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路在国际上被称为“绿色交通工具”,优先发展铁路这一清洁环保型交通工具,有利于环境保护,对遏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抓住未来一段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加快发展铁路,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节能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尧夕 《铁道知识》2007,(3):18-21
速度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速度不断提高的历史。铁路作为一种大能力、全天候、低能耗、污染小、占地少、安全可靠的大众化交通工具,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直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行速度一直在低水平俳徊,不但影响了铁路运输能力的发挥,更不能满足老百姓快捷舒适旅行的需要。提速,成为中国铁路最迫切的需要,弹指一挥间,提速已十年。如今,当站在世界既有线提速的最高点时,让我们一起回望中国铁路走过的提速之路。  相似文献   

3.
《铁道知识》2007,(1):40-41
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增长、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矛盾。加快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铁路作为大能力、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必须认清使命,肩负重任,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铁路交通是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运输模式,具有能耗低,污染小,占地省,成本低等比较优势,但同时,作为国家交通的骨干,铁路同样是能耗大户,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为了打造更加绿色环保的铁路交通大动脉,铁路部门采取了多种办法节能降耗,保护沿途环境。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铁路“十五”节能环保工作,展望“十一五”绿色铁路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城市综合交通网中市域铁路发展的分析,针对市域铁路交通运输特点,从乘客交通工具换乘方便及城市一体化交通系统出发,提出市域快速铁路列车运行交路及停站设计方案。以建立一体化的快速旅客运输系统,保证市内出行旅客能迅速抵达目的地。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下半叶,国外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旅客运输以其大运量、快捷、安全、舒适、节约能源、环境污染小、占地面积少等优点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得到优先发展。统计材料表明,在大运量方面,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占有绝对优势,是其它任何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在快捷方面,高速铁路可以达到民航飞机1/2的速度,在中距离运输中很具竞争力;在安全方面,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旅客运输的安全性优于任何一种其它交通工具。铁路的安全性为公共汽车的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最近几年来中国铁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发展,按照国家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铁路确立了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发展思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展大规模、高标准铁路建设,强化既有线技能改扩能,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了运输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巨大成果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绿色铁路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铁路建设是中国21世纪交通的发展方向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胶新、青藏、渝怀新线及既有线路的绿色铁路建设的环保优势,指出大力建设绿色铁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9.
《世界轨道交通》2004,(3):49-49
铁路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客流和物流以及铁路沿线设施的安全尤为重要。运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对交通运输及其沿线设施进行实时图像监控是保证安全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交通运输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占有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因此发展运量大、能耗小、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交通运输,无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明智选择.当我们将要跨入21世纪的时候,铁路运输这个工业革命的火车头,而今仍将成为新世纪"绿色交通工具"的先锋.  相似文献   

11.
《铁道知识》2007,(1):64-69
世界铁路在18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既有长期垄断陆路运输的历史,也经历了由兴盛滑入低潮的徘徊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的陆路运输格局被彻底改变,最突出的变化是,公路、航空、管道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迅速兴起,对铁路形成了强大的替代性竞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在其他运输方式的强烈竞争下,铁路运量大幅度下降,经营出现大面积亏损,开始滑入低谷,一度披视为“夕阳产业”。然而,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公路、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思考和探索建设一个绿色环保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铁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剖析生态环境价值和绿色技术,系统分析“绿色铁路”的内涵和研究范畴及其评价系统。 研究方法:分析现有的指标体系框架模式,运用专家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识别和筛选,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绿色铁路指标权重。 研究结果:建立了绿色铁路模糊综合评判的框架和步骤,对绿色铁路专家评判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绿色铁路评价体系提出权重确定和综合评判的方法和思路。 研究结论:绿色铁路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理念,其核心内涵是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自身优势减少并最终实现对生态环境不产生负效应,避免人类活动对外部环境的过度索取,以实现我国铁路设计、修建、运营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将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这是和谐铁路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铁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铁路》2011,(3):78-78
根据德国交通运输企业联盟(VDV)规程752的规定,以及各种辅助及支持系统的发展,对开展行车风险分析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铁路系统中存在各种引起故障和事故的危险源,有的是机车车辆本身或道口和沿线树木引起的。例如,在防护措施方面,设置平交道口防护功能和外部物体防护功能,如果功能失效,可能造成列车和其他交通工具或物体相撞。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绿色的中运量公共交通工具,近年来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选择之一. 由于有轨电车是一种中运量交通工具,所以需要做好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配合与衔接,尤其是与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使其一方面做到客流的导入和疏散,另一方面更贴近居民,在尽量降低投资的同时又提高城镇居民交通出行的便利  相似文献   

16.
以铁路客运车站便捷中转换乘服务的探索为依托,以提高铁路服务质量、吸引铁路客流为目标,通过提前介入设计、巧妙规划流线、强化宣传引导、完善配套机制、拓展服务延伸等措施,为旅客在铁路、公交、地铁、航空、轮船等交通工具之间的转换,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便利的换乘条件和舒适的服务环境,实现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交通运输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占有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因此发展运量大、能耗小、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交通运输,无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明智选择。当我们将要跨入21世纪的时候,铁路运输这个工业革命的火车头,而今仍将成为新世纪“绿色交通工具”的先锋。 运量大 能耗低 铁路运输素以运量大,能耗低而著称。按1998年《中国交通年鉴》及有关资料公布的1997年各种运输方式消耗的能源单耗比较,铁路运输是能耗最省的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18.
郑健 《铁道知识》2009,(5):82-87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大运量、低成本和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铁路快速发展,正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9.
再认识铁路     
现代交通诞生于19世纪初。100多年来,交通运输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孕育着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产生。铁路就是其代表作.有过百多年的及其辉煌的发展历史.但是.随着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铁路也曾经被认为是“丑小鸭”.遭到冷落。不可否认.铁路运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在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中,发挥了极大的特殊的作用,并且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已经列入国家交通发展规划,空铁联运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铁路和航空2种高速交通工具的共享双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铁路与航空的自由竞合发展现状、航空枢纽发展方向、国家交通发展战略需求等方面论述空铁联运是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空铁联运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行李托运服务、运营主体建设、交通衔接和应急处置服务等方面,提出完善空铁联运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