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传统分级模型指标权重取值难度大、主观性强、灵敏度差的缺点,从可量化角度,以减少指标参数主观取值为目标引入熵权法。结合轨道交通线网特点,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处理方程,采用能根据原始数据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TOPSIS法构建基于熵权TOPSIS的轨道交通线网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成都市轨道交通远景预选方案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能有效支持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2.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特点,基于物元可拓数学方法、熵权理论和关联度函数,建立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决策的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该方法首先结合熵权理论,根据指标差异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其次通过客观标准对评价指标的经典域进行区间界定,利用综合关联度将多指标的评价模型转化为单目标决策;然后依据定量测算的加权综合关联度值综合判定建设时序,最后以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决策算法所确定的结果与实际建设时序一致,且该算法可以极大拓展研究范围,表征更多分异信息,有效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的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分级模型指标权重取值难度大、主观性强、灵敏度差的缺点,从可量化角度,以减少指标参数主观取值为目标引入熵权法。结合轨道交通线网特点,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处理方程,采用能根据原始数据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TOPSIS法构建基于熵权-TOPSIS的轨道交通线网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成都市轨道交通远景预选方案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能有效支持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决策。  相似文献   

4.
科学预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对于轨道线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布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及其影响指标数据,综合两种模型优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有效预测。首先,从政策、经济、城市规模、出行需求4个方面,简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提取GDP、第三产业值、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日均客运量等5个模型输入指标。其次,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BPNN)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方法,在求解熵权向量的基础上,结合交通需求法(TD)调整预测结果。最后,以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例,以误差最小为目标,对模型的隐含层数、神经元数、激活函数等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得出:2023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值为745.2km,低于实际规划值5.9%,表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发展规划仍存在调整空间,研究有助于在大数据背景下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环线是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一种线形,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环线布设案例,对轨道交通环线的效用进行分析,重点对棋盘型路网城市中轨道交通环线换乘功能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以期全面认识城市轨道交通环线的功能,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参考。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设置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形态密切相关,其互动关系可概况为:(1)环线布置在城市中心,有做大城市CBD的作用;(2)环线布置在城市外围,具有对趋心外围客流的分流作用;(3)在棋盘型路网城市中,环线的换乘功能不优于棋盘型线网;(4)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强轨道交通环线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的建设时序方案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城市交通的规划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更为合理,提出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研究方法。首先筛选出轨道交通建设时序的5个指标,并通过对指标的分析提出量化公式,采用主观赋权法(9标度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从而确立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时序;然后以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规划结果总体一致,在个别线路上能更好地表现出线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模糊可拓工程优选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轨道交通路网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建设实施性、路网结构合理性与综合效果性的关系,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商理论将单人AHP法扩展为多专家主观构权方法,并与熵值客观赋权法结合形成组合构权法,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模糊数学、可拓学和TOPSIS法建立模糊可拓工程优选模型,计算各方案的优属度,并据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进行评价.应用该方法对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结果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从城市空间形态和轨道交通的关系、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影响城市空间发展、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遵循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提出了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阐述了相应指标的定义及量化分析方法。为指导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现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良好适应和互动,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现状的基础上,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的优化模型,给出求解方法,并通过算例说明其可行性,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评价是轨道交通规划的关键环节,对于确定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的最优或满意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研究表明:采用DEA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进行综合评价具有操作简单,可综合考虑各输入输出指标,以及能够确定最优方案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防汛站选址问题,文章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防汛站节点脆弱度指标进行针对性分析,并采用熵权法计算节点脆弱度。然后基于节点脆弱度,以线网总覆盖度最大、防汛站建设成本最小以及应急响应时间最小为目标,考虑有关约束,建立基于节点脆弱度的城市轨道交通防汛站选址模型,模型通过赋权将多目标转换为单目标,最终得到一个基于集合覆盖模型的单目标线性0-1整数规划模型,并以武汉地铁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成果能够为轨道交通防汛站选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近年来,各大中城市持续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线网规划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道路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载体,沿线公交客流是未来同向轨道线路的客流基础。