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长距离通勤矛盾日渐突出,如何用集约化的客运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现阶段的主要挑战。首先指出北京市现状公共交通系统存在服务级配结构失衡、线路空间组织方式与需求分布适配性差等问题。结合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的服务对象和概念,从时间感知、出行舒适度、在途时间使用等角度分析实现快速的途径。对潜在的多样化需求进行细分,从全出行链的角度出发探讨差异化的应对策略。最后,以服务导向为基本思路,提出公共汽(电)车骨干快线网络概念方案,从完善制度建设、打造服务级配、构建无缝换乘和高水平接驳体系等方面提出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建设的关键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角度获取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出行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公交总体出行规律,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公共交通刷卡数据与线站数据,针对公交通勤出行个体,借助图谱可视化表达优势,研究形成了以横轴为时间序列轴、纵轴为位置轴、节点大小为方向角度的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出行特征图谱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选用出行方式、方向、时间和线路等属性指标,采用结构相似度与最长公共子序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图谱相似性判定。以个体乘客一周的公共交通出行数据为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能够直观反映个体出行过程,为出行特征表达与提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过后,武汉市在复工复学与疫情防控双重要求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面临新的挑战。为保障疫情后居民健康安全出行,以武汉市公共交通为研究对象,结合疫情、公交现状及出行特征分析疫情后公共交通运营问题,进而从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制定武汉市疫情后公共交通组合运营策略。针对疫情防控要求提出准入策略、控制策略、分区运行策略;针对刚性通勤需求提出定制化策略、优先策略;针对对外交通枢纽爆发性客流问题提出灵活调度策略、大客流保障策略;针对公共交通客流回归问题提出乘车优惠策略。以上策略为武汉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逐步恢复公共交通提供参考依据,对降低疫情后居民出行风险及保障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挖掘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精准化特征,从追踪出行链的角度出发,利用公交与轨道多源数据研究常乘客通勤出行提取方法。通过选取潜在职住地设置高频职住地集合,提出公共交通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算法,结合出行链起讫站点与职住地空间信息匹配提取通勤出行链,并将常乘客出行分为home-work通勤、work-home通勤和非通勤出行。以北京市“回天地区”公交与轨道出行链数据为例,提取常乘客通勤出行。结果表明: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率达到85.9%,常乘客通勤出行和非通勤出行在出行时空分布和出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勤出行提取可为北京市面向常乘客开展“预约出行”并分析其出行需求动态特征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北京市的公共交通通勤出行需求显著下降,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状况与正常情景存在较大差异,亟须科学测算通勤客流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基于百度地图慧眼提供的时空大数据,针对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群体,推算通勤OD分布。借助路径规划算法对每条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线路的通勤客流强度进行分区段测算。进而使用头尾分割法对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线路的重要性和保障等级进行划分。最后,提出疫情时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营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共交通个体出行信息的提取对掌握公共交通出行的时空特征,改善居民通勤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公交刷卡数据、公交定位数据、轨道AFC数据等海量公共交通多源数据的关联匹配与处理方法入手,提出了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提取中,换乘关系判断、通勤行为判别及出行起讫点匹配的方法与规则,标定了出行链匹配阈值参数,建立了基于个体出行数据的公共交通通勤出行链提取模型.提取模型的准确度验证表明:出行链结构提取及通勤出行判别的成功率均达到100%,出行阶段起讫点匹配成功率为87.5%,准确性为97.1%,满足了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提取的需求.该方法为公共交通通勤出行判别及基于个体的微观通勤出行时空特征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特征。而后采用公交小汽车行程时间比指标,对不同距离区间内典型公交出行链的服务效率及服务竞争力进行评估,为公共交通在新业态重组后的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新定位及精准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多样化的公交出行选择。公共交通的高水平服务既需要级配结构协调的城市路网承载,也需要优质的慢行出行环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主导交通模式与街区格局的相互关系,明确了街区密路网是保障公交优先发展的道路条件。然后分析了铁路枢纽对外快速到发、内部活力慢行的交通特征。最后从道路供给、公交服务和慢行三个方面提出了出行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9.
