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北京地铁八号线安德里北街站1号风道工程,对平顶直墙大断面隧道在浅埋暗挖法施工条件下的变形及其控制措施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别对2种支护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方案一:采用格栅钢架、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的初期支护措施;方案二:在方案一基础上加设大管棚和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措施.另外,还对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采用方案二的支护措施施工浅埋暗挖平顶直墙大断面隧道,可以控制变形量值在要求的范围内,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复杂城市环境条件下的特大断面浅埋暗挖车站——重庆市地铁6号线五路口车站,提出了一种新型立体暗挖方法——中柱岩墙联合支护法。为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引入了信息化动态施工技术,通过动态监测数据对施工参数进行了及时调整。结果表明,车站周边地层和邻近建(构)筑物的施工位移响应均在安全范围内,中柱岩墙联合支护法适合复杂城市环境条件下的浅埋大跨暗挖车站施工。  相似文献   

3.
水平旋喷搅拌桩工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建国 《铁道工程学报》2002,(2):103-106,81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地下工程超前支护形式--水平旋喷桩工法,应用于暗挖隧道的超前支护和止水加固,实现了工艺上的突破,为软弱围岩中暗挖隧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施工手段,并阐述了该工法的工艺特点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以青岛地铁3号线中山公园站1号风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浅埋暗挖大断面风道端墙进行支护优化分析,提出了全长注浆锚杆+钢筋带的支护方案。研究表明,优化方案的端墙最大变形值减小了19.3%,塑性区主要控制在端墙后方2 m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5.
GFRP筋(玻璃纤维筋)具有质量轻、抗拉强度高、静剪切力很高但动剪切力较低的特点,其越来越多地被用在城市地铁围护结构盾构机穿越位置以替代普通钢筋,在盾构机穿越时可以直接切削围护墙掘进,从而避免了事前切断钢筋与凿除洞门的工作,减少施工风险。但由于GFRP筋的材质和普通钢筋的材质完全不同,因此复合材质钢筋笼的加工、吊装技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浅埋暗挖大跨地铁车站群洞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浅埋暗挖超大跨地铁车站施工为例,介绍了大断面群洞隧道施工及控制技术,其采用的长管棚与小导管超前支护与中洞法开挖支护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地层变形,结合施工全过程的非线性仿真及施工信息反馈,研究了群洞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拱顸下沉的规律,研究结论对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设计、优化施工顺序、指导施工组织及施工控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7号线大郊亭站附属结构中3、4号出入口通道因下穿广渠路,采用暗挖法施工.其施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结合施工现场实际,介绍了出入口通道暗挖中的超前小导管注浆、大管棚超前支护、上台阶环形开挖、CRD(交叉中隔壁法)及CD(中隔壁法)工法等施工技术.该工程总结了保证其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控制措施,同时对富水软弱地层,以及平顶、直墙、断面结构变化多及围岩级别低等条件下的暗挖通道施工难点给出了解决方案,为今后类似环境条件下地铁通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宝  刘芳 《中国铁路》2012,(9):66-69
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和沈阳地铁2号线崇山路站的施工及设计情况,对暗挖车站的风道转入车站正洞施工采用的CRD工法和PBA工法+洞桩(柱)法技术进行分析。阐述天坛东门站平行车站方向施作加强环框和垂直车站方向施作加强钢筋混凝土环梁措施,以及采用洞桩法+PBA工法的崇山路站主体施工工序。通过分析得出PBA工法施工可减小因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量的叠加,形成由侧壁支撑结构和拱部初期支护组成的整体支护体系,以保证开挖主体结构时的安全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砂层是地铁隧道暗挖施工的技术难题,通过介绍育新站A出入口洞口渐变断面开挖技术,初期支护选择施做渐变格栅至标准断面,再通过注浆技术和反掏施工确保开洞安全,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复杂条件下超大跨地铁车站施工仿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复杂条件下超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时,不同施工工序下开挖引起的地层扰动对地表沉降及拱顶下沉的影响规律。研究方法:以某超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作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作为开发平台,以浅埋暗挖隧道开挖支护理论为基础,采用平面应变模式,对双层两柱暗挖结构的三跨连拱隧道开挖支护全过程进行非线性仿真研究。研究结果:仿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吻合,可以指导该类型隧道施工的地层沉降仿真研究、施工作业及信息化施工。研究结论: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约3倍洞径,最大沉降量为20.75 mm,拱顶最大下沉量为29.93 mm;超大跨隧道分部开挖“群洞效应”明显,在“上软下硬”围岩地层中,地层变形控制的关键工序是上部软岩断面的开挖支护,下部断面要减少爆破振动对地层变形的影响;大跨隧道开挖支护中,不同分部开挖引起的沉降量及沉降槽宽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李明 《铁道建设》2005,(3):41-44
本文主要介绍某地铁车站突破大断面软弱地层浅埋暗挖的施工技术,着重介绍了支护手段的运用与监控沉降变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依据某大断面隧道工程在富水软弱地层中下穿地铁及地下商业街,通过Midas-GTS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先墙后拱交叉中隔壁法(即PBCRD工法)进行近接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工法能够有效控制位移,保证运营地铁及地下商业街安全,且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临时支撑与二次衬砌内力在安全范围内。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施工对策:应采用高压水平旋喷桩改良地层;及时封闭掌子面,并及时施作初期支护;针对桩基侵入新建隧道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采用PBCRD法施工的结构整体性较强,受力转换过程较少,施工空间较大,导洞空间大,二次衬砌工序减少。同时在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快速的前提下,也能够保证近接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拱盖法的超大断面暗挖隧道洞内逆作工法是借鉴"明挖逆作"的施工理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或其他分部开挖工法完成隧道拱部开挖与二衬拱盖施工,在拱盖形成后,隧道中下部断面通过永临结合的支锚体系和合理的施工组织,通过开挖支护与衬砌结构的逆作法施工减小工程风险,降低施工难度;在隧道中下部断面施工阶段,沿隧道纵向、横向、竖向进行三维空间施工组织,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充足的施工作业空间.目前,该工法已成功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一期工程民安大道站主体隧道工程建设.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工法在降低工程风险、减小施工难度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程投资、节约工期.  相似文献   

14.
