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通标准化》2008,(20):126-126
会展描述:“2008中国铁路和轨道交通技术装备展览会”由上海市铁道学会鸿与智集团主办。展出面积约1万m2,参展商近200家,展出摊位约400个。“十~五”期间,铁路基建总投资估计达12500亿元,投资金额是“十五”建设投资规模的近4倍,中国铁路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黄金机遇期,铁路建设的发展为中国的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2008中国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设备展”正是顺应强大的市场态势,针对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设备行业及工程施工单位的需求而举办。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2009,(8):96-97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铁路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与其他运输行业的竞争加剧,这些都对铁路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道部把铁路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铁路技术进步和实现铁路现代化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目前有线数据网络的建设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今后的铁路建设中,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数字铁路。”  相似文献   

3.
公共关系引入我国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工商业、旅游服务行业及对外事务中,应用很广,发展很快,使之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职业,但在铁路企业还鲜为人知,发展却很缓慢,本文通过公共关系发展史上两上与铁路有关的公共案例。并结合我国铁路目前的实际情况,阐明了铁路需公共关系;文章又在分析我国铁路公关发展缓慢的原因,即铁路公关的困难和阻力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铁路公共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世界铁路的发展规律,科学判断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方位,是推进我国铁路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2009,(11):32-32
近几年,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在本届“高速铁路国际峰会·中国2009”上,围绕“深入高铁市场发展,加强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小组讨论,研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快加强高铁技术体系建设,如何将技术与市场深入结合,为中国高铁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小组讨论由本届峰会主办方鸿与智《轨道交通》杂志主编邓艳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铁路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是铁路发展的关键时期,五年内中将建设9800公里的客运专线,并逐步实现客运专线高速化,五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运输国家。《铁路主要技术政策》、《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客运高速列车的最高时速应大于300km/h,紧急制动距离应小于3700m。  相似文献   

7.
关于加快我国铁路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并从铁路自身发展的意义方面阐述了加快我国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根据新形势下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了铁路建设的总体部署、原则和要求。加快铁路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决战西南,强攻煤运,建设高速,扩展路网,突破7万”。加快铁路建设的原则是“突出加快、坚持有序、依靠科技、讲求效益、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8.
倪冰  邓艳 《轨道交通》2008,(10):30-34
中国铁路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高峰时期,以京津城际为代表的客运专线建设将中国铁路带入世界一流水平,世人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铁路的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创新成果频出,振奋人心。中国铁路人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后发优势,发挥聪明才智,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朝着建设和谐铁路的目标坚定地迈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铁路建设部门的日子是太难受了。2008年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从“常态”到“高潮”再到“低谷”的过程.当前的政策支持是让其重返“常态”。从这个角度理解.更能体会国家对铁路建设的决心和意志。铁路建设的”旧常态”应该结束.进入铁路建设”新常态”才是企业的希望所在。如今.铁路建设“加马力”成为经济稳增长“利器“。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2006,(2):53-53
随着中国干线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来临,安全问题和城市轨道交通如何与城市规划相匹配的问题日益凸现。国家对轨道交通市场的放开,使很多国内外的投资商都跃跃欲试。但中国铁路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如何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这些问题又使投资商裹足不前。这就需要一个专家的指导。阿特金斯就是这样的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