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既有结构在隧道长距离密贴下穿过程中极易受到扰动而产生较大沉降,为分析既有结构的安全性,依托北京地铁19号线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4号线新宫站工程,将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研究既有结构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特征。结论表明:(1)对地层进行全断面深孔注浆加固可有效控制既有结构沉降;(2)下穿段区间隧道二衬施作引起既有结构沉降最大,施工全过程中既有车站沉降小于3 mm的限值;(3)两侧疏散口沉降集中发生在既有站两侧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全过程中既有疏散口沉降小于3 mm的限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时引起的地表沉降及既有地铁沉降问题,以北京市东六环拟建隧道下穿既有北京地铁6号线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盾构施工过程获得不同控制位置的变形及应力数据.结果表明:拟建盾构隧道下穿地铁6号线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及6号线衬砌结构沉降均在变形控制标准内且影响不大,安全风险可控;拟建盾构...  相似文献   

3.
结合西安地铁5号线南稍门站—文艺路站盾构区间下穿地铁2号线施工实践,对盾构下穿既有运营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变形控制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现场施工试验及现场监测,研究分析既有隧道变形规律,提出盾构掘进施工参数动态取值范围和既有隧道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地铁2号线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4.
以杭州地铁7号线建设三路站—耕文路站区间盾构下穿2号线既有建设三路站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分析新建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和新建区间盾构下穿既有车站结构过程中,既有车站结构和盾构隧道的变形趋势及最大沉降区域的分布概况;结合相关工程经验,提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机场线东直门站上跨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东直门站站后折返线工程为背景,研究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时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及技术。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加固。根据检测评估、模拟计算和安全检算等结果制定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标准,并将沉降控制值按关键施工工序进行分解。施工过程中,采用加垫方法和PLC液压同步控制顶升技术等主动控制沉降。监测数据表明:隧道结构与轨道结构保持密贴;线路的轨距、水平、变形缝开合度均未超出控制值;开挖中导洞阶段及盖挖法施作下穿结构边墙和底板阶段既有地铁结构沉降占总沉降的50%左右,是施工控制的关键阶段;变形缝差异沉降超出控制值,是施工控制的重点位置;变形缝附近沉降、差异沉降等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是监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于多分区断面隧道开挖,不同的开挖顺序有着不同的应力释放、叠加路径,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尤其在接近施工时,开挖引起地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既有结构的位移和变形.因此,对多分区断面隧道开挖顺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双井站区间暗挖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为实例,介绍多目标规划理论在新建隧道开挖顺序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结果:通过采用多目标规划理论对开挖顺序进行计算优化,并在施工中依靠多项合理技术措施,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双井站区间下穿地铁1号线的既有线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大沉降值为4.83 mm,小于5 mm的极限值,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7.
以厦门地铁3号线小东山站—安兜站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下穿既有鹰厦铁路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不同施工工况下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右线施工结束后,地表X向位移约为6.2 mm,Y向位移约为3 mm,地表Z向(最大沉降)约为7.5 mm;左线施工结束后,X向位移增大至8.0 mm,Y向位移增大至5.22 mm,地表Z向沉降增大至9.6 mm,地表Z向沉降接近10 mm的控制标准。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出保护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对于多分区断面隧道开挖,不同的开挖顺序有着不同的应力释放、叠加路径,从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尤其在接近施工时,开挖引起地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既有结构的位移和变形。因此,对多分区断面隧道开挖顺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一双井站区间暗挖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为实例,介绍多目标规划理论在新建隧道开挖顺序优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结果:通过采用多目标规划理论对开挖顺序进行计算优化,并在施工中依靠多项合理技术措施,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一双井站区间下穿地铁1号线的既有线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大沉降值为4.83mm,小于5mm的极限值,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27号线蓟门桥站~站后区间下穿东南地下通道,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右线为大断面,且截面形式多样,施工影响较大,保护措施为洞内施工控制加地面深孔注浆。结合地下通道结构现状,提出位移控制指标。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不同模拟施工步下顶板沉降、底板沉降及侧墙水平位移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地下通道绝对沉降、纵向不均匀沉降、横向不均匀沉降、侧墙倾斜等控制指标,分析了隧道下穿时地下通道变形控制效果。研究结论:区间隧道下穿地下通道施工,洞内施工控制措施和地面深孔注浆措施是有效的;地下通道位移满足控制标准,结构处于安全状态;变截面的右线施工引起的地下通道位移占位移总量56%左右,标准断面的左线施工引起的地下通道位移占位移总量的44%左右。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暗挖地铁车站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暗挖车站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为背景,探讨采用柱洞法结合超前管幕施工的控制技术.施工前对既有地铁轨道和隧道结构进行加固.根据现状评估数据制订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控制标准,并制定各施工步序的沉降控制值.监测结果表明: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缝处沉降量最大,是施工控制的重点部位;超前管幕起到了防塌作用,但其自身施工引起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9.52mm,选用时应慎重;侧洞管幕施工完成时,变形缝处隧道结构累计沉降量超限,且道床与隧道间发生严重脱离.采用抬升注浆和充填注浆分别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累计沉降量超限及道床与隧道间脱离进行处理,最终将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量控制在16.75 mm以内,道床与隧道间脱离区域被有效填充,确保了施工期间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1.
