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铁道知识》2009,(5):32-33
653公里,3.4亿吨。这是2008年大秦铁路给我们留下的数据。在世人的关注下,大秦铁路仅用6年时间实现了年运量从2002年1亿吨到2008年的3.4亿吨的飞跃,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高的重载铁路,创造了世界重载铁路运输的奇迹。  相似文献   

2.
快速发展的中国铁路重载运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侯月等主要干线普遍开行了5000吨至6500吨货物列车,扩大了运输能力。建立和完善大秦铁路集疏运体系,采用先进的机车同步操纵技术和大吨位货车制造与使用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与GSM-R技术结合,中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大秦铁路大量开行1万吨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运量由2002年的1亿吨,增长到2007年的3亿吨,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不仅如此,大秦铁路的目标还在不断提升,将来会达到3.5亿吨或者4亿吨,这些成就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由于中国铁路技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重载铁路,因此与世界上一些铁路重载技术发达的国家进行交流与探讨变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2007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的铁路重载运输装备技术专题交流会受到了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大秦铁路2006年提前7天于12月24日实现年煤炭运量2.5亿吨目标,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2006年最高日均运煤达79.1万吨,全年日均运煤达68.5万吨。2007年1月13日,大秦铁路发送煤炭83.19万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这是大秦线深入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向年运量3亿吨迈进的新起点。那么,大秦铁路从开通运营(1992年底)时年运量4000万吨到1亿吨,经历了10年,而从开行万吨重载列车实现年运量1.2亿吨到2.5亿吨,仅用了3年,奇迹的创造主要得益于什么?其在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运用方面以及运输组织的创新方面有何特色之处?创新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奇迹的大秦线,对于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未来发展有何启示?1月21日,多位铁路重载运输领域的专家,就“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与前景”为题展开了相关研讨,座谈会由中国铁道学会、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研究会和《世界轨道交通》杂志共同策划组织召开,中国铁道学会重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国维先生主持了会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太原铁道科技》2008,(4):18-18
12月1日上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13批中国企业新纪录发布表彰大会。大秦铁路2007年煤运量3.038亿吨,创铁路重载运输世界新纪录,进入新纪录20项重大创新项目,位列第五名。  相似文献   

5.
《太原铁道科技》2009,(2):44-44
第九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6月22日在上海开幕。6月21日,国际鱼载协会理事会先行召开。与会理事充分肯定了中国铁路近年来在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纷纷称赞以大秦铁路为代表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技术体系,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中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重载运输的发展及对大秦线输送能力提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我国运输的发展历程。并对大秦铁路到2亿吨,及在大秦线开行2万吨级重载列车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6月22日,第九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在上海举行。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快速发展,大秦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通过此次大会,中国铁路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铁路同行的交流合作,充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铁路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中国铁路现代化进程,为世界铁路技术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秦铁路概况 大秦铁路途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全长653公里,是我国第1条以开行重载单元列车为主的双线自动闭塞电气化铁路运煤专线,是我国北路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大秦线重载运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秦线是我国第一条单元重载双线电气化铁路。它于1983年开始勘测设计,1985年全面开工,1988年一期工程投入运营,1992年二期工程宣告竣工,全线开通,设计年运量1亿吨,20世纪90年代以来担负着晋煤外运的重要任务。2003年运量突破1.2亿吨,开通运营15年累计输送煤炭8.6亿吨,运量年均  相似文献   

10.
《铁道建筑》2007,(8):46-46,82,88
1 重载运输新定义 2005年国际重载运输协会(IHHA)的巴西年会上,已对重载运输的定义作了新的修订:重载列车牵引重量至少达到8000t(以前为5000t);轴重(或计划轴重)为27t及以上(以前为25t);在至少150km线路区段上年运量超过4000万吨(以前为2000万吨)。  相似文献   

11.
铁路重载运输,是指在一定的铁路技术装备条件下,扩大列车编组长度,大幅度提高列车重量,采用大功率机车(双机、或多机)牵引的重载运输方式。综合各国重载列车的发展水平,1986年10月国际重载运输会议把各种不同形式的重载列车重量标准规定至少应当达到5000吨。 80年代以后,我国铁路面对日趋紧张的运量与运能的矛盾,借鉴国外铁路的有益经验,结合国内具  相似文献   

12.
依托大秦铁路,研究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架构。根据移动闭塞原理,设计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架构。详细介绍系统架构设计要点、重载铁路既有信号系统实现移动闭塞功能需新增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以及基于列车位置追踪的移动闭塞安全功能。在重载铁路既有线引入移动闭塞系统,可以提升大秦铁路乃至我国重载铁路货物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重载铁路自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构建起了以大秦铁路为代表的25t轴重重载运输技术体系;采用以25t轴重和谐HXD1和HXD2型交流传动八轴9 600kW为主的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和C80系列运煤专用敞车,以及分布式无线同步控制等技术,创造了单条铁路年运量达4.45亿t的世界纪录。在此基础上,中国铁路近年来又开展了30t轴重重载铁路运输相关技术和开行3万t重载组合列车成套技术的研究,新研制出30t轴重的和谐HXD1F和HXD2F型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以及C96和C96H型专用运煤敞车,在中南铁路采用了我国近年来研发的30t轴重重载工务工程技术和设备;通过进行3万t重载组合列车不同编组方式的仿真计算、列车静置试验和运行试验,基本确定采用1+1+1+1(推)编组方式开行3万t列车的方案是可行的;增大轴重和加大列车牵引重量是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铁路》2001,(12):42-43
介绍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布里斯班市召开的国际铁路重载运输协会(IHHA)第7届大会及世界各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状况,说明了重载运输技术已被公认为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分析了21世纪初预备研究开发的重载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太原铁道科技》2006,(4):F0002-F0002
~~大秦铁路重载运输与科技创新(三)~~  相似文献   

16.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新水平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新水平的主要标志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载列车最高牵引重量的世界记录已达10万t.最高平均牵引重量达39万t。世界各国重载铁路借助于采用高新技术.促使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重载铁路道岔核心部件伤损频繁且发展迅速,威胁行车安全并影响运输效率,导致运维成本高昂。研发重载铁路系列道岔的过程中,首次提出增大道岔导曲线相离值、"直曲组合型"曲线尖轨、刨切基本轨加厚尖轨、优化辙叉结构、加宽辙叉心轨、采用岔枕带预埋铁座的弹条分开式扣件系统等多项优化措施。通过在大秦铁路、朔黄铁路和浩吉铁路等项目的试用及推广实践证明,重载铁路道岔整体强度较高,可有效降低养护维修工作量,能够达到直尖轨通过总重4亿t、曲尖轨1亿t、固定型辙叉3亿t、可动心轨辙叉7亿t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美国铁路重载运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铁路重载运输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电力机车已成为世界重载牵引动力的发展趋势。重载机车交流传动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机、IGBT大功率牵引变流器和基于网络(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型重载机车采用先进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新型转向架及悬挂系统、铝合金或不锈钢车体和电控空气制动系统。重载线路养护维修采用专业化的大型养路机械,新型的轨道结构和可动心轨道岔及其他新型道岔。安全监测技术采用集成型路旁安全监测系统等。重载铁路的运营由调度集中控制中心指挥,对保证重载路网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围绕大秦重载铁路跨越式发展"开行2万吨列车"的新课题,在回顾国内外铁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国家"十五"计划与201 5年长远规划要求的基础上,从站场技术改造、轨道整体装备水平、路基和桥隧涵及其它基础设施、维修体制与手段、"泛大秦铁路"和设备等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工务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并提出了调整工务布局探索改革新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