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实现低地板有轨电车在路口无接触网运行,设计开发了一种列车车载储能牵引传动系统.对车辆技术要求、列车牵引特性计算和设计、牵引传动系统主电路设计、牵引传功系统设计、列车车载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策略等进行了介绍,并采用装车试验进行了验证.试验表明,该牵引传动系统可有效对列车车载储能装置进行能量管理,以及对列车车载储能装置的充放电电压及电流进行限制,可高效地利用整车在制动过程中的再生制动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内外接触网防雷技术方案,对接触网雷害进行了分类,探讨了避雷线、避雷器、接地、绝缘子选型等防雷关键技术,从差异化防雷角度出发为不同地区的接触网防雷接地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详细分析了地铁车辆检修库内安全接地作业流程存在的不足。结合目前检修库内接触网停送电流程过于繁琐致使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接地开关柜成套装置的设计方案。该装置可实现检修库对应列位接触网的停送电,并与库内高平台通道门实现机械联锁,有效规避库内检修作业可能带来的触电风险,还可与车辆基地安全管控系统进行信息交互。该设计方案简化了目前检修库停送电的作业流程,大大减少了接触网安全接地作业耗时,提升了车辆检修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国内首套车载地铁接触网在线监测装置在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国博线上线首次采用,并在调试。为了更好地维护接触网系统,重庆轨道集团从国外引进了车载地铁接触网在线监测装置,用于监测1、6号线地铁接触网运行情况。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安装在地铁列车上,而不需要借助接触网工作车。当需要对接触网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高速铁路V停作业接地防护方案,在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模型,计算停电接触网在接地封线不同安装位置和带电侧列车不同工况时的感应电压,通过对比现场测试的结果验证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V停作业必须采取接地防护措施;停电接触网单端接地时接地点越靠近变电所,防护效果越好,在中间位置接地,接地点两侧均具有防护效果,且近电源侧防护范围小于背电源侧;在距检修地点两端各1km处双端接地可保证作业足够安全.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气化铁路集装箱站装卸线采用不悬挂接触网运输方式,结合目前集装箱站设置方案,研究集装箱装卸线两端接触网行车可能的安装方式,对牵引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悬挂及下锚安装进行分析,为实现列车牵引供电—接触网在集装箱站装卸线范围内不悬挂接触网行车,设计出两种有针对性的接触网终锚结构方式,满足了列车进出集装箱站装卸线的牵引供电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气化区段列车提速,影响弓网关系和受流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对提速区段接触网进行技术改造,如增加接触网张力,改善运行稳定性;改变定位结构形式,防止定位装置打碰受电弓,改善接触网弹性;采用双五跨绝缘关节八路关节式分相绝缘装置装置,以减少接触网集中荷载设备,优化弓网关系。同时强化接触网关键设备运行管理和检查。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铁路速度高、密度大、牵引负荷大等特点,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参照国内外接触网安全接地要求,制定了保证人身安全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接地系统方案,给出了不同情况下接触网接地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大型站场中,存在回流不畅、钢轨电位过高等回流问题,当发生接触网对支柱短路时,上述问题更加严峻。为了研究大型站场中牵引回流系统的回流特性,需要针对列车正常运行和接触网对支柱短路两种状态进行研究,运用接地分析软件CDEGS搭建相应的仿真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可知:无论列车正常运行还是发生接触网短路故障,站场中只有小部分吸上线工作,因此导致钢轨上有较高的牵引电流;在发生接触网对单独接地支柱短路故障时,支柱周围存在地电位过高等安全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牵引变电站附近多架设两条吸上线、将站场两端的贯通地线与回流线相连和将单独接地支柱底端与两侧钢轨的扼流变中性点相连的措施。通过仿真分析,提出的措施方案能够较好地改善站场中存在的回流问题并解决短路故障带来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风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产生巨大摆动和上下震动,造成接触线的技术状态发生急剧变化,以致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发生弓网故障.分析了大风对接触网的影响,对接触网的设计风速取值、接触张力及其跨距、支柱选择、防风设计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接触网防风措施以提高接触网防风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列车制动时接触网电压瞬时升高,严重影响列车的制动能力和设备运行安全,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装置可通过逆变功能稳定接触网电压,需要装置控制系统具有很高的响应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载波移相60°坐标系下的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SVPWM),在控制算法上,可通过减少扇区判断时间和三角函数运算量降低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更快速地稳定接触网电压,其中的变流器三电平设计可提高母线电压利用率,降低谐波含量,可以在较宽的调制比范围内获得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结合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分析山区城市地铁供电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别就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回馈方案,长大坡道牵引网上、下行并联方案,特殊区段环网电缆敷设方案,特殊区段接触网安装方案和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网设置方案进行探讨。