魏英华 《铁道建筑》2020,(2):75-78,115
以北京地铁16号线下穿4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研究城市地铁隧道中新旧地铁间的穿越施工的相互影响,并对既有地铁变形进行了安全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变化规律一致;隧道穿越施工导致的既有隧道沉降最大值发生在新建隧道的正上方,既有隧道最终累计沉降曲线呈W形;既有区间隧道结构内力变化较小,满足结构承载能力要求;既有区间隧道上下行结构最大累计水平位移变化量分别为0.35,0.39 mm,水平位移均未达到预警值。根据隧道变形的安全性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施工防控措施,为类似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变形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郑州地铁4号线盾构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交通工程顶管群隧道变形控制问题,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的手段,揭示了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顶管群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建立以数值模拟为基础、以隧道管节接缝允许张开量和结构线形允许最小附加曲率半径为控制目标的既有顶管隧道沉降控制标准,并通过现场监测印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正...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新建5号线东单站垂直上穿既有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基于Peck公式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为-34.5~-69.0 mm.为了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和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上浮,采用工程类比法和FLAC3D有限元法,对柱洞法、中洞法和侧洞法3种地铁车站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柱洞法引起的地表沉降、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及结构内力变化均明显小于中洞法及侧洞法,因此施工方案选用柱洞法,并且洞室1、洞室3和洞室8的开挖以及中部梁柱体系施作阶段是柱洞法施工的关键控制步骤.施工完成后,实测地表最大沉降为-53.2 mm,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底板最大上浮为7.7mm,均在控制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14.
以新建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村站—福民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福民站为工程背景,首先分析了工程难点及应对措施,然后从地下连续墙拆除、深孔注浆加固、回填及补偿注浆、平顶直墙隧道施工4个方面阐述了下穿施工关键技术。经实施,全断面深孔注浆与工作面注浆相结合可以全面改良隧道岩土体,使得施工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大大降低;在开挖及支护过程中,支撑钢架与既有车站结构底板密贴牢固;在加固过程中背后回填及补偿注浆可以减小车站结构变形沉降。监测结果显示各项变形值均小于控制值。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北环电缆隧道南线下穿深圳既有地铁2号线岗厦北站-华强北站区间工程为依托,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新建电缆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线路时对既有地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既有地铁的竖向沉降随着电缆隧道与既有地铁交叉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电缆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会对既有地铁结构产生扰动,使其结构发生变形,最大沉降值发生在掘进掌子面后方15~20m;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趋势接近。  相似文献   

16.
南宁地区富水圆砾地层中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相关研究目前较为匮乏.依托南宁地铁3号线金湖广场~琅西站区间盾构下穿既有1号线地铁隧道工程,对下穿区间段的盾构掘进参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号线下穿既有1号线施工过程中部分掘进参数控制良好,既有1号线沉降控制在5 mm内;适当提高泥水仓压力能够降低既有隧道沉降的增速,同步注浆量和同步注浆压力的不足则会引起既有隧道沉降值增大;下穿施工时,掘进速度应控制在10~15 mm/min并应适当停机调整盾构机姿态,泥水仓压力应控制在0.2~0.22 MPa,预压值Pa应适量提高0.01~0.02 MPa,调整级差不应超过0.015 MPa,同步注浆量应控制在5~5.5 m3,后进行开挖或泥岩圆砾复合地层中应适量增加0.5~1 m3,同步注浆压力应控制在0.25~0.4 MPa,并根据地质情况优化注浆位置以保证注浆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铁7号线湖新区间下穿既有长江隧道工程,湖新区间采用盾构法修建,为避免地铁七号线建设对运营中的武汉长江隧道造成不利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对地铁7号线的湖北大学站~新河街站区间隧道与武汉长江隧道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施工会对既有长江隧道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技术方案基本可行,可为类似隧道下穿工程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余杭高铁站~许村镇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杭州运营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竖向净距仅3.2m。需要研究合理控制盾构掘进地层损失率,保障地铁运营区间隧道的沉降值在安全允许范围内。为此利用FLAC3D三维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了盾构隧道施工对运营地铁区间的沉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降量与地层损失率密切相关,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地层损失率在5‰以内,可减小对已运营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施工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沉降分析及控制要求是安全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地铁隧道下穿扩大基础桥梁施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直门站—动物园站区间暗挖隧道下穿高粱桥结构为例进行分析,研究暗挖结构在下穿扩大基础桥梁过程中对既有桥梁内力及沉降的影响。高粱桥下部基础为扩大独立基础,上部为整体盖梁,结构对变形控制要求高。从不同的地铁隧道施工方式对既有桥基础沉降的影响及是否对地面桥梁基础进行结构处理两个方面,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并与现场施工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对既有桥梁的影响。认为地上桥梁结构本身刚度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模型需包括地上、地下结构统一分析,方能真实反映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盾构隧道难免会下穿既有构筑物。以新建某地地铁2号线区间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为例,通过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土体注浆和未注浆情况下盾构施工进行模拟,得出土体在注浆的情况下既有结构的变形明显减小。最后将ANSYS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相差不大,验证了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为今后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结构的施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