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多元系统论指出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翻译文学处于文学系统中心位置时,往往采用异化策略,反之则采用归化策略.本文拟以多元系统论的归化异化观为理论依据,以中国文学现当代转型前后的翻译文学为主线,探讨文学转型期与翻译文学的交互关系,展现归化异化动态的历时更迭.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传达着社会文化发展的信息。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习语表达法的差异。本文就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出发,结合翻译理论总结习语翻译的几种策略。文章指出:归化与异化是对立同一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恰当地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国外普通游客为对象,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对中国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进行分析,论述了译者应如何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使译文既能宣传旅游资源,又能传播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游客。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伦理研究已成为焦点。以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思想(五种伦理模式)为指导,对我国外宣材料的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可以根据外宣材料的类别,分别以不同的伦理模式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某些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问题。研究认为采用归化或异化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必探讨其在文化翻译中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媒体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所发生的一切都十分关注,大量刊载与中国相关的报道、评论.在涉华文章、评论的汉语用词翻译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基本采用了异化框架下的音译、归化框架下的意译,文化融合中的音意兼译以及简译等手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简奈特(Genette)超文本概念中要着重关注文化观点,探讨了汉语与英语由于源于各自不同的语境,在语言的结构、语意及其语言逻辑思维和推理等的理解翻译表达上,如何挖掘其文化意义.并通过理论和实例阐释了英汉两种语言互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文化交融与渗透的角度探讨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可行性,并对异化翻译做出了一些理性思考。研究认为,异化翻译在保存源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菜名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菜名翻译具有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和审美价值三大功能,交际翻译理论对中国菜名的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指导下的外事翻译策略与失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事翻译的政治敏感性、时事性、纪律性使它有别于其它翻译.以翻译目的论的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为基础,探讨了外事翻译的策略及翻译中容易出现的失误.提出翻译主体的意图性、译文的可接受性和文化的特殊性在外事翻译策略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出目的论在外事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受到作者的理解与表达、文化差异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此而产生的主要失误是语言性翻译失误和文化性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1.
道德来自现实社会。师德建设应从教师现实的教育活动出发,坚守道德底线,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把社会的价值引导与教师的自我完善结合起来,于平实中超越。  相似文献   

12.
职业道德视野中的“官德”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把“官”视作一种特殊的职业,从新时期“官德”建设的重要性、“官德”建设的内容,“官德”建设的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职业道德视野中的“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利益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文中回顾、论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在制度管理上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并认为必须从教师个体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而走向热潮的生态文学以生态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而生态主义的基本价值尺度是生态伦理与生态正义,这就促使生成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的文学镜像必然要求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这也必然引发两个层面的巨变:一是在现实层面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二是在文本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检讨与反思。文学镜像通过干预和建构的途径实现生态伦理的镜像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若要成为各国各族和平合作、互相增进的基础,必须放弃以西方文化为主轴心的立场。它应该既能够建立人类共同的普遍价值,又能够充分尊重各民族的特殊精神,进而使相异的文明等共存,协调和谐,互相欣赏和吸纳,形成在经济一体化之下的多元灵性资源的“彩虹文明”。基督教、中国儒家哲学都可以为全球化提供精神支持。古中国的“天下观念”及由此延伸出的“礼乐文明”、“网络思维”、“关系思维”启示我们,化解全球冲突的危机,不可能单靠军事力量,必须有一个深度的文化处理,培育一种富有道德性与艺术性的多元沟通精神,谋求感通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总体职业道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模糊、重视不够及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建设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改革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教学,加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改进评价办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做好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同时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提高师德品质和养成师德习惯的重大途径,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令人难以预料的消极影响。其中,环境问题就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文章认为,坚持环境道德中的人类中心原则,才能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功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的统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