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ʱ������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地铁换乘走行时间的准确查定是研究线路间列车合理衔接、减少换乘等待时间的前提,本文从统计的角度对地铁换乘通道乘客走行时间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走行时间的因素,设计了推断乘客走行时间规律的抽样试验方法。采用该方法,选择北京地铁5号线的5个换乘站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东单站5号线换乘1号线通道样本的分析,得出乘客走行时间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拥挤对分布均值和方差影响显著的结论。接下来分析了分布函数参数的影响因素,在综合考虑通道实际长度和通道内设施影响程度后提出换算长度概念。通过对10个换乘通道的回归分析,表明走行时间均值与通道换算长度在一定范围内二次相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北京地铁十号线黄庄车站4号风道结构特点,阐述暗挖隧道结构风道衬砌临时支撑体系的转换和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该技术对地铁车站的暗挖换乘通道、消防疏散通道、出入口联通道等结构衬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不同换乘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从线路相交的两种形式,即平行交汇和相交交汇;相交线路条数,即两线换乘和多线换乘;以及线路与车站的位置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情况下国内外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对其使用现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出轨道交通不同换乘方式的功能特点及适用性,最后为在不同线路相交形式下的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方式选择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4.
基于乘客等待时间最短的市郊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换乘组织。针对市郊公交作为轨道交通接运交通的情况,从乘客换乘等待时间的角度对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最佳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应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满足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市郊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根据北京地铁13号线龙泽站的相关数据,对该站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换乘进行了优化,提出了443路市郊公交发车时刻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对于发车间隔较大的公交方式间换乘的时间节约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张波 《交通与运输》2007,23(6):32-33
本人北京出差回来,将京沪公共交通作了一番比较,感触颇多。北京公交线路再长,刷卡乘车全程0.4元,投币1元;北京地铁有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及八通线,已形成网络,网内乘车不分远近,不分换乘几次,仅2元矣。学生还可进一步优惠。北京公交专用道总里程比上海长,  相似文献   

6.
陶涛 《城市交通》2017,(6):57-62
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车站站位关系、乘客换乘路径和站台型式组合三大要素,基于综合叠加后形成的换乘形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的便捷性进行分析。依据换乘距离计算结果,在不考虑客流分布特征等其他外部因素时,同站台换乘便捷性最高,垂直平行比水平平行便捷性更好;十字型、T型、L型换乘便捷性依次降低,在线路相交时应优先选择十字型;虚T型、虚L型和分离式换乘便捷性较低,主要取决于换乘通道长度。无论采用何种换乘形式,为便于统筹协调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建议换乘车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管理界面、设备设施两个维度做好切分。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多线换乘站具有换乘量大、换乘路径多样化、换乘客流分布不均、站台拥堵等特点,合理的换乘组织方式对车站的安全运营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三线换乘站换乘组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铁太平园三线换乘站布局,从换乘通道设置和客流流线角度出发,分析该站日常及早晚高峰换乘客运组织现状;结合车站各方向的换乘客流数据,利用anylogic软件对早晚高峰换乘现状进行仿真分析,查找高峰期换乘客运组织的不足,提出分时调整1号换乘通道的换乘方向、站厅引导换乘乘客适当绕行等优化措施,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高峰期客流仿真,证明优化措施能较好地缓解高峰期3号线站台的客流拥堵,车站整体拥堵情况得到减轻。实施调整后的车站客运组织措施证明,本文所提优化措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结合乘客不同时期的出行心理特征、不同方向的换乘客流占比、换乘通道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通道的换乘方向,并配合列车开门方式,可较好地进行换乘站客运组织优化,为未来多线换乘站的换乘客运组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扬  李盈  李旺旺 《交通标准化》2011,(24):150-153
提出通过适宜的信息表现形式,对即将进入换乘通道的乘客发布换乘通道通行状态信息,以便引导乘客的理性换乘行为,从而缓解换乘通道拥堵的方法。在分析可能用于表示客流状态的信息表现形式基础上,针对某个典型换乘通道进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承担方式,近年来在大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进行乘客问卷调查,掌握乘客到离轨道交通系统的方式选择规律及客流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结论主要有:选择步行方式换乘客流量是最大的,客流主要来自直接服务区,选择常规公交换乘轨道交通的比例次之,选择小汽车出行的人一般都是驾车到有条件的车站进行P+R换乘. 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规划设计上尽可能根据站点的吸引范围及区域特征实现地面公交、自行车、步行、出租车、私家车等与地铁的近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10.
城轨资讯     
《轨道交通》2012,(5):24-25
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年底试运营全线共11处换乘站 据悉,将于今年底试运营的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全线共1l处换乘站,可实现换乘与北京地铁1号线平行的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将于年底通车试运营,全线运营时间预计为50分钟左右。 近日,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第四项目中心副总经理张成满介绍,目前地铁6号线一期主体结构已经完工,于4月份全线洞通,具备铺设轨道的条件。按照计划,全线将于8月底完成铺轨,9月底试运行,年底通车试运营。目前,车辆段内正在进行动车调试,4月中旬样板段将开始动车调试。  相似文献   

11.
