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人唾液蛋白的高效疏水色谱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纯化人全唾液蛋白、腮腺液蛋白及颌 /舌下腺液蛋白的最佳分离条件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收集的唾液样品经低温离心 ,过滤 ,冻干 ,低温保存备用。以不同浓度的 (NH4 ) 2 SO4 、KH2 PO4 溶液分别为A、B流动相 ,梯度分离 ,收集各个组分峰 ,通过生化方法对蛋白进行定性。结果 全唾液蛋白被分离为 12个峰组分 ,腮腺液被分离为 6个峰组分 ,颌 /舌下腺液被分为 8个峰组分。经统计学处理 ,平均出峰时间标准差小 ,个体间重复性好。目前能初步定性的唾液蛋白为富含脯氨酸蛋白、半胱氨酸蛋白、富酪蛋白和富组蛋白及α 淀粉酶。结论 疏水色谱可用于人全唾液蛋白、腮腺液蛋白及颌 /舌下腺液蛋白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单独表达无功能的无义突变体L539fs/47在HEK293细胞中杂合状态下对野生型HERG电流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野生型HERG及突变体HERG-L539fs/47分别转染HEK293细胞36h后,RT-PCR检测HERG mRNA表达,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检测HERG蛋白定位及表达量,全细胞膜片钳检测IHERG电流密度。结果野生组HERG的mRNA表达量高于L539fs/47突变组(1.066±0.612 vs.0.254±0.397,P<0.01)。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野生型HERG蛋白多于突变体,野生型HERG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而HERG突变体蛋白大部分滞留胞质。免疫印迹显示:不同于野生型HERG135ku及155ku 2个条带,突变体仅60ku 1个条带。全细胞膜片钳检测WT+MT组IHERG较WT组下降55.23%(22.03±2.62 vs.49.20±2.31pApF,P<0.01)。结论 HEK293细胞中杂合状态下截断突变体L539fs/47对野生型HERG电流的不完全负显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心肌细胞膜是心肌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西层脂质分子构成.脂质分子间嵌有一些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分子起受体及载体的作用.另外,在脂质分子的表面还存在一层粘多糖分子,即所谓糖萼(Glycocalyx),呈分枝状的丝状物向膜表面伸展,具有传递信息、相互接触、保护细胞的功能.整个细胞膜的成份处于一种液体的流动状态,它接受外来介质的、免疫的、激素的各种刺激;向细胞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小鼠的MC3T3-E1细胞来观察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常规培养MC3T3-E1细胞,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分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然后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2h后,将MC3T3-E1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地塞米松组(10-6 mol/L)、地塞米松+米非司酮组以及米非司酮组(10-5 mol/L)。待干预36h后,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利用半定量PCR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明显增加了成骨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同时也增加了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P<0.05),但当同时给予米非司酮时,地塞米松的这种作用被阻断(P<0.05)。当单独给予米非司酮时,成骨细胞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和Ⅱ型受体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地塞米松通过成骨细胞上的糖皮质素受体激活成骨细胞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这很可能是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HBV preS1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探讨HBV preS1蛋白的功能.方法 以HBV 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HBV preS1基因,克隆到pGEM-T载体中命名为T-preS1,以NcoⅠ和MluⅠ双酶切T-preS1后回收与酵母表达载体pSos连接,对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后命名为pSos-preS1,经醋酸锂法将其转化酵母菌cdc25(a),提取酵母蛋白质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HBV preS1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显示HBV preS1基因在酵母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 pSos-preS1的构建为通过SOS招募系统(sos-recruitment system, SRS)筛选与HBV preS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和进一步探讨HBV preS1蛋白在HBV致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SA-1(GenBank:AY952881)基因表达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并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 应用DNAStar Protean软件提供的模块分析和预测MMSA-1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采用多通道同步固相全自动合成系统合成15肽,免疫健康新西兰成年家兔,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结果 MMSA-1蛋白含有较多的β折叠和转角结构.