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新型轮缘承载式辙叉,该辙叉主线钢轨连续,不存在有害空间,寿命与区间线路钢轨相同。轮对通过此辙叉支线时需经历特殊的轮载转换,首先轮载由踏面转移至轮缘,随后轮缘逐渐抬高,待与钢轨顶面等高后跨越主线钢轨,最后恢复踏面承载并逐渐降低。为分析此种辙叉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货车、机车通过辙叉时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轮缘承载后滚动圆半径增加,促使轮对向下股钢轨偏移,形成较大的轮轨横向荷载;轮载由踏面转移至轮缘顶部再恢复至踏面过程中,未见明显冲击,各项指标满足安全限值要求;新型辙叉的结构可行,参数选择合理,可满足行车要求。  相似文献   

2.
轮对与道岔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轨道车辆车轮和道岔的磨耗问题,应用参变量变分原理及基于此原理的有限元参数二次规划法来求解轮对与道岔的接触问题,建立轮对与辙叉、护轨、基本轨的多体接触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轮对和道岔接触斑形状、内部应力以及接触力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车轮踏面与9号辙叉的型面不配合,轮对与辙叉形成两点接触,且接触斑狭长,靠近轮缘处踏面和辙叉接触斑的应力及接触力非常大,其数值远远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这将导致车轮踏面与辙叉的磨耗严重.这一研究方法和计算结果将为道岔的合理设计以及轮对和道岔型面更好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2008,(4):73
随着长钢轨的广泛应用,日本峰制作所开发了焊接辙叉,但是由于低碳钢的耐磨耗性差,从1985年开始生产中碳钢的压力焊辙叉。这种辙又的特点是:淬火后强度高且容易焊接,在速度120km/h以上也可以使用;构成辙叉的尖轨后端用二氧化碳弧焊接,前端与后端通过专用压力焊连接为整体,焊接点设置在车轮不压的位置;焊接的检查经过浸透探伤、磁粉探伤、超声波探伤;淬火设备可以进行表面硬化;尖轨与翼轨通过有热硬化性能的树脂材料割开,坚固地组装起来;辙叉踏面加工成与车轮踏面相吻合;工艺流程中进行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4.
指出机车车轮轮缘镟成磨耗型踏面并配置HB-1型轮级喷脂器可降低轮轮缘磨耗,并对锥型踏面与磨耗踏面万公里磨耗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合金钢锻造心轨组合辙叉的设计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既有辙又的不足,满足铁路运输的需求,在保证辙又性能,提高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铺设、养护维修操作应与现有辙叉具有互换性,以减少换修成本。  相似文献   

6.
介绍用于车辆轮缘和踏面强化处理的激光法,该方法可提高轮缘和踏面的强度及耐磨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内侧减速顶对调车机车轮缘顶部的磨耗,研制了适合内侧减速顶编组场上的调车机车采用DJND型轮缘踏面外形。该外形比TB型车轮有很大改进,轮缘顶部、内侧面、外侧面、轮缘根部、踏面等部位的形状及轮缘高度、轮缘厚度进行了合理设计,从而大大延缓了减速顶对轮缘顶部的磨耗和钢轨对其它部位的磨耗,制定了DJND型车轮安全可靠的运用限度,主要是补充了轮缘高度和尖点避开距离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青藏客车轮缘异常磨耗的原因,针对LM型轮缘踏面外形与50 kg/m钢轨匹配不良的问题,基于现场测试的车轮外形数据,重新设计了与60 kg/m钢轨和50 kg/m钢轨配合时轮缘磨耗折中的QZ型轮缘踏面外形和检修用薄轮缘QZ-28型轮缘踏面外形,并对新踏面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针对实际使用情况,建议车轮旋修时采用QZ-28外形.  相似文献   

