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朔黄铁路信号系统由自闭和贯通两路电源供电,互为热备用。由于外部电源自动重合闸、备自投与信号切换时限不匹配,信号切换装置存在闪断等问题,导致无法满足信号系统不间断供电的要求,需要配置一套安全可靠的信号供电系统。重点介绍朔黄铁路信号系统UPS电源解决方案及其配置,对信号电源UPS系统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配电所与贯通线自动分段装置匹配运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焦柳线配电所及10kV电力贯通线路自动分段装置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保护装置增加运行方式判断功能、备自投投入时增设自恢复供电功能、馈线保护装置增加门口短路闭锁功能及延长重合闸整组复归时间等相应的改进措施,可有效解决配电所向电力线路安全供电的问题,确保了对铁路运输的正常供电起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力贯通线传统的三段式电流保护仅安装在线路首端,对故障区段的切除不具有选择性。因此,基于配电线路无通道保护原理,提出一种不依赖通信的电力贯通线故障区段隔离方案。在传统10 kV电力贯通线路仅在配电所装设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在沿线箱变增设保护装置。在不影响无通道保护原有时限配合的前提下,使用单端故障测距算法对保护动作时限进行加速,进一步缩短故障隔离时间。配置相应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模块,实现故障区段从两端被切除的同时,恢复非故障区段的正常供电,保证故障隔离的快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能够提高电网正常运行时的供电能力,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介绍和分析地铁中压交流供电系统中几种备自投启动方式,并对不同的备自投方案进行比较,最后对自投方式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电力贯通线路为铁路沿线信号和通信设备提供稳定电源,其安全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并网倒闸是保证电力贯通线路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国内外关于铁路领域全电缆电力贯通线路能否并网倒闸并无定论。本文在电缆线路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宁海到临海配电所区段全电缆电力贯通线路及其沿线负荷进行建模仿真,并根据现场全电缆贯通线路限流和线路过负荷保护整定要求,通过仿真计算得到该区段的并网倒闸技术条件,最后利用现场试验对仿真结果给予验证。结果表明,当保证并网电源之间的相位差在20°以内,或者电压幅值比不大于20%,均可实现安全并网。该结论可以为电力贯通线路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屏蔽门采用1级负荷2路供电,同时配置不间断电源(uPS)作为备用电源,利用双电源切换装置对主备2路电源自动切换,正常状态时由主电源供电,当主电源断电、相电压过压、欠压或缺相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供电。当主电源恢复正常后,自动返回主电源供电。屏蔽门系统电源为其控制部分和驱动部分供电。不间断电源连接在输入电源和负载之间,为屏蔽门提供稳定和不间断的电源。  相似文献   

7.
国内地铁 35 kV 供电系统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采用线路差动保护起动方式,在上级母线故障时存在备自投拒动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分析并提出一种基于数字通信保护技术的 35 kV 备自投方案。该方案借助国内地铁已有应用的数字通信保护技术,通过上、下级备自投的息通信和逻辑判断,实现备自投有选择性地快速动作。根据对信息利用方式的不同,提出闭锁式备自投和允许式备自投,分析两种方式的动作原理和逻辑组成,并从速动性、可靠性、方案的实现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传统变电站更适合采用允许式备自投,智能变电站采用两种方式均可,但宜优先采用允许式备自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起地铁车辆段牵引变电所直流开关无法合闸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过程,同时也对地铁高压直流开关所采用的线路测试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车辆段内接触网安装在户外,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较大的残压这一情况,在对牵引供电系统电力保护装置功能的设置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直流开关保护装置线路测试中的接触网残压设定值可由300 V修改为450V.  相似文献   

9.
铁路电力系统承担着为铁路电力自闭线、贯通线、站馈线等重要负荷线路供电的重任,然而西部地区铁路电力10kV取电异常艰难,传统解决方案存在着各种难题和缺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铁路净化电源装置,并对该电源装置的组成与原理、技术特点与指标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装置有效隔离了牵引电网存在的各种电能质量问题,尤其是对该类型装置进行单相接地故障测试,证明该铁路净化电源装置已具备为铁路电力进行供电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普遍存在接触网残压问题,直接威胁运营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停电作 业时验电显示接触网带电,会导致运营检修作业无法正常开展;送电时线路测试不通过,会影响变电所正常送电 合闸。以福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竹岐停车场出入场线接触网残压问题为例,通过对接触网残压进行理论分析与计 算,结合残压测试数据,分析接触网残压产生的原因,提出一套降低接触网残压的措施。经现场实际测试,可有 效地抑制接触网残压。  相似文献   