平行同台换乘作为换乘距离最短的换乘形式,可以更好地为乘客服务,为了能让大家全面了解这种换乘方式,并更好地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现以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大龙山和冉家坝站为例,全面研究了平行换乘车站的各种换乘形式,并从换乘功能、车站规模、工程投资及对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比选,剖析了各种换乘形式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了平行换乘车站研究问题的思路,为平行换乘车站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每个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在线网规划阶段即创造平行换乘的条件,为乘客提供最好的换乘服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通道资源的日益稀缺,城市快速路的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系统普遍存在共廊道敷设的情况,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运输功能是规划设计的关键。以温瑞大道快速路与S3市域线为例,通过对城市快速路敷设形式的特点对比和温瑞大道快速路方案的分析,结合目前国内共通道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温瑞大道快速路与S3市域线共同道建设的多种形式,并综合考虑交通功能、沿线用地、景观性等因素,确定了温瑞大道快速路在帆海西路以北段采用与S3市域线路中合建形式,以南段采用东侧分建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既有地铁新增换乘通道开挖对周边结构影响,在模拟换乘通道的开挖过程时,考虑到该过程分为竖井的开挖、竖井通道的开挖及换乘通道的开挖,选用ANSYS软件分别对各个工序进行数值模拟,从横向和纵向分别分析换乘通道开挖到不同时间段时的施工过程对既有地铁结构与轨道的影响,得出其变形的规律,为换乘通道开挖提供变形控制标准。结果表明:换乘通道开挖会扰动既有地铁的车站、出入口及区间结构与轨道结构的受力状态,导致地铁结构及轨道产生竖向变形和横向变形。既有地铁结构、轨道结构的最大竖向变形值和横向变形值在允许范围之内,满足风险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叙述轨道交通换乘的概念,提出轨道交通之间换乘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分类,并对比各种换乘方式,总结各种换乘方式的功能特点及优缺点,以及国内外各种换乘方式应用的代表车站,并讨论了不同换乘方式的适应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换乘客流,线网与车站的规划,线路的修建顺序,车站的位置,与周围地面交通的协调,与附近商场、商业区的联系,以及与环保的协调等,并对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建议在线网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把各线交叉衔接、站位的选择确定、换乘站的研究设置和换乘方式的选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下元站是太原地铁1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站,车站客流集散量大、换乘比例高,工程条件制约车站方案设计,为提高设计的精细化水平,研究采用客流仿真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辅助设计方案决策。首先,根据下元站设计条件,提出十字型换乘和T型换乘设计方案;其次,在对比分析传统评价与动态模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动态模拟评价指标及取值标准,实现设计方案的量化评价;最后,选择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早高峰时段2种设计方案仿真模拟,结合仿真结果综合分析,推荐采用"一岛两侧+岛式"的十字型换乘方案,适应车站功能需求,且应对客流风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6.
黎万 《广东交通》2010,(2):33-33
3月26日,东莞首条市内轻轨R2线实验段工程正式动工,R2线是目前东莞规划的4条市内轻轨线中最先开工的线路。该线路长60公里,计划5年全线贯通并投入使用。届时,R2线将通过4个换乘点,与广深铁路、穗莞深、莞惠城际线及广深港客运专线进行交叉换乘,实现东莞市内轻轨与珠三角各市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2009,(5):34-34
5月6日,河北众鑫源桥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再次与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管片钢模设计制造合同。此次制造的管片钢模将应用于北京地铁十号线11标工程及北京地铁六号线8标工程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的建设,苏州轨道交通“井”字形骨干网络逐步形成。从3号线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创新、施工组织管理创新、重要课题研究创新等多方面研究苏州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方案,重点论述在尊重既有线网的基础上,如何优化调整线路走向以更好地支撑城市发展和提升轨道交通换乘功能,以期为苏州轨道交通后续线路的持续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早高峰时段,各大城市地铁线路和换乘站的客流运输与疏解压力巨大。本文首先说明部分列车在换乘站跳站,可延缓换乘客流乘车过程、降低换乘站客流疏解压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地铁单线双方向列车换乘站跳站开行与客流控制协同优化模型,极小化乘客在始发站等待延误时间和换乘延误时间。其次,对相关非线性约束进行近似线性替代,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最后,以北京地铁5号线早高峰为背景设计数值实验,使用优化求解器CPLEX调用分支定界算法求解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实际优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列车站站停和既有客流控制,优化所得方案在14 min内使得列车运载的乘客增加了2954人,并使乘客在站外延误时间、换乘延误时间和总延误时间分别降低了58.9%、16.9%和41.6%。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从单线建设进入到网络化建设时期,同时,在建线路形成的换乘枢纽车站的设计,涉及专业系统众多、接口复杂、管理及设计单位不一等问题.为了使换乘车站的设计既满足各线的技术要求,又符合土建和机电系统资源共享的原则,必须健全换乘车站的设计管理办法.通过有效管理,实现网络建设标准化、系统配置人性化、网络功能最优化和网络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