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铁路电力配电所跨所供电条件进行设计探讨。通过对有关铁路设计规范与铁路运行规程的比较,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设计与运行的角度,对配电所跨所供电进行技术、经济、可靠性、节能方面的分析,客观指出配电所跨所供电的利弊,以及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对配电所跨所供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熊西瓷 《西铁科技》1999,(B12):40-42
根据自闭、贯通线路10KV配电所的技术要求,针对氧化锌避雷器特点,结合运行中存在的总是,通过技术指标要求和参数比较,提出氧化锌避雷器选择方法和使用,运用时注意事项,使氧化锌避雷器在10KV自闭、贯通线路上及配电所内合理运用,发挥自身特点保护10KV自闭贯通线路及配电所安全可靠供电。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利用高速铁路电力远动系统,结合设置于铁路沿线的箱式变电站和10 kV配电所的故障录波数据,解决铁路区间贯通线发生故障后需铁路局调度所值班人员逐一调取故障前后的电流数据、人工分析判断故障线路、手动隔离故障区域的问题,从而实现自动故障隔离与定位,提高供电可靠性。研究结论:(1)根据铁路10 kV配电所的微机保护装置和RTU装置记录的故障前、后电压电流数据,可自动选择出区间贯通线的故障区段;(2)利用故障区段的双端箱变内设的RTU装置故障测量数据,可精确地计算出故障距离;(3)本故障测距方法可有效消除电缆长度冗余、电缆容性效应以及过渡电阻造成的测量误差,解决全电缆线路的故障定位问题,缩短高速铁路区间贯通线的故障恢复时间,提高区间贯通线的供电可靠性,从而确保了动车组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正黄万线10kV电力贯通线的主要功能是为黄骅东、羊三木、窦庄子、郭庄子、北港农场、大港水库6个车站提供Ⅰ路信号电源,是信号主电源。如何有效预防线路跳闸,或及时恢复供电、缩短停电时间,确保运行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1线路运行概况黄万线10kV电力贯通线电源由黄骅南配电所324开关供出,2006年8月3日投入运行,线路总长度68.385km(按公里标计)。其中,架空线路约49km,其余为电缆线路。截至2012年5月25日,运行将近70个月,共发生跳闸30起,计60  相似文献   

5.
石太客运专线电力配电所贯通母线段隔离变压器,自投入运行以来发生了多次烧损事故。通过分折找出了事故原因并提岀了解决方案。对新线建设铁路配电所电力贯通线路补偿方式、贯通母线段隔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电力贯通线传统的三段式电流保护仅安装在线路首端,对故障区段的切除不具有选择性。因此,基于配电线路无通道保护原理,提出一种不依赖通信的电力贯通线故障区段隔离方案。在传统10 kV电力贯通线路仅在配电所装设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在沿线箱变增设保护装置。在不影响无通道保护原有时限配合的前提下,使用单端故障测距算法对保护动作时限进行加速,进一步缩短故障隔离时间。配置相应的备用电源自动投入模块,实现故障区段从两端被切除的同时,恢复非故障区段的正常供电,保证故障隔离的快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我国铁路开始采用10kV电力贯通线供电,贯通线的投用使铁路用电状况大大改善。铁路干线采用电力贯通线供电后,沿线车站的信号、生产、生活用电由原来分散的单电源供电方式改变成专线专屏集中供电方式。由于在各配电所增加了调压器和电容补偿,不但改善了电能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生产用电的可靠性。贯通线的电源是由分布在铁路沿线的10kV铁路配电所供给的,一般相邻两配电所间距40~50km左右,相邻两所通过真空断路器均可向供电臂上送电,所内设有电源互投装置(见图1)。正常情况下规定一种运行方式,如甲所向乙所供电…  相似文献   

