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海英 《城市交通》2008,6(6):54-56
城市机动车道的宽阔程度、机动车数量的多少,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经济之上还有环境、宜居、和谐的要求。西方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日常出行开始选择自行车,以取代小汽车。自行车作为对人类本身和环境都有益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已越来越被城市政府所重视;步行不仅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出行方式,还是宜居城市的标志。人行道不仅仅是步行的载体,还是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倡导步行交通,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使居民享受步行的乐趣,还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激活社区生活,促进街区商务,保持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2.
为给未来交通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分析近年来上海高速公路车辆OD数据,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等社会发展因素对高速公路车辆通行特征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远郊的出行需求快速增长;高速公路服务对外联系的快速通道定位逐步凸显;小客车在各类型车辆中逐步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未来应更加关注郊区出行及对外出行,不断提升道路服务水平、完善对货运车辆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建设和人们日常出行以及交通运行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结合当前阶段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现状来看,质量问题依旧广泛存在,基于此,本文将就市政道路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希望可以促进市政建设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路桥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市政道路建设受到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及重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市政道路施工技术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道路施工企业只有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予以解决,才能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通过简单阐述市政道路的施工特征,分析了市政道路施工技术中的常见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在进行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工格栅具有耐高温、高强度、稳定性强等特点,应用日渐广泛。本文将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土工格栅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交通重要趋势之一,是倡导慢行交通,如步行、骑自行车等,减少拥有和过度使用机动车。实现这一出行方式,最终转变生活方式,需要全民意识和全民行动。但这种转变需要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部门,高度重视慢行交通。这不仅需有政策的引导、推动,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形成有利于慢行交通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氛围。一、完善慢行交通路网1.形成系统,注重通达性以往在城市规划中也有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速公路车辆出行的特点,从概率的角度出发,结合车辆出行的两个交通参数——出行时间和出行里程,提出高速公路车辆出行时间和出行里程服从二维对数正态分布的假设,并用山东省高速公路调查数据对先验分布进行拟合。用车辆运行规律分析车辆出行时间-空间相关系数,再将它们作为交通状态参数,以车辆出行时间-空间相关系数来反映网络的运行状态,这些参数有其他交通状态参数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这也对市政道路改造,增加道路横断面流量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就市政道路改造中对桥梁工程拼宽加固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以为市政建设此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加大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开展以通畅工程、通达工程为主的《农村公路大会战》一系列通乡和通村公路,及部分渡改桥项目,使农村公路逐步完善、形成网络.农村的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广大群众的出行带来了方便.改变了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民生各领域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公交行业可谓首当其冲。公交车辆相对密闭且人员密集的特点形成了传染性病毒容易传播与感染的客观条件,让人们对公交出行的安全性产生担忧,再加上城市公交的配套设置不完善、多元化交通出行和生活方式、公交线网结构不合理等不利因素持续发酵,让公交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近年来,城市的车辆日渐增多,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科学的进行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的设计,减少不同车流的交汇,避免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情况的发生。本文简单阐述了常见的道路交叉口形式,并结合实例分析市政道路工程交叉口设计思路,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恶劣气候条件下,出行概率与影响交通出行的气候条件、出行距离和安全设施等因素的内在关系,对出行概率与出行距离、气候特征等定量变量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建立了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84%,残差检验表明模型的线性假定成立。综合考虑安全设施对模型的影响,给出出行概率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恶劣气候严重程度与交通出行概率成反比关系,恶劣气候条件下,出行距离与出行概率成正比关系,而不同的恶劣气候条件、车辆出行距离、道路安全设施完善程度对高速公路交通出行综合影响幅度在10%~50%之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出行环境建设,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重获新生的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城市交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有轨电车在带给市民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对有轨电车进行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本文从法律规制角度对有轨电车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健全完善有轨电车法律规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车辆出行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协同将实现交通出行的效率更加优化,通过建立车辆出行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协同模型,分析系统协同后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车辆出行的方便性和快捷性,提出车辆出行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协同的思想。建立车辆出行诱导系统与交通控制系统协同模型,分析模型的平衡点以及稳定性,得出协调演化规律。当协同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向平衡状态演化发展有趋势性,演化时间有差异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车辆出行诱导和交通控制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为加快落实《"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发[2017]11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企业为主体的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让人民群众出行更便捷。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了《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2012,(1):101
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及其合作单位共同举办的2012年第三届"机动性,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交通出行创新实践竞赛"正式启动。一、竞赛背景交通改善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及人们的就业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改善城市交通出行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用于加速城市道路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当前我国无障碍建设需求现状,从分析现有国内外无障碍交通研究成果和包容性理念出发,探讨当前我国无障碍交通环境建设存在的不足,着重强调把无障碍出行看作一条完整的出行链来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向更加包容、更加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根据全过程无障碍、全对象无障碍、无障碍系统化和“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四个原则,从出行过程无障碍和社区环境无障碍两个方面提出改善当前无障碍交通环境建设的建议。研究认为,提升无障碍空间设计水平,完善包容性发展法规制度,促进社会各方协调合作,以及建设促进包容性发展的合作研究平台是推动以人为本的无障碍交通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车辆出行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组成单元,掌握城市道路网车辆的出行信息,深入挖掘车辆出行特征与规律,能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本文基于卡口车牌识别数据,提出了一套车辆出行分析框架.首先对全路网运行的所有车辆的个体出行进行辨识,提取所有车辆出行的路径和行程信息,并从个体和集计层面获取车辆出行的规律特征;利用车辆的多日出行信息和统计特征,提出了车辆职住地识别方法;基于外地车的出行特征,利用 K-means++ 算法对外地车进行分类.在实例分析中,以广州市道路网运行车辆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车辆出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本文方法挖掘的信息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自行车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通过每隔6年制订并督导执行的澳大利亚国家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了全国的自行车使用率。通过对澳大利亚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的解读,分析其如何通过硬件、软件、法规三位一体的综合措施营造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整体环境。重点剖析澳大利亚在自行车骑行文化培养、自行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规划对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的落实以及自行车安全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最后,在多部门协作、骑行文化宣传、长期的设施专项投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完善等方面总结对中国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