11.
为了避免接触网发生永久性故障时断路器因重合闸造成其二次受短路电流冲击而损坏,实现人工智能控制断路器的自动重合闸,根据接触网故障时电压、电流发展的物理过程和在变电所馈线断路器的跳闸至重合闸期间采集的接触网故障信息,分析接触网故障性质的辨识机理;按照接触网故障时上下行馈线断路器同时跳闸的实际情况,建立等值电路,推导接触网前半段、中间和后半段发生瞬时性故障时暂态过程中的残压(简称暂态残压)计算式。据此提出接触网故障性质的智能辨识方法:暂态残压趋近于0的接触网故障为永久性接触网故障,暂态残压超过某一阈值而且指数衰减曲线有拐点的接触网故障为瞬时性接触网故障。在某铁路专用线采用人工接地方式分别模拟接触网发生永久性故障和瞬时性故障的情况,验证基于接触网故障性质智能辨识方法控制断路器自动重合闸的有效性,并对比暂态残压的试验值与计算值。结果表明:暂态残压拐点处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为1.5%;提出的辨识方法能够正确判断接触网的故障性质,也没有人为的假设条件,具有普遍适用性,综合判据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北京地铁八通线供电系统的特点,总结出其双路电源供电时的逻辑关系,采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来实现,提高了供电质量,又有一定的防误闭锁功能,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吴百泉 《中国铁路》2000,(12):50-51
武威南-嘉峪关区段信号自动闭塞工程于2000年5月30日建成投入使用.目前,该信号自动闭塞缺少独立架设的自闭电力贯通线路,自闭电源由武威南-酒泉的电力贯通线路提供.按照有关规定,自动闭塞信号属一级负荷,应由单独架设的自闭电线路供电,并应有两个可靠的独立电源,保证不间断供电.由于武嘉区段信号自动闭塞没有两路独立的电源供电,只有属综合供电性质的电力贯通线路这一路电源供电,致使信号自动闭塞设备因随时停电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相似文献   

14.
正黄万线10kV电力贯通线的主要功能是为黄骅东、羊三木、窦庄子、郭庄子、北港农场、大港水库6个车站提供Ⅰ路信号电源,是信号主电源。如何有效预防线路跳闸,或及时恢复供电、缩短停电时间,确保运行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1线路运行概况黄万线10kV电力贯通线电源由黄骅南配电所324开关供出,2006年8月3日投入运行,线路总长度68.385km(按公里标计)。其中,架空线路约49km,其余为电缆线路。截至2012年5月25日,运行将近70个月,共发生跳闸30起,计60  相似文献   

15.
电气化铁路电力贯通线三相合闸操作过程中的合闸时刻和触头合闸的离散特性对操作三相操作过电压幅值具有影响。引入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描述断路器合闸时刻和触头合闸离散时间的随机性,与电磁暂态仿真软件相结合,得到考虑合闸时间随机性下的三相合闸操作过电压的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不同典型线路为例,开展电力贯通线感应电综合测试。通过测试架空电力贯通线和电缆电力贯通线上各类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并结合牵引变电所负荷过程同步测试,研究分析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及牵引回流对该感应电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感应电压和感应电流受到接触网电压、电流分布、线路结构、牵引供电方式、土壤电阻率、负荷电流等诸多因素影响,为降低电力贯通线感应电压和优化工程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徐州枢纽电力牵引供电方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枢纽变电所的主备用设置,外部电源的选用:徐客开闭所的进线;枢纽线路的挂网;接触网的分段与分束等,为确保徐州电力牵引供电的可靠性和电化枢纽的行车组织不受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分析铁路10 kV电力贯通(自闭)线路常用故障查找方法及其缺陷,提出基于铁路专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LTE-R)的数据传输通道,对10 kV电力贯通(自闭)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线路发生故障时,调度中心对各站点上传的突变参数进行数据解析,确定故障区段后自动切除,同时恢复线路供电。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铁路电力架空线路点多线长,设备环境复杂等情况,电力自闭(贯通)线路为铁路各车站电气重点设备及区间自闭信号点提供可靠、不间断电源,供电可靠稳定尤为重要。运用科学技术,应用新式材料,能够及时处理故障,恢复正常供电方式,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线路储能装置作用及工作原理,通过对线路储能装置在不同工况下的试验,分析线路储能装置对线路网压及节能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