随着1号线的试运营,这些设计方案部分已取得预期效果,希望对后续山区城市地铁供电设计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测列车和其他检测设备在规定测试速度下对全线接触网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和验证,并对接触网系统进行调试、优化达到设计要求,为高速铁路的开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接触网定位装置冗余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局部冗余设计理念,结合对接触网定位装置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在接触网悬挂定位装置结构上进行冗余设计,并提出冗余设计方案,弥补了薄弱环节,提高了悬挂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接触网回流接地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红梅 《中国铁路》2005,(11):41-43
针对铁路客运专线接触网系统在设计回流接地时应注意的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和定义,论述接地系统应达到的技术要求,同时对设计中各主体专业应采取的回流接地控制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外力影响,如大风、暴风雨等或行车事故会造成接触网导线和承力索的损坏,从而造成供电中断和列车停运事故。因此,迅速确定接触网故障地点,立即加以修复,对避免列车长时间停运具有重要意义。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了一种非接触式接触网监视装置,称为SicatCMS(悬式探测系统),能识别链形悬挂接触网的不正常情况,并通过导线或无线装置向管理者报告。为了补偿因温度变化造成接触线和承力索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速铁路采用大跨度高架桥结构,接触网离地面较高,容易遭受雷击进而引发动车组故障,给列车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因此有必要探究雷击接触网时高速动车组车体过电压及其抑制措施。本文基于接触网电气模型和高速动车组电路结构,利用Pspice建立雷击接触网时车体过电压仿真模型,定量分析车体接地电阻参数对过电压的影响,提出抑制过电压的措施。仿真结果表明:雷击接触网时,受电弓所在的车体过电压幅值可达43.45kV,距离受电弓越远车体过电压越低;接地电阻器的分布电感对各车体过电压影响较大,且与车体所在位置有关,对距离受电弓越近的车体,影响越大。将2~5车的接地方式改为直接接地方式或电阻器并联电容的方式均能有效抑制车体过电压,且当并联的电容值大于10μF时,二者对过电压幅值的抑制程度基本一致,并在电阻器并联电容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接地电缆长度能够进一步降低车体过电压,将各车体过电压抑制在2kV以内。本文研究结果为车体过电压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州南站接触网景观设计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触网作为车站建筑结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其接触网系统的轻型化、局部屏蔽化、与雨棚结构一体化等方面着手改善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有现实意义.论述大型客站接触网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并提出接触网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同时结合广州南站的特点,通过对接触网支持装置的三种主要形式:腕臂柱支持装置、软横跨、硬横跨进行比较,利用渲染效果图,通过接触网接口设计、平面布置、悬挂安装、色彩搭配等各方面进行优选设计,有效改善了接触网与环境景观的协调性;为大型客站接触网景观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9.
接触网作为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的关键设备,其状态好坏直接影响铁路运行安全。为了在运营动车组上装备一套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对接触网运行状态进行全程监控,从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方案着手,引入非接触式的图像处理、机器视觉以及红外测温关键技术,完成装置的系统设计,同时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验证装置的性能。试验和现场的实际应用反馈表明,装置满足技术条件要求,同时装置对接触网的检测结果能够为接触网检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是一个无备用、重要的为列车运营提供电能的配电系统,它的可用性指标与列车正常运营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可用性指标计算方法的文章比较少,为了对接触网系统可用性指标的定量计算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列车运行图的定量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