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运营要求,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的运营目标与定位,分析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的运营管理模式与传统有人驾驶线路的区别.重点介绍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DTO(有人值守的列车全自动运行)与UTO(无人值守的列车全自动运行)两种驾驶模式的生产中心组织架构调整、岗位融合、专业融合、空间融合和修程融合方案.最后分析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相比传统有人驾驶线路节约的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自动运行的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描述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及互联的对象和内容,集成的架构和主要的系统功能,并分析了系统实现和工程实施的难点。总结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经验,对今后国内建设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内资讯     
<正>●北京6条地铁新线将实现全自动驾驶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燕房线将成为北京首条实现无人驾驶的地铁线路。此外,今年年底开建的3号线、12号线、17号线、19号线和新机场线也将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现代化的步伐,北京市计划建设燕房线全自动驾驶示范工程。从燕房线全自动驾驶系统集成的过程入手,研究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集成、接口及验证,深入论述运营场景、风险源分析和总体需求。介绍系统集成的原则、接口定义和最小系统集成验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总结系统集成的经验,提出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驾驶系统集成通用模型的方法,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和系统集成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全自动驾驶线路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已有多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处于建设阶段。在全自动驾驶系统 FAO 中,系统自动控制列车完成在终端站、回库站、临时下线站等需要进行上下客作业站台的清客确认,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全自动驾驶系统实际运营需求考虑,主要从系统架构、功能原理、控制方案等方面对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清客控制功能进行研究,提出一套满足全自动驾驶中清客控制管理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GoA4(无人值守下的列车自动运行等级)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在全球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中发展迅速,在旧线改造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借鉴巴黎地铁1号线的全自动化改造案例,探讨了全自动驾驶系统在既有线改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分析了国内城市在旧线改造时利用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进行升级的必要性和适应性。提出了建立基于远期发展和整体网络的发展战略。实施全自动驾驶系统,运营部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等也应提高。  相似文献   

7.
地铁列车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传统有人驾驶系统相比,实现了全自动化、无人干预的列车运行模式。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介绍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常规地铁车辆的区别,并提出了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难点,为地铁列车实施全自动无人驾驶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具备无人值守下列车自动运行(UTO)的全自动运行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相关设计规范还不够完整,可供参考的工程实例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宁波地铁5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设计原则、硬件配置、运营组织架构及技术创新等,可为后续全自动运行新线建设提供设计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构成,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北京6号线TIAS系统的总体布局和特点,描述了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该系统将ATS、PSCADA、BAS等统一纳入一个综合数据信息平台之内,从而使各系统的信息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在TIAS系统的统一信息平台之上实现对车、电、机的统一监控。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0月17日下午,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首列全自动驾驶列车下线仪式在中车株机公司举行。列车按照全自动驾驶标准EN 62290:2014中最高等级Go A4进行设计,是全过程无人值守的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该项目列车为6节A型车编组,时速80 km,共计50列。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具有以下优势:1)全自动更省心。在实现自动唤醒、自检、自动洗车、自动出库、自动回库、自动休眠等库内作业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武汉市轨道交通21号线车辆技术方案,文章主要介绍了有人值守全自动驾驶列车的总体技术和车辆性能指标,详细阐述了列车在有人值守全自动驾驶模式与自动驾驶模式的对比分析,并介绍了有人值守全自动驾驶列车的关键技术及相应的场景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燕房线车辆段实现列车全自动出入段、洗车,通过车辆段控制中心(DCC)调度员上传列车派班计划,列车按照时刻表自动触发进路、自动运行。停车列检库增设地下通道,实现对进入全自动运行区域作业人员的防护。信号系统设置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TIAS),车辆配备休眠唤醒模块和辅助驾驶设备(AOM)达到远程控制目的。全自动运行减少了人工排列进路,不需人工整备列车,车辆段行车指挥人员减少8人,值守司机作业时间减少1 h。后续全自动运行车辆段建议在停车列检库A端与B端间平交道下建设地下通道,减少库内人员穿行对行车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安地铁16号线建设方与运营方分离,且运营方介入系统建设较晚的特殊情况,在全面描述全自动运行系统组成基础上,阐述“一致性协调方”除了承担与其他线路相同的设计咨询服务外,还组织编写地铁16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场景及功能分配,并进一步完善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营规章制度等,扩充了“一致性协调方”建设管理咨询服务模式的内涵。同时,初步探讨16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远程调度设计、就地级调度设计和运营组织管理架构设计等。较为全面地论述全自动运行系统设计要点,以期对全自动运行系统设计、建设管理等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东北线采用全自动信号ATC系统,列车在正线和车辆段全部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介绍了东北线信号ATC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移动闭塞的工作原理。简单描述了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情况,以及实现全自动列车驾驶模式的追踪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驾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线路按全自动运行驾驶技术进行建设。为实现全自动无人洗车功能,对全自动运行地铁洗车线长度设计、洗车功能需求、洗车接口信息、洗车线与信号系统接口原理、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处理等进行研究,给出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洗车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地铁18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按照全自动驾驶标准EN 62290:2014中最高等级GoA4进行设计,是全过程无人值守的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能够实现正线全自动精准载客、停站、开关门等运行使命,并进一步增加对位隔离、跳跃停车、远程控制等远程功能。该列车按照EN 50126和EN 50128等的安全标准设计,并且通过了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和独立第三方防火  相似文献   

17.
在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列车若出现信号-车辆ATO(列车自动运行)接口故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OCC(运营控制中心)需具备远程处置手段,使列车尽快恢复运营或驶向就近车站.基于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18号线的建设情况,提出了列车蠕动驾驶模式下车载信号设备和车辆控制电路的接口优化方案,通过新增"蠕动命令申请"和"目标加速度控制"等接口定义对蠕动驾驶功能进行优化.与既有接口方案相比,优化方案既保证了原有的列车安全防护等级,又提升了蠕动驾驶模式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全自动驾驶线路车辆基地安防系统的设计需求与智慧化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成都轨道交通 9 号线武青车辆基地的安防系统设计为例,对武青车辆基地全自动驾驶区与有人驾驶区的边界、全段区周界及段 内关键防控点,依据风险特点及智慧化感知需求进行精细化安防措施设计,通过场景图与设备状态及报警信息的 可视化、视频分析与异常事件监测的智能化、风险应对策略的自主化,实现安防平台的智慧化,辅以维保功能的 深入检测、专家系统及资产管理实现智慧运维,从面向用户的功能需求与面向运维的维保需求角度实现较为全面 智慧化的安防系统设计,做到有人和无人作业相互干扰的风险规避,满足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运行效率的需求, 并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是按照列车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设计的,系统高度集成、集中监控,运营要求按照"快速保障、精简高效"的理念。但10号线实现无人驾驶模式后,由于种种原因,其运营管理仍按照有人驾驶模式运作,未体现无人驾驶系统在诸多方面的优势。借鉴新加坡无人驾驶线路的运营模式,立足于10号线无人驾驶的实际情况,从运营保障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运营要求出发,本着精简、高效、实用的原则,提出运营管理组织模式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无人驾驶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全自动驾驶车辆网络系统体系架构及网络系统功能,分析了冗余措施、故障运行能力、驾驶模式和运营场景下网络系统功能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