以沈阳地铁10号线东北大马路站暗挖段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暗挖施工方法一新构筑法。该施工方法通过引入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支护体系,在车站覆土及断面形式均与明(盖)挖车站相当的情况下实现暗挖施工,是对传统暗挖施工方法的重大改进。对该施工方法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通过计算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该施工方法可避免暗挖端厅车站的出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浅埋暗挖大跨地铁风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浅埋暗挖大跨地铁风道工程施工方法选择、施工工序及施工要点,并通过对地层变位的监控量测,实现信息化施工.研究结论:(1)风道施工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的规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零变形阶段、微小变形阶段、剧增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基本稳定阶段;(2)开挖支护对引起地表沉降的影响可达到地表总沉降的76.6%~92.5%;(3)路面外载荷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建议采用在路面铺设钢板的方法来缓冲和扩散荷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注浆在地铁矿山法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地铁中按喷锚构筑法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浅埋暗挖矿山法隧道越来越多,本文旨在分析在矿山法隧道中各种辅助施工措施的特点、适用条件。 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矿山法隧道的调查研究,对不同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下的注浆措施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研究结论:在城市地铁中的矿山法隧道,需根据工程的周边环境、隧道埋置深度、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尺寸,结合隧道施工的基本工法,选择合理的注浆参数,对地层及围岩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止水,不但可以避免较多的施工风险,节约工程投资,而且还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破坏,满足工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大断面双层双跨平顶直墙暗挖地铁风道施工时具有开挖跨度相对较大、临时支护体系繁多、二次结构受力转换复杂的特点,针对某地铁车站风道双层段的工程实践,分析大断面平顶直墙结构施工时的关键技术环节,如中洞法开挖、受力转换、分块模筑等.结果表明,关键工序合理,切实可行,施工过程中通过受力转换确保了原初期支护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测控制,使风道二次衬砌质量得到保证,加快了衬砌施工进度,对整个风道工期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东钓鱼台站2号风道横穿首体南路,采用平顶(拱顶)直墙施工,通过增设路面钢板体系、打设大管棚、分段进行暗挖施工及初衬背后跟踪注浆等工艺,控制了路面及管线沉降,解决了L型暗挖结构施工的安全等问题,保证了暗挖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超浅埋超高断面暗挖隧道地层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ANSYS仿真模型,研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扰动对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2个重要安全控制指标的影响规律,从而控制地层应力重分布对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地层变形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和反馈设计,优化隧道开挖步序,从而实现复杂环境、软弱富水围岩条件下超浅埋超高断面暗挖隧道的成功修建.研究结论:通过仿真计算与实测变形绝对值对比,实测和仿真计算预测的地层竖向变形值在各级控制范围之内.故针对软弱富水围岩下的超浅埋超高断面隧道施工,建立以100%应力释放的平面应变模式的ANSYS仿真模型,适合现场施工过程控制和优化的需要;针对超浅埋超高断面暗挖隧道施工采用的CRD工法,仿真结果显示在软弱富水围岩条件下2、4、5和7部开挖引起的沉降量占总量的85%~90%,以此进行优化,即所述各部采用台阶式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隧道断面以2、4和5、7部的分界面控制台阶高度,采用先贯通上部断面后贯通下部断面的分台阶CRD法施工,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以在建“南京地铁”非对称小净距隧道为背景,深入研究施工全过程力学行为及工序优化,总结变形特性、力学响应及塑性区分布规律.得出主要结论:①先行洞(断面小)变形主要受自身施工控制,后行洞(断面大)关键控制步为右Ⅲ区开挖和临时支撑的拆除,CRD法能有效减少洞身变形,控制塑性区增长.②随着后行洞施工,先行洞支护内力不断演化,轴力和弯矩峰值逐渐向中岩墙侧移动,成为支护稳定关键控制部位.由于先行洞开挖,相当于中岩墙围岩部分约束解除,后行洞竖向临时支撑承受较大轴力.临时支护拆除,其轴力向环向支护转移,后行洞中岩墙侧支护轴力明显小于外侧支护轴力.③右洞(断面大)先行时,支护结构受力与左洞先行正好相反,并且安全系数最小值更小,支护最大压应力会增大.综合考虑轴力、弯矩、安全系数、压应力及塑性区,宜先施工左洞(断面小),利用施工偏压消除或减弱非对称小净距结构偏压作用.④隧道宜采用非对称设计,加强左洞中岩墙侧支护参数,而后行洞背离中岩墙侧支护需加强参数,与先行洞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