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设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综合监控系统的实时性指标是评价系统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其性能直接影响地铁运营调度的质量.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核心平台及其集成子系统网络结构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度量系统实时性的分析计算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研究网络拓扑结构、数据通信机制等因素对系统实时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系统实时性设计的措施:尽量减少网络层级,推荐集成子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核心平台一体化设计;均衡分配每个数据传递路径中低速数据通信设备的数量;根据各层级网络实时数据的容量和网络传输能力,合理确定各层级网络的数据通信机制,底层网络可采用轮询方式,上层网络可采用变化数据主动上传方式;合理提高网络设备的性能,避免通信瓶颈.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建设中实时监控软件与业务应用软件无法很好融合的问题,对线网实时监控基础平台软件与业务应用基础平台软件,以及二者的无缝衔接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成都地铁线网中心的实例运营结果表明:采用该无缝衔接方案能实现线网中心"业务多元、指挥统一"的需求,更好地将运营调度系统与管理系统集于一身.  相似文献   

3.
地铁线网指挥中心的建设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正式迈入网络化运营时代,为适应网络化运营管理的需要,建立配套的大屏幕及可视化系统不仅可以辅助运营人员保障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安全,还对提升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水平,实现智慧化轨道交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需求。基于线网指挥中心的职能定位,分析了线网监控与线网应急的关系、线网指挥中心与线路控制中心的关系以及线网指挥中心与企业信息中心的关系。阐述了线网指挥中心的指标统计分析、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线网运输策划及基于大数据的拓展等关键业务内容。从平台基本构成及接口设计等角度论述了线网指挥中心系统平台建设方案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简要阐述青岛地铁线网无线统一调度系统互联互通实施方案的系统架构、核心设备功能、纵向统一调度方案、横向集群业务互联互通方案以及相应的业务流程等。该方案实现了青岛地铁不同品牌TETRA系统的线网纵向统一调度和线网横向集群业务的互联互通功能,解决了青岛地铁线路多品牌系统跨线运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地铁线网运营及应急指挥的智能化水平,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地铁线网运营管理与指挥中心(MMCC)项目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并结合相关的设计原则进行 GIS 总体设计,在日常和应急 2 种应用场景下实现定位、展示、路径规划等功能。实践证明,GIS 与 MMCC 的深度融合应用可满足青岛地铁运营管理的需要,对其他城市地铁的 GIS 应用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铁路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是从原有的调度通信系统发展而来,是基于语音的电路交换系统,在配置和使用上不够灵活,并且与其他系统交互操作难以实现和扩展。如果采用纯IP结构的软交换系统,可以发挥软交换的全业务、易互联、可扩展的优势,将原有的语音通信系统、调度系统、视频图像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实现事发现场、指挥分中心、铁道部指挥中心、社会应急指挥中心及铁路自动网(PSTN)、数字调度网、GSM-R网、117人工台之间实时的语音双向通信,调度指挥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8.
周勇 《中国铁路》2012,(3):49-52
现阶段我国铁路数据通信网存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网、客专数据通信网、铁通划转数据通信网三张子网络,各子网运营及维护彼此独立.为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有效整合,必须建设统一的数据通信网络平台,对现有网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整合,这是铁路数据通信网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铁路数据通信网发展现状,提出铁路通信数据通信网整合的建议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京轨道交通生产业务云平台及大数据中心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开展线网级设备运行状态监视体系 研究,分析提出线网级数据共享平台及线网级设备集中监视平台系统架构及建设方案,利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 数据接口标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级设备系统海量数据的采集与交互,通过统一的线网级设备数据采集、数据 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展示和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积累运维数据资产。研究成果可支撑实现城市 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的“一网统管”,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线网级的智慧化管理,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降低运维 成本。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轨道交通规模化建设、网络化运营和智能化管理的需求,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软交换技术的优势,指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IP(Internet protocol)网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网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城市轨道交通公务电话建设路网级大容量软交换中心, 采用模拟电话业务(POTS)、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终端和以太网接口的综合接入设备实现多业务接入, 以整合电话、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系统、无线Wi-Fi应用成为综合型智能通信平台的组网应用方案和技术经济性。  相似文献   

11.
地铁电力调度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供电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实施监控,使调度中心具有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和调节参数及报警等功能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对地铁供电网络进行分析,建立电气设备的数学模型,并利用VC++编程技术开发调度中心操作界面,模拟监控现场设备操作,实现地铁电力调度监控系统遥测、遥信、遥控以及遥调功能的仿真。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铁线网化运营后,根据现有运营线路能源管理系统情况,规划建立了车站级、线路级和线网中心级3级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架构,以实现企业能源科学化管理和分析。线网能源管理中心建设首先要统一能耗数据模型,选择接入系统的能耗参数,确定中心级和线路级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入方案。线网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硬件主要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系统软件设计为一个分层、分布的大型系统,采用6层架构设计、规划了5个功能模块、配置了3类服务器,实现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限额管理、定额管理和用能指标管理等多项功能,提高了南京地铁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梳理大数据技术在地铁的应用现状和地铁检测数据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利用率不高、数据丢失及关联性欠缺等问题,面对海量的综合检测数据,设计地铁检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以建立数据中心为核心架构,以千兆级办公网络为依托和基于JAVA语言进行开发,实现检测数据管理、智能识别、缺陷管理、数据关联展示、超限预警以及质量评价等功能,初步完成对接触网和作业车等各种动、静态检测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达到对检测监测各种数据的综合利用管理、维修策略优化、关联和预测性分析的目的,实际应用效果较好。该系统允许后期扩展和具备接入其他专业设备所测数据的条件,可实现共同深度挖掘检测领域数据价值,对地铁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地铁线路各牵引所变流器独立运行,无法实现实时信息交互、精准调整和协调控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基于GOOSE通信的地铁多变流器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基于GOOSE通信网络搭建多变流器分层控制结构,以系统网损最小和钢轨电位幅值最小为目标,提出基于NSGA-Ⅱ算法的多变流器双目标优化控制算法.搭建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动态潮流仿...  相似文献   

15.
地铁FAS设备组成及系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铁FAS系统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的系统结构和主要设备构成;表述了FAS系统两级管理三级控制结构形式和相关系统示意图,分析了地铁FAS在系统结构、网络组成及设备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CBTC系统工程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地铁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例如:辅助轨旁系统的选用、轨旁无线设备的安装方式、轨旁AP设备的供电方案、骨干通信网的选择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铁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公众无线通信系统、警用无线通信系统、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车-地无线通信、视频监控系统和乘客资讯系统(PIS)车-地无线通信及基于DVB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等。概述了目前地铁中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及其采用的制式,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地铁无线通信系统整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地铁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中一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在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中,采用了基于中间件组件技术的软件架构和实时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通信控制站(输入/输出)设计中,强调内核和应用的相对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接口编程模式的统一;数据订阅采用动态订阅-发布机制,提高骨干网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系统平台在北京地铁13号线得到了现场验证。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轨道交通杂散电流有线监测系统建设复杂、成本高、影响美观等缺点,提出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有轨电车杂散电流监测系统。分析对比无线网络监测系统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对系统整体结构设计、通信方式的选择、主要设备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监测系统由监测终端、区间监测子站和监测管理中心3个层次组成,监测终端与区间监测子站之间采用ZigBee无线网络通信,实现监测数据的上报;区间监测子站与监测管理中心之间通过GPRS网络通信,实现区间数据的发送和控制指令的接收。经现场实验验证,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监测数据与有线监测系统得到的数据基本一致,系统通信稳定,可满足监测杂散电流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