68mm,3D量测法可达0.78~0.84mm;RDM法和3D量测法量测的隧道拱顶下沉曲线平滑、圆顺,拟合度都大于0.95,而在量测隧道净空收敛方面,RDM法的曲线拟合度大于0.9,3D量测法的曲线拟合度小于0.9,因此,RDM法量测精度优于3D量测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TS30全站仪及其内置的机载监测软件,并对其固有的观测精度进行分析,TS30全站仪能够达到一级及以下基坑监测的要求。同时介绍与TS30全站仪外业观测软件相匹配的内业三维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在具体的基坑监测工程中,分析该基坑变形原因,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便捷的外业观测和及时的内业数据处理,TS30全站仪及其三维变形监测系统能较好地解决现代基坑监测中及时、高精度和高效率的要求,并为其他案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精调测量技术在京津城际铁路无砟轨道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砟轨道要求精度高,必须通过精调测量系统的控制来满足精度要求。结合京津城际铁路Ⅱ型轨道板铺设对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介绍用高精度全站仪和特制标架及棱镜对预先粗铺好的轨道板进行全自动测量的过程及常见问题的处理办法,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主要采用盾构法施工建设。盾构隧道结构安全监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监测的主要工作之一。传统盾构隧道监测主要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收敛仪等测量设备。传统监测手段存在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成果类型单一等缺点。针对传统监测不足,文章引入移动三维激光扫描的新型盾构隧道监测技术,通过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隧道结构信息,从而实现隧道结构健康状态的快速、全面监测。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具有监测速度快,成果类型丰富等优点,较传统方法更加符合轨道交通监测行业需求。  相似文献   

11.
无锡某泵站工程采用顶管法施工,顶管近距离跨越运营地铁隧道。为保证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施工前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2D和PLAXIS 3D模拟施工过程,预测了顶管法施工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同时在施工期开展了全过程的安全监测。基于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隧道变形均满足规范中对隧道结构变形的控制要求;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变形规律基本一致,顶管施工引起下方地铁盾构隧道的竖向变形表现为隧道隆起,水平变形相对较小,隧道收敛表现为横向压缩、竖向拉伸;顶管穿越施工引起下方盾构隧道上浮和轮廓收敛变形,隧道最大变形均发生在顶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隧道顶部上浮和轮廓收敛的监测工作。顶管法施工上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影响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安全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全站仪Z坐标测量在大断面隧道拱顶下沉量测中应用的原理和方法,与传统的接触式量测相比,全站仪Z坐标测量具有任意点设站、仅整平不需对中、免量仪器高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临近交叉施工可能会对运营期高速铁路隧道结构产生影响,危及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对受下穿工程施工影响的运营期高速铁路隧道进行实时变形监测。通过实时监测和人工周期监测进行比对分析,两者监测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各断面监测点沉降变化量均在Ⅰ级预警限值(1.6 mm)内,说明监测期间下穿工程施工未对运营高铁隧道结构造成显著影响。证明该实时监测系统能够满足运营期高铁变形监测的远程实时性要求,且具有较高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进行测量、监测分析,可以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以张吉怀铁路隧道为例,对铁路隧道施工期的测量方案进行研究,从控制导线布置、测量方案设计、测量管理措施制定三个方面介绍相关技术。通过测量监控,保证了隧道安全质量、隧道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滑坡监测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传统方法监测和GPS监测,但是传统方法费时耗力,精度不高,GPS虽然精度高,省时省力,但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本文通过全站仪在滑坡监测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全站仪在滑坡监测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地铁12号线大钟寺站—蓟门桥站区间暗挖隧道下穿京张高速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在高速铁路隧道保护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了暗挖隧道下穿京张隧道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总结了京张隧道竖向位移和横向位移随施工步变化特征.通过现场监测,对暗挖隧道拱顶沉降和结构收敛监测结果以及京张隧道竖向位移、横向位移、结构收敛及自动化监测等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张隧道竖向位移变化过程为两阶段"S"型曲线;京张隧道中心前16m和后14m范围内是穿越施工显著影响区域;先行和后行隧道施工引起的京张隧道竖向位移分别占总竖向位移的68.3%和31.7%,先行隧道施工是铁路隧道保护关键阶段;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表明后施工隧道对铁路隧道竖向位移的空间位置变化作用明显;京张隧道横向不均匀沉降明显,最大值为1.267mm;综合现场监测结果,暗挖隧道和京张隧道相关位移不超过容许值的44%,可认为暗挖隧道设计参数和施工保护方案符合铁路隧道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TBM调头段新奥法施工具有开挖断面大、变形控制要求高等特点,常规的监控量测方法实施受限.文章介绍了全站仪非接触测量的方法,借此判断围岩的变形情况并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同时还对地表沉降、围岩压力、锚杆轴力和爆破振动等进行了常规监测.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判定实施二次衬砌支护的时机,供类似超大断面隧道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站仪放样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全站仪放样进行精度分析,分析全站仪放样的误差来源和影响其放样精度的诸多因素,进而研究提高精度的方法。精度分析的成果将对施工生产中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起到指导作用,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介绍了地质雷达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根据对于地质雷达在隧道中应用多次反射的原理来发现在施工过程中,隧道墙的高度和拱腰厚度,回填程度等方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对地质雷达的多次反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隧道新奥法施工中,为保证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监控量测工作非常必要。以广河高速公路石鼓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等进行了跟踪量测,量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及初期支护30 d左右,围岩基本上趋于稳定,应按照规范要求及时施作二次衬砌;隧道洞口的地表沉降远小于允许沉降值,说明浅埋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是适宜的;同一监测断面的周边收敛、拱顶下沉的监测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围岩的变形特征与围岩级别、开挖方式等有着直接关系。研究成果为隧道的现场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可为分析研究其它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