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既有地铁隧道上方基坑开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长沙轨道1号线隧道上方的某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案例,通过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引起下方隧道结构变形以及管片内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每一开挖工况下隧道结构的变形以及管片结构的内力,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分仓开挖宽度等施工措施。得出在此类基坑中,减小基坑一次性开挖暴露的隧道长度对减小下卧隧道的隆起量至关重要,并详述分仓开挖后基坑以及盾构区间的变形形态。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地铁1号线集美中心站站后停车线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对此大断面矿山法隧道开挖对小净距盾构隧道的影响进行了三维数值分析。分析了CRD(交叉中隔墙)四步开挖法、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后开挖)及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先开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揭示了盾构隧道位移和管片弯矩的变化规律:大断面矿山法隧道开挖时对先施工的小净距盾构隧道产生4~9 mm的位移值,盾构管片产生80~170 kN·m的弯矩值。另外,CRD四步开挖对盾构隧道不利,盾构隧道的位移和弯矩分别增大约33%和6%,并且靠近盾构隧道的部分对盾构扰动更大,因此,推荐使用CRD六步开挖法(靠近盾构隧道部分后开挖)。最后对比分析了盾构隧道的现场监测位移值和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铁隧道的不良影响,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两并行盾构隧道下穿高铁隧道开挖施工。研究了两并行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既有高铁隧道结构内力、拱顶变形、拱底变形和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同时考虑高铁隧道沉降缝对其结构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后行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不利影响小于先行盾构隧道开挖引起的不利影响;对于无沉降缝的既有隧道,仰拱和拱顶纵向沉降分别呈U形和反U形;考虑沉降缝时,既有隧道拱顶、地面沉降值增加了100%以上,既有隧道最大纵向弯曲应变、剪应力减小了60%;沉降缝的存在不会改变高铁隧道的横向弯曲应变和变形趋势,但是在数值上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徐克金 《铁道建筑》2007,(9):108-108
日前,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承建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的大松林隧道完成仰拱施工,这是此项工程项目首座贯通的隧道。 全长206m的大松林隧道为双线隧道,地质条件为V级围岩和Ⅳ级围岩,最大开挖宽度15m,最大开挖高度13m,属浅埋隧道,最小埋深仅5m。隧道地处广州市与佛山市的交界处,地质条件差,地基受地表水影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多边形裁剪在虚拟隧道开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计算机模拟隧道开挖,以实现对隧道工程地下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地层结构的分布规律的了解,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手段.多变形裁剪算法是虚拟隧道开挖建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算法.实现一种改进的多边形裁剪算法,简化虚拟隧道开挖中的三维地质模型空间裁剪.该方法在铁路隧道工程的虚拟开挖实际中取得良好效果,为决策隧道施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1问题的提出 采用矿山法修建隧道时,选择和论证支护类型及其结构是一个关键问题,它与隧道断面开挖方法有密切关系。支护类型及其结构是保证开挖隧道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决定施工劳动量和隧道开挖速度的因素。特别是在强裂缝的软弱岩层中,对大跨度隧道采用型钢拱架支护,其空间用混凝土填充。采用这种支护要使用大量型钢,且用于架设的劳动量很大,在掘进循环中花费时间很多。  相似文献   

7.
依托甬舟公路孙家湾1号隧道与甬舟铁路牛皮岭下隧道并行段,通过数值计算,对三洞并行隧道中间铁路隧道先行情况下,公路隧道施工顺序、二衬施作时机及工法步距开展研究,并探究了公路隧道爆破对中间铁路隧道二衬的影响,对孙家湾1号隧道的安全净距及在不同工况下的振速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为:(1)塑性区集中在开挖范围中下部及公路右线与铁路隧道中夹岩处,中间铁路隧道受公路隧道开挖扰动影响左右拱腰产生较大水平变形;(2)小净距三洞并行隧道中间铁路隧道先行,宜采用公路左线-公路右线的开挖顺序,铁路隧道二衬施作完后再施工公路隧道,采用CD法施工,并设置公路左右线步距为50 m;(3)对不同围岩级别、开挖进尺、工法的9种工况爆破施工对中间铁路隧道二衬影响进行探究,得出各工况下振速传播路径、最大部位、振速数值是否满足要求,并对爆破施工提出针对性意见;(4)Ⅳ级围岩、采用CD法施工,孙家湾1号隧道爆破施工极限安全净距为11.5 m,净距小于11.5 m时建议采用机械开挖。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隧道冻土围岩稳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仑山隧道冻土围岩开挖的稳定性,是施工控制的关键,也是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和判定冻土围岩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隧道的实际施工,总结冻土围岩开挖后影响其稳定的各种因素,为今后冻土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招宝山隧道由并列的两孔隧道组成,两隧道净距仅2.98m~4.2m,这种极近距的情况国内外较为罕见,本文主要介绍此隧道的开挖方法,尤其是隧道施工中的进洞方案和控制爆破技术。  相似文献   