综合柔韧性、亲水性、抗原性、表面可能性、二级结构、偶联难易及实验难度等因素,选取了MMSA-1蛋白序列318~333位作为抗原表位,即SSSLLPQSPAPTEHL,15肽合成产物经HPLC纯化和质谱检测,纯度达到98.65%,序列正确.免疫兔子获得血清抗体采用层析柱纯化,ELISA检测效价:1∶6000.结论 本研究为基于人MMSA-1抗原表位手段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法国梧桐花粉变应原进行部分纯化并对其主要变应原免疫活性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法国梧桐花粉变应原 ,经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收集到的主要峰段的蛋白质分子质量 ,并对 7例法国梧桐花粉过敏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法国梧桐花粉变应原粗制液经SephadexG 10 0层析柱洗脱得两个洗脱峰 ,第一峰及第二峰升段富含蛋白 ;收集各段进行SDS PAGE电泳 ,第一峰升段、峰段、降段电泳图相似 ,主要含分子质量为 2 2~ 71ku之蛋白质 ,第二峰升段以分子质量为 14~ 16ku之蛋白质为主。电泳结果清晰显示 6条蛋白区带 ,分子质量分别为 71、5 0、35、39、2 2、16ku。免疫印迹分析可见 4条sIgG反应带 ,分子质量为 5 0、39、2 2、16ku。结论 法国梧桐花粉变应原含 6种主要蛋白成分 ,第一峰蛋白质含量高 ,为主要致敏组分 ;第二峰蛋白质含量少 ,为次要致敏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克隆人血小板生成素 (hTPO)基因 ,并使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方法 先从人胚胎肝脏中提取总RNA ,进行RT -PCR获得编码氨基端 1 95个氨基酸残基的hTPO1 95cDNA。将该片段亚克隆至pGEM -Teasy克隆质粒中 ,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对克隆质粒直接测序。接着将hTPO1 95cDNA插入到原核表达质粒 pET2 8-a中 ,转化大肠杆菌BLR2 1 (DE3) ,进行诱导表达 ,以SDS -PAGE方法及免疫印迹法进行检测。结果 得到的hTPO1 95cDNA与文献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经诱导后hTPO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目的蛋白占总菌体蛋白约 1 0 % ,以免疫印迹法证实表达产物正确。结论 得到hTPO1 95cDNA ,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 ,得到截短形式的rhT PO1 95。  相似文献   

9.
百合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从百合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出纯化的百合多糖,并观察其抗肿瘤作用.方法 用水提醇沉法从植物百合中提取百合粗多糖,经透析、除蛋白、冷冻干燥后,采用DEAE-阴离子交换纤维素分段洗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的百合多糖;将纯化的百合多糖用于H22荷瘤小鼠,测定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结果 分离出了纯化的百合多糖,经纯度鉴定表明成分均一;该多糖能增强H22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H22肿瘤的生长.结论 纯化的百合多糖成分均一,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步建立了一种分离纯化人腮腺液蛋白的方法。探讨了样品的预处理、不同固定相、流动相以及不同检测波长等因素对正常人腮腺液蛋白疏水色谱分离的影响。结果在40min梯度内,以2mol/L硫酸铵为A流动相,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为B流动相(100%A∶0%5~0%A∶100%B),腮腺液蛋白被分离出6个峰。经生化方法证实,用疏水色谱分离人唾液蛋白的方法,分离度好,保持了蛋白样品的生物活性,且样品处理简单,可成为研究人唾液蛋白成分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Salivarylipids,asasortoforganiccomponentsofsaliva ,playanimportantroleinoralphysiologyandpathology .Thepreviousstudiesaboutsalivarylipidsfocusedonitsorigin ,itsrelationshipwithcariesanditsrelationwithsalivary glycopro tein[1-3 ] .Buttherearefewstudiesonsali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分别来自饮用水氟浓度为 3.6 8mg·L-1和 1.0 0mg·L-1两地区儿童间的刺激性颌 /舌下腺唾液中唾液蛋白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测定受试对象的刺激性颌 /舌下腺唾液的唾液流率、唾液总蛋白浓度和单位时间唾液总蛋白的分泌量 ,分析唾液蛋白组成及各组分占总量的比例。