8.
电力贯通线是高速铁路通信系统的核心供电线路,对于高速铁路正常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电力贯通线的输电可靠性在很大程度受上级电力系统制约,线路具有电容大的特点,绝缘水平和防雷措施方面相对薄弱,电力贯通线能否并网倒闸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还很少。本文分析电力贯通线并网倒闸的原理及其安全性限制要求,针对杭深客运专线现场实测数据建立电力贯通线的电路模型,并在不同电压相位差和电压幅值比的条件下对一级贯通线进行并网暂态仿真,提出配电所应满足电压相位差-13°~13°和电压幅值比80%~120%的并网技术条件,为电力贯通线在工程上实现并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综合自动化技术在钟祥10kV铁路配电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长荆铁路钟祥 10kV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TCS2 0 0 0的构成及实现。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微机保护控制模块 ,集保护、录波、测量、远动功能于一体 ,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功能。该系统运行稳定 ,保障了供电的可靠性 ,并为远期配电所实现无人值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AC 25 kV交流供电制式市域铁路车站电力供电系统的负荷分布特点,提出其6个关键技术:中压网络电压等级的选择、双环网供电及环口的设置、供电系统接地方式的选择、单芯电力电缆金属层接地方式、配电所无功补偿的设置及配电所跨所供电实现方式,并对以上6个关键技术进行逐一详细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期为今后市域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力配电系统为铁路系统中除了牵引供电设备以外的所有其他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这些设备主要包括通信、信号、车站、客服等所有与铁路运输密不可分的部分。电力配电系统的组成一般分为配电和输电两部分,其中配电主要是指电力配电所,它起着电能的引入、调整和再次分配的作用,因此,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配电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对京沪高速铁路近几年的2起配电所进线高压柜(GIS柜)的电压互感器烧毁故障进行分析和研究,判断此类配电所系统在架空进线、中性点接地形式以及电压互感器本身参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冯宁 《电气化铁道》2011,22(2):15-17
铁路配电所是铁路电力供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有配电所改造设计与新建配电所设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满足技术先进性、设备可靠性以及经济性,而且还要解决现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对铁路10 kV配电所改造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设计应采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分析铁路10 kV电力贯通(自闭)线路常用故障查找方法及其缺陷,提出基于铁路专用宽带移动通信系统(LTE-R)的数据传输通道,对10 kV电力贯通(自闭)线路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在线路发生故障时,调度中心对各站点上传的突变参数进行数据解析,确定故障区段后自动切除,同时恢复线路供电。  相似文献   

14.
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电力线路抢修抢险工作是大势所趋,不仅能减少职工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缩短了电力线路故障停时。本文介绍了郑州中心配电所北贯通线路故障定位系统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5.
沿铁路线架设的自动闭塞及电力贯通线路,担负着为铁路行车信号、行车控制的供电任务,是铁路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供电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是铁路列车安全正常行驶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铁路线路的供电可靠性,水电部门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采用自闭线、贯通线双路供电及失压  相似文献   

16.
津秦客运专线电缆贯通线电容电流补偿效果分析与测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津秦客运专线10 kV供配电系统采用全电缆电力贯通线路,电缆线路中的电容电流会使贯通线末端电压升高并产生过量容性无功,通过分析、仿真和测试,对津秦客运专线的电容电流补偿方案进行验证,全电缆供配电系统系统中性点采用经过小电阻接地方式,采用沿线设置固定电抗器补偿和变、配电所内分组投切电抗器补偿相结合的容性电流补偿方法,再加上有载调压器的配合,可使供电电压水平和功率因数达到设计要求,获得良好供电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三层次光电隔离软总线结构的微机电力监控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作用,结构特点,抗干扰措施及8种主要功能模板,对提高配电所的监测,管理水平,快速判断,排除故障,保证经济,安全供电,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起地铁车辆段牵引变电所直流开关无法合闸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过程,同时也对地铁高压直流开关所采用的线路测试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车辆段内接触网安装在户外,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较大的残压这一情况,在对牵引供电系统电力保护装置功能的设置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直流开关保护装置线路测试中的接触网残压设定值可由300 V修改为450V.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线路采用电缆长距离供电,由于电缆本身的电容特性,使其末端电压被抬升,可能影响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通过对线路进行无功补偿可降低线路电压至规程允许范围。随着负荷的增加,感性负荷电流叠加补偿的感性无功有可能使功率因数降低,以致无法保证地方电力部门对配电所功率因数的要求。无功补偿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功率因数刚好到1的情况,如果发生,感性功率大小等于容性功率,整体电路呈阻性,极有可能触发谐振,在实际无功补偿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目前铁路电力的发展方向 ,结合秦沈客运专线介绍铁路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组态、系统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