10.
结合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秦东隧道工程实例,就该隧道富水地段施工方法进行阐述,着重对开挖和支护方法、控制沉降和防排水施工措施以及在此类地质条件下快速组织施工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详细介绍,对类似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基坑分段开挖时下部盾构隧道的纵向变形规律,以某分段开挖基坑小角度斜跨盾构隧道工程为例,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基坑分段开挖时下部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规律。研究表明:(1)基坑分段越越短,其下部盾构隧道最大隆起位移值越小,隧道隆起范围越小;(2)开挖分段个数与隧道隆起位移峰值个数相同,分段越均匀,峰值大小越接近;(3)应优先开挖叠交核心区中段基坑,而非两侧基坑;(4)隧道纵向各相邻部位对彼此变形的单向调整比率约为5.71%。可通过调整分段开挖顺序对隧道最大隆起位移的出现位置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小尺寸模型试验,探究在不同埋深、不同施工方法下砂层中新建隧道开挖面失稳对侧邻既有框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开挖面发生失稳时,在开挖面前方地层中产生的松动区先呈半个心形,然后沿竖向和横向扩展,逐渐呈上宽下窄的喇叭形,此时地表产生沉降;不同埋深、不同施工方法下开挖面前方土压力均先迅速减小,然后小幅上下波动,最后趋于稳定;隧道埋深和施工方法对地表最大沉降影响很大,地表沉降随隧道埋深增加而减少,采用中隔壁法施工时地表沉降仅为全断面法的17.7%;隧道开挖面失稳会导致既有框架结构产生纵向弯矩,随隧道埋深增加,结构中更多位置出现纵向弯矩;既有结构内力随失稳程度增加而增大,靠隧道侧既有框架结构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结合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秦东隧道这一工程实例,就该隧道富水地段施工方法进行阐述,着重对开挖和支护方法、控制沉降和防排水施工措施,以及在此类地质条件下如何快速组织施工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半明半暗公路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半明半暗隧道施工顺序及支护方法,对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支护,防止边坡滑坍,有一定借鉴作用。目前,洞身开挖支护已成为施工安全的核心。以北京111国道安岭梁公路隧道为例,介绍半明半暗公路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杨柳湾隧道施工及相邻既有隧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座与有电气化隧道相邻隧道的开挖既有隧道监测及其防护加固方法。通过对既有隧道进行预加固和爆破振速的监测,以及优化新建隧道的施工方案,保证了既有隧道的安全和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段立新 《科技交流》2005,35(4):29-32
通过分析一般客货共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导高及净空规定的各种数据,从而计算隧道导高及隧道净空的确定过程,提出了计算确定接触网在隧道中如何确定导高,如何确定净空,为今后此类设计总结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扼要阐述了掘进机在开挖隧道工程中应用简史,特别是最近四十年来世界各国已生产和制造的掘进机数量和类型及其修建的各类隧道的长度。文中着重介绍了直径大于10m的各类掘进机在开挖铁路,公路,市政和水工隧道中应用实例,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双连拱隧道作为一种较新的隧道结构形式,存在施工工期长,工序繁琐、技术要求高等缺点,特别是左右洞开挖与支护交错进行,导致围岩应力变化和衬砌荷载转换复杂化;中墙顶部围岩受多次开挖爆破的扰动,极易发生塌方。结合济晋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对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施工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铁路》2008,(5):73
4月10日,世界首座特大断面湿陷性全黄土隧道——郑西客运专线秦东隧道顺利贯通。郑西客运专线隧道群穿越黄河南岸黄土台塬区,以黄土隧道为主,其中秦东隧道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为双线湿陷性全黄土隧道,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其最大开挖断面达170m^2,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断面的黄土隧道。  相似文献   

20.
隧道爆破设计专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爆法是目前我国隧道开挖的基本方法,因此钻爆法的设计规范化和技术更新的有序化,对提高隧道掘进的质量,速度和安全保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隧道爆破设计专家系统的设计概况和运行情况,该系统的光面爆破的智能设计方面,为后续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