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公交优先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将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然而,评价指标单一以及对量化值的过分强调,在指导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实践时将存在局限甚至误导隐患。鉴于此,对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其评价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使用现状及其评价复杂系统的局限性。深入剖析公交优先发展与交通拥堵、城市规划、能源环境等要素的互动机理。以倡导绿色出行为目标、以通勤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为核心,提出三类八项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模型。最后,从评价指标选用、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绿色出行环境建设及管理、公共交通内部各方式协调发展、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公交优先实施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出行方式选择上追求方便、快捷、对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舒适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通常在出行发生点和吸引点之间,存在多种交通方式,不同的交通方式,由于技术性能,运行条件及服务方式不同,因而在时间、费用、安全、方便、舒适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服务属性.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出行,各种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收入低的人注重的是总出行费用最少;通勤出行的人注重的是出行时间最短等等,通常出行者总是试图选择能最大限度满足其愿望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付晶燕  赵一新  张国华 《城市交通》2012,10(6):28-35,57
为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满足居民和游客双重出行需求,三亚市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从管理体制、规划方案、规划对策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分析了三亚市公共交通系统具有旅游主导性和服务水平低的现状特征。针对旅游交通主导的特点,规划引入当量人口的概念,提出将旅游人口折算成当量城市人口。然后,充分考虑旅游人口的交通需求对城市交通系统带来的额外负荷,提出"票运分离、游运整合、运力整合、站运分离、网络整合"的规划对策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同时,还提出了旅游集散中心、枢纽和场站、公交线网等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外围向心的通勤交通比例高、中心区交通压力大,因此都市圈通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首先结合伦敦、纽约、东京都市圈案例,分析轨道交通对都市圈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广佛都市圈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低运量轨道交通4个层级轨道交通的发展,从枢纽规模与布局、网络一体化、运营管理与车站开发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分散布局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是适合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最后,针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借鉴、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快线采用地下线路形式穿城、如何实现"四网合一"、枢纽空间的规划预留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定制商务班车乘客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导致居民对出行品质期望更高,因此对出行疲劳缓解和在途时间有效利用的考虑在交通服务质量改善的研究及措施中愈加不可回避。基于北京市定制商务班车乘客支付意愿调查,首先分析定制商务班车的线路特征和客流特征。其次,对比研究出行者选乘定制商务班车前后服务特性的差距,特别关注长距离出行者对出行疲劳、无效在途时间减少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乘客放弃原有出行方式选择定制商务班车与这一服务所带来的体能消耗、无效在途时间节省呈现较高相关性,乘客愿意支付远高于当前公交票价的费用用于上述两方面的改善。最后指出,如能对当前服务模式稍作调整,接受一定比例的非预订座位乘客,高水平公交服务的受众群体将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大多从城市人口平均特征出发进行研究。然而在市场的作用下,受收入、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空间中的居住和就业选址(城市的社会空间)存在差异。这是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缓解交通拥堵等很多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之一。从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新增人口和中低收入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入手,分析大城市通勤出行距离快速增长导致的交通拥堵、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困难等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成因。提出大城市空间应基于分区模式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并提出对应的交通系统,实现大城市交通低碳和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铁枢纽集疏运模式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选择集疏运模式是高铁枢纽集疏运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首先对影响高铁枢纽集疏运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高铁枢纽集疏运模式分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公共交通与个体机动化交通并重以及以个体机动化交通为主体,明确各模式分担率指标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铁枢纽公共交通集疏运体系发展策略,包括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集疏运体系、优化公共交通集疏运网络布局、注重一体化换乘衔接、提升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水平,以及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上海市居民通勤现状并改善其薄弱环节,以通勤时间为切入点,调查并分析上海市15个小区的居民通勤出行特征。首先明确通勤方式链定义,分析通勤方式链基本结构和环节组成,将其分为9大类23小类。同时划分4类通勤时间区间以及5类交通态度人群。总结方式链的时空分布规律,考虑主要态度人群"简单安全型"的通勤意愿,以公共汽车、地铁、公共交通组合方式链为例,评价方式链各环节效率。依据感知时间设计通勤者主观评价模型,不同环节通勤时间的改善会存在感知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接驳和候车是必要且易于改善的重点环节:接驳时间每增加1 min,期望节省时间平均增加0.021 min;候车时间每增加1 min,期望节省时间平均增加0.619 min。  相似文献   

17.
考虑城市大客流通勤者跨区域出行需求,结合城市公交线网中乘客出行密集、客流走向规律等特点,提出一种跨区域定制公交的搭乘方案. 通过改进的Q-learning 模型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为城市通勤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出行服务. 通过综合路段拥堵状态、乘客需求及居民小区位置,设定了Q-learning 强化学习的奖惩函数,提升定制公交区域路径的直线系数、满载率、通行时间. 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方法能够降低通勤者跨区域通行的旅行时间,有效提高髙峰时段定制公交线网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世界级CBD合理通勤交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际著名CBD的交通发展经验,有助于科学规划我国城市CBD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通过对53个CBD的岗位密度和通勤交通模式的统计分析,指出CBD非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存在容量约束现象,其岗位密度与公共交通通勤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总结纽约曼哈顿和伦敦金融城两个著名世界级CBD的交通需求和通勤模式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支撑其通勤模式的交通设施供应模式、未来面临的岗位增长压力和选择的交通发展战略。最后指出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不适应性,并对其未来合理的通勤交通模式和交通设施供应策略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进入大都市圈快速发展阶段后,中国大城市交通发展普遍面临空间和时间紧约束。轨道交通由此成为大都市圈时空组织的战略选择,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层次中低运量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成为共识。面对大都市圈集聚发展、近中期通勤圈可能继续外扩等发展前景,提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重点围绕缩短出行时间和提高覆盖率等时空组织要求。进而通过差别化的空间政策和交通政策,耦合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促进轨道交通轴带功能集聚。最后,强调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加强一体化衔接规划和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主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实现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