9.
对某CRH1动车组的车轮外形测量及磨耗跟踪测试,并分析其轮缘厚度与等效锥度等主要参数,设计了LMD型薄轮缘踏面。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CRH1型动车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LMD型薄轮缘踏面分别从轮轨关系、车辆稳定性和平稳性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LMD原型踏面对比。结果表明:LMD型薄轮缘踏面在运用过程中维护成本降低,并且动车组的各项动力学指标均符合运行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CRH1型动车组进行8次车轮外形测量及磨耗跟踪测试,分析其轮缘厚度与等效锥度等主要参数,设计了LMD系列薄轮缘踏面。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建立CRH1型动车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LMD薄轮缘踏面分别从车辆临界速度、车辆稳定性、车体平稳性、小曲线和道岔通过性等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LMD原型踏面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MD系列薄轮缘踏面在经济性方面有较大提高,各项动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以轮对踏面滚动圆作为轮缘测量基准和以轮缘顶点作为轮缘测量基准两种情形下运用机车的轮缘厚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以轮对踏面滚动圆作为轮缘测量基准是更加科学、经济、合理的测量方法,有利于延长米轨机车轮缘的旋轮周期,降低运营成本的支出。最后对米轨东方红21型机车轮缘测量基准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昆明-宣威线路区段上SS3型电力机车磨耗型踏面的设计结构,并对其安全性做了分析。运用效果表明,采用磨耗型踏面可以有效地减缓机车的轮缘和踏面磨耗。  相似文献   

13.
车轮踏面擦伤动态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所提出的踏面擦伤动态检测系统是以轮缘顶点为测量基准,实时采集轮缘顶点相对踏面滚动圆的高度变化量,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最后输出踏面擦伤情况的系统。  相似文献   

14.
用数码相机测量轮对踏面形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相机为图像采集系统,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最佳测量位置选择和系统误差修正等手段,使轮缘高度、轮缘厚度及踏面磨耗测量精度达到0.1mm,实现了轮对踏面参数的非接触式测量及数据处理智能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轮轨廓型的固定辙叉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心轨受力状态、提高固定辙叉直向通过速度,在分析固定辙叉伤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车轮踏面所需高差值与辙叉轨顶廓型实际高差值之比(轮轨廓型净差值比)的固定辙叉优化设计方法。以既有60kg·m-1钢轨18号整铸固定辙叉廓型与LM磨耗型车轮踏面的匹配为例,运用该方法对既有固定辙叉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既有固定辙叉心轨的薄弱断面先于翼轨与车轮接触,导致心轨伤损严重;优化固定辙叉的R15mm圆弧+R80mm圆弧+1∶13斜线复合廓型能够明显改善心轨的承载状况,降低固定辙叉竖向结构不平顺及动轮载的幅值(分别降低45.3%和46.79%),可作为与LM磨耗型车轮踏面匹配的固定辙叉廓型;基于轮轨廓型净差值比的优化方法能够针对任意型式车轮踏面进行相应固定辙叉的廓型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东日本旅客运输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管辖的东京交通圈的新系列车辆中,通过测定车轮踏面的形状,来调查车轮踏面的磨耗特性,结果发现踏面制动闸瓦种类不同,踏面磨耗的趋势也有所不同(见图1).即:使用烧结合金闸瓦时,踏面磨耗量大,且呈下凹磨耗趋势,而轮缘磨耗少;使用合成闸瓦时,踏面磨耗量小,而轮缘磨耗(通常指轮缘垂直磨耗)大.  相似文献   

17.
论述数控车轮车床系统数据恢复不及时准确、轮径及轮缘踏面的几何精度超差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并在文践中总结出“点线移动法”,对轮缘踏面几何精度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轮缘润滑对车轮磨耗的影响效果,对国内某地铁线路安装轮缘润滑器的列车和未安装轮缘润滑器的列车的车轮磨耗进行了跟踪测试。结果表明,该线路地铁车轮轮缘磨耗分布在-40~-30 mm位置范围内,主要集中在轮缘根部,踏面磨耗分布在-30~60 mm位置范围内;轮缘润滑对车轮的轮缘厚度、轮缘高度及踏面磨耗速率影响较小,且对踏面为LM30的拖车轮缘磨耗速率的影响也较小,但能极大地减缓踏面为LM32的动车和拖车车轮轮缘磨耗。仅在动车上安装轮缘润滑器时,减磨效果能达到24%,而在整列车(包含动车和拖车)安装轮缘润滑器时,减磨效果则能达到36%。针对所调查的地铁线路实际情况,建议整列车均保留轮缘润滑器。  相似文献   

19.
在CRH型高速动车组车轮轮缘踏面检测中,由于LMA、CN和XP55等3种车轮踏面形状不同,因此,统一测量基准可以使车轮的测量工作更加简便。介绍基于统一的测量基准开发的车轮轮缘踏面检测量具的结构,及使用该量具测量3种车轮踏面主要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60kg/m钢轨12号拼装式高锰钢辙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60kg/m钢轨12号拼装式高锰钢辙叉的设计、试制和试铺情况,为固定式辙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