结果 ①F3 .68组颌 /舌下腺唾液流率高于F1.0 0组 (P <0 .1) ;②F3 .68组颌 /舌下腺唾液总蛋白浓度明显低于F1.0 0 组 (P <0 .0 1) ;③F3 .68组颌 /舌下腺单位时间唾液总蛋白的分泌量显著低于F1.0 0 组 (P <0 .0 5 ) ;④在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不连续电泳条件下发现 ,两组颌 /舌下腺唾液共发现 10~ 12条蛋白带 ,其中B10 、B12 蛋白带的出现率在F3 .68组显著低于F1.0 0 组(P <0 .0 5 ) ,且B9蛋白带的量占总蛋白量的比例在F3 .68组显著高于F1.0 0 组 (P <0 .0 1)。结论 两组刺激性颌 /舌下腺唾液中有关唾液蛋白的指标存在量的差异 ,提示饮用水中过量氟对儿童唾液蛋白表达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烧伤血清对离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CD14膜蛋白 (mCD14 )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收集大鼠AM ,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 ,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D14蛋白表达变化 ,ELISA检测培养液中TNF α和IL 6浓度。结果 烧伤血清和LPS刺激后 ,AM的CD14蛋白表达从 1h起就开始增加 ,2h达峰值 ,尔后逐渐减弱 ,持续 12h ,细胞因子分泌相应增加 ;抗CD14抗体阻断CD14作用后 ,CD14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细胞因子分泌亦相应减少。结论 严重烧伤后可能随着LPS增加 ,通过激活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 ,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加 ,这种作用可以被抗CD14抗体所阻断 ,提示严重烧伤后可以通过调节CD14的作用而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14.
测定12名无龋及14名有龋儿童在无刺激条件下全唾液形成的人工获得性膜中蛋白质、脂质及磷脂含量,并测定脂质对获膜H 通透能力的影响。结果:无龋组及有龋组人工获膜中,蛋白质、脂质含量无明显差异,无龋组获膜磷脂含量显著低于有龋组。两组获膜均有阻碍H 通透作用,无龋组获膜阻碍H 通透的作用较大。非变性条件下使两组获膜脱脂后,它们阻碍H 通透的作用均明显下降。提示:获膜脂质可保护牙面,免受致龋酸的脱矿作用。此保护作用与其组份,尤其是其蛋白质、糖蛋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测定12名无龋及14名有龋儿童在无刺激条件下全唾液形成的人工获得性膜中蛋白质、脂质及磷脂含量,并测定脂质对获膜H+通透能力的影响。结果:无龋组及有龋组人工获膜中,蛋白质、脂质含量无明显差异,无龋组获膜磷脂含量显著低于有龋组。两组获膜均有阻碍H+通透作用,无龋组获膜阻碍H+通透的作用较大。非变性条件下使两组获膜脱脂后,它们阻碍H+通透的作用均明显下降。提示:获膜脂质可保护牙面,免受致龋酸的脱矿作用。此保护作用与其组份,尤其是其蛋白质、糖蛋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7—11岁209名小学生唾液中Ca、Mg、K、Cl、P、F、乳酸脱氢酶N-乙酰-β-D-氨基萄葡糖苷酶、淀粉酶的含量和PH值进行了测定。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唾液成份与齿龋的关系。所得结果说明,唾液中的F、P、PH与龋齿有关。用电子计算机求出的逐步回归方程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就为用F、P来预防龋齿的发生提供了又一证据。同时,也求出了唾液中这些成份的正常值范围,并与血清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以无伤害的混合唾液浓度—紫外分光技术,通过6名志愿者研究了三种苯妥英钠制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这些制剂是:包以淀粉薄膜的苯妥英钠粉、普通压制片和糖衣片。此技术是早些时候由我们提出来的。在三种制剂的唾液浓度—时间曲线上以AUC比较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方差分析表明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1),结果指出三者是等效的。由於普通压制片生产上经济,故推荐此剂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寒冷山区高等级公路涎流冰形成条件的分析,阐明了形成公路涎流冰病害的主要因素及其危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经济、合理有效地防治公路涎流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Preconcentration of catecholamines by the modified monolithic silica in the capillary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achieve a microchip-bas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atecholamines in the saliva, the monolithic silica was fabricated in the capillary and the monolithic silica was chemically modified by on-column reaction with phenylboronate. Different modified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concentra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ified monolithic silica capillary when it was used to concentrate catecholam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