为全面认识城市道路网形态和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的关系,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二者的形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重点对棋盘型路网、放射型+环形路网城市中轨道交通线网布设的要点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研究结论:(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道路网形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2)棋盘型、放射型、棋盘+环形、放射型+环形线网是经常被应用的轨道网形态;(3)棋盘型路网本身的换乘功能较强,故只有当环形客流发达时才考虑棋盘型+环形轨网的布设;(4)放射型+环形线网的换乘点往往形成多边形,应注意多边形位置的合理性,并注意优化换乘线路组合,以减少换乘次数,提高路网的通达能力;(5)本研究成果可在实践中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设,并能在具体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武汉城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为实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定权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轨道交通3种线网规划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建立的城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定性指标的主观权重;基于GIS空间分析计算,应用熵权法求算定量指标客观权重;综合主客观权重得到评价指标最终权重矩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隶属度,通过模糊算子将权重矩阵与隶属度进行模糊计算,获得各个规划方案的最终综合评价值,进而确定最优方案。方法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改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过程中方案权重赋值的主观不确定性,为城市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及优选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历程整体呈现"S"型发展趋势的结论。探讨了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持续时间和线网规模之间的关系。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各等级城市规模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强度、人均轨道交通站点数、线网客流强度等规划参数指标值。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平衡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各等级城市规模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各阶段规划指标目标值选取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环线指的是线路构成的一个环形,列车在其上环形运行的交通线。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特殊性,其环线与道路环线的差别较大。本文通过对环线功能的分析,结合苏州总体规划及居民出行分布、现状轨道交通线网,对苏州轨道交通规划是否设置环线进行分析与探讨,供苏州轨道交通规划参考。研究结论:(1)就适应苏州总体规划角度来看,苏州市域将形成"一心两轴一带"的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心两区两片"构成的"T型"城市空间结构,设置内、外环线均不适宜,其要实现的功能与苏州实际情况不相符;(2)在棋格网为主的前提下适度增加L型、Ω型线路,可提高线网的可达性;(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是否采用环线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深入论证,以确保规划的合理性;(4)本研究结论可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线设置与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概念的提出,玉溪市急需发展旅游轨道交通以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本文对玉溪市的社会经济、城市交通及旅游发展特征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分析交通症结以及研究旅游与城市通勤客流相结合的城市人口出行特征,剖析城市轨道交通层次划分,提出玉溪市城市旅游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结论:(1)预测2050年城市客流的发生、吸引量为616万人次,多集中在老城组团和通海组团,且科创新城组团及大街组团增幅最大;(2)规划城市旅游轨道交通网络包括区域快进的高速铁路和国铁干线,全域互通的高速铁路和市域轨道,内部通勤的立体轨道;(3)提出"H+倒L"形结构线网,共5条线路,长145. 6 km;(4)构建了旅游轨道交通线网综合评价体系;(5)建议线网分先期、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建设;(6)本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城市旅游轨道交通规划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介绍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含义,以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较为成熟的东京、伦敦、巴黎、纽约、新加坡、上海、北京等城市为案例,总结其轨道交通发展指标.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采用交通出行需求分析法对天津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进行匡算;同时参照国内外同类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技术指标,从轨道交通线网面积密度和轨道交通线网人口密度两个方面,对服务水平进行类比分析,提出天津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模.通过对比分析匡算结果,最终得出天津市中心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线网合理规模为474~526 km,2040年线网合理规模为775 ~ 850 km.  相似文献   

17.
电耗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主要运营成本之一,分析电耗指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益改善措施的制定、线网规划方案评价工作的深化与优化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数据,对2015—2017年间国内27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的电耗指标按不同制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各城市地铁线网的电耗指标按不同车型线路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地铁线路的敷设方式、客运周转量、线路负荷强度、线路满载率等因素对电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评价指标权重模糊决策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考虑轨道交通路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综合效果性、建设实施性和路网结构合理性,构建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组意见,用模糊理论的梯形模糊数方法计算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基于各路网方案的评价指标值,用熵值法计算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将主、客观权重组合,得到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基于梯形模糊数的主观构权法,能够在平权或异权的多人决策环境下反映主观决策过程中潜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利用熵值法挖掘评价指标值中包含的信息,能够客观反映评价指标值对路网方案决策的重要性.因此,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可使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方案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规划基于底线约束的原则,强调全域全要素应在空间和时间2个维度做出合理安排。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实施评价往往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或针对服务水平等运营阶段的单一维度评价,文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一方面利用重点功能区车站覆盖率、车站周边建议类用地及建筑类型占比、车站与周边用地融合度等指标评价城市轨道交通与国土空间布局的耦合度,发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网与城市空间格局分布基本匹配,但局部仍需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的集聚效益;另一方面,基于DEA方法,选取2009年至2020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车站数量、运营效率里程及运营车辆3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选取日均客流量作为产出指标,在12年的时间维度范围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发现仅2013年的综合效率达到相对最佳状态,自2014年起规模效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建议聚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存量资源的优化提升,合理规划新建线路以提升线网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20.
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与格序决策理论,提出一种基于灰色格序决策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序确定方法。该模型在构建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集初始样本矩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熵值-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引入格序决策理论确定正负理想方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度量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以此确立线路建设的时间序列。以所提出的决策方法对成都市轨道交通初期线网的线路建设时间进行了排序,计算所得到的线路建设时序特征与实际建设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