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市2016年的公交分担率相比2010年并未明显提升,引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是否能切实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公交优先的讨论,有必要深入剖析居民出行结构演变特征,以客观评估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基于2010年、2016年2次居民出行大调查数据,从宏观、微观2个层面分析居民出行结构的演变特征;利用两步聚类法按交通小区进行评估,将全市划分为城市轨道交通优势发展区、道路公交优势发展区、私人小汽车优势发展区、交通平衡发展区等4类交通发展分区;从划定交通发展分区、制定公交发展目标、构建公交体系、确定公交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深圳市未来公交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重点人群正常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通勤,基于累积前景理论(CPT)对事件影响下重点人群的出行行为开展研究.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考虑公共交通停运的情况下,对其选择公益医护专车、医护公交专线、居住社区的小汽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车5种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间进行分析.以乘车(骑车)在途时间和出行延误时间之和作为医护人员的出行参考点,构建医护人员出行方式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受公共交通停运和交通严控影响,医护人员的出行行为较常态情景发生了变化,其出行环境更具不确定性;5种出行方式的累积前景值在不同出行距离下有较大差别,出行距离是影响医护人员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住错位现象是造成医护人员出行难的内在因素.同时,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对于出行决策的风险偏好也不同.在长距离通勤中医护专车和社区小汽车对医护人员吸引力较大,而在短距离通勤和时间要求不高时,电动车和共享单车优势凸显.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出行生成预测模型使用集计的方法预测交通小区的平均出行次数,并未考虑出行者的个人属性及家庭属性,容易产生集计误差.通过乌鲁木齐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建立了一个预测居民出行次数的累积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家庭年收入、公交服务水平、拥有交通工具状况和职业等因素对居民的出行次数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家庭年收入较高的群体、家中拥有摩托车或者自行车的群体、学生和公务员等出行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个人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9世纪末小汽车发明至今,只有100多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惊人,在某些发达国家,小汽车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小汽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今天人们似乎有所警醒,于是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重新得以重视。在诸如伦敦和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在北京和上海,虽然公交分担率仅为15%~20%,但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完善,相信这一数字会快速提高。问题是,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常规公共汽车交通和轨道交通)能完全遏制小汽车交通所产生的危害吗?有一种个人快…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链为例,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端的接驳方式,构建基于交叉巢式Logit(CNL)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链联合选择模型。模型从出行全过程角度,将轨道交通两端的接驳方式纳入一个模型里进行联合选择。模型选取出行者社会经济特征,发生端出行特征,到达端出行特征三类特征变量,建立联合概率模型,对特征变量进行标定。模型结论显示:(1)以到达客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于交通接驳便捷程度的敏感性更高;(2)公交接驳方式转化为小汽车接驳的可能性更高。对于揭示城轨接驳规律,优化轨道接驳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将道路拥挤定价收入再分配与公共交通问题相结合,分析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交通出行者的出行路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构建基于公交服务水平提高的道路拥挤定价收入再分配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为交通系统优化,下层规划为道路拥挤定价收入再分配下路网弹性需求随机用户平衡.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将道路拥挤定价收入用于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相对于只实施拥挤定价而不进行收入再分配而言,私人小汽车、出租车、公车需求分别减少47 350,47 251,7 094人次,公交车需求增加101 695人次.综合考虑车辆的换算系数、客运方式人均占用道路面积和载客率,削减交通量10.70%,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7.
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开通前后,部分原有的道路公交客流向轨道交通客流转移,造成居民出行结构发生变化.在居民公交出行显示性偏好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开通之后出行者的出行时间、费用等的变化情况,构建道路公交和轨道交通方式的效用函数和方式竞争选择模型,为轨道交通6号线所在客运走廊上的公交线路调整提供依据.建议客运走廊轨道交通方式竞争选择的调查数据有效样本扩大到200个以上.对于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的竞争关系要准确把握,公交线路调整方案不能操之过急,需逐步调整实施.  相似文献   

8.
考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中断的条件,提出公交应急组织处理流程,从公交车数量是否有限的角度考虑,利用正常运营的常规公交以及临时运营的应急公交建立联合交通运输组织方案。考虑客流分配受等车时间影响,建立基于公交车发车频率的多条公交线路出行优化模型,并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求解,制定最终的公交应急组织方案。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和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自动化(无人驾驶)控制车辆公交系统——个人快速运输系统(PRT),分析了PRT较传统出行方式(公交、小汽车、地铁等)在能耗、噪声、建设成本、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交通拥堵的现状,提议采用PRT作为广州市除地铁外的主要公共交通系统,并给出了首条PRT路线草案:在广州拥堵的内环路与环城高速区域设PRT线路,路线可连接全沙州、东朗站、江南大道,天河、沙河、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形成广州新二环。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过程中交通设施给出行者带来的约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感知评价模型(Rasch模型)。基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不同接驳方式对不同性别、年龄、收入,以及接驳过程满意度的个体产生的出行感知的影响,并从降低接驳难度角度提出接驳意见。调查结果表明,选择道路公交作为接驳方式时,道路公交的运输能力适配性、线网布局匹配性、运输准确性、运营时间匹配性等对不同的人有一定的感知难度;选择步行及自行车等慢行接驳方式时,人们对慢行标志辨认度、骑行环境障碍性、骑行环境安全性、骑行环境舒适性的感知难度较大;选择小汽车作为接驳方式时,人们对小汽车的停车便捷性、收费情况、停车场设置情况等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