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高速接触网器材检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接触网器材抽样检验方案、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重点对接触线反复弯曲试验、绝缘子抗弯试验、接续类零件的短路热循环试验、铝合金零部件的腐蚀试验、终端锚固线夹试验等几个典型试验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提出对检验结果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依据TB/T2809—2005《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对合武线接触网断线进行常规项目试验,含氧量、含锡量测试,以及断口金相组织分析,认为接触导线受到较大拉力和卡紧力是接触网导线断裂的根本原因,通过试验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高速列车在站点启动升弓时,车体本身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受电弓与接触网(简称弓网)之间发生空气击穿产生的电弧会定点长时烧蚀接触网导线材料,弓网电弧的热侵蚀作用会严重影响接触网导线的服役性能,严重时可导致接触网导线断线故障.因此,研究升弓过程中弓网电弧的燃弧过程中接触网导线的温度分布特性,对减轻弓网电弧对接触网导线的烧蚀,...  相似文献   

4.
《中国铁路》2006,(2):78-78
为了减低接触网的维修费用,日本铁道综合研究所开发试验了新型带电承力索双链型悬挂接触网。在受流试验装置上,用架设实物接触网和受电弓评价了导线抬高量、导线应力、离线率等受流性能。结果表明,当车辆运行速度为200km/h,带电承力索张力为34.3kN。辅助导线张力为4.9kN,接触导线张力为14.7kN,  相似文献   

5.
介绍在电气轨道综合试验车上自动诊断接触网故障及工作状态的新技术,包括诊断接触导线的磨损,受电弓受到的冲击,离线检测,接触网间相互距离,受电弓与接触导线间的接触力检测等项目.  相似文献   

6.
接触网载流量是电气化铁路的基础设计参数。传统方法计算接触网载流量时,只考虑接触网各导线自阻抗和导线间互阻抗对电流分配系数的影响。本文基于牵引网多导体传输线数学模型,给出了考虑回流电路影响时的接触网载流量计算方法,结合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牵引网和AT牵引网实例,对接触网载流量及各导线的载流利用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当牵引网中存在距离接触网较近的回流导体时,传统方法计算出的导线电流分配系数存在明显误差。  相似文献   

7.
接触网系统各类导线最高允许工作温度的确定受制于导线的材料、张力及导线安全系数等因素。实际工程设计中,在考虑诸多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最高允许工作温度,再以此为依据确定导线的最大允许载流量。通过对接触网导线工作状态的分析,提出计算接触网导线最高工作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德国高速铁路接触网检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高速铁路接触网检测车可以检测导线高度、拉出值、接触压力、导线接近、导线厚度、接触网弹性等相关项目。此接触网检测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动态接触压力检测系统,以运营时速对弓网进行动态性能检测;二是接触网光学检测系统,在不接触接触线的情况下对接触网进行静态检测,检测可以在低速或高速情况下进行。通过动态接触压力检测系统与接触网光学检测系统测量数据的比较,计算接触网弹性以及准确判断故障类型。  相似文献   

9.
盛庆广 《铁道技术监督》2010,38(7):39-41,48
准确的接触网电气参数对电气化铁道的工程设计和系统运行特性的仿真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接触网本质上是个多导体输电线系统,为此,采用电力系统中的成熟计算方法,结合接触网的拓扑结构和导线的特殊性,阐述接触网串联阻抗和并联导纳矩阵的计算方法,给出相关导线的合并、消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高铁动车所接触导线烧伤事故案例的分析,对比铜银合金CTHA、铜锡合金CTHS和铜镁合金CTMH导线性能,得出用于高铁动车所、既有线折返段、机务段等地对铁路接触网供电电流要求不高但对接触导线材质硬度要求较高的接触网导线选型。  相似文献   

11.
受电弓的状态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营安全和效率。在日常维护中,检修人员需要对受电弓滑板磨耗程度以及滑板与接触网导线的接触压力进行检测。介绍了一种列车受电弓在线自动检测系统,阐述了其组成、原理和工作流程。该系统可实现对受电弓关键特性参数(如滑板磨耗、中心线偏移、接触压力等)的非接触式检测,提高检修效率。  相似文献   

12.
接触网覆冰会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为了及时开展防融冰工作,提出一种高效快捷的基于在线监测的覆冰状态分析方法,实时分析接触网的覆冰状态。分析覆冰形成的气象条件以及接触网覆冰的物理模型;利用Ansys软件仿真分析覆冰对接触网补偿装置补偿位移b值的影响,得出覆冰厚度简单近似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准确性;设计覆冰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并将系统投入使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达到一定的环境条件时,接触网会发生覆冰,且接触线与承力索的覆冰形态不同;随着覆冰厚度的增加,接触网补偿装置的补偿位移不断增大,根据承力索补偿位移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覆冰厚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覆冰在线监测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高速悬挂系统的特点和工艺标准,从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等方面对采用承导双架施工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承导双架施工方法对施工效率的提高不明显、质量存在隐患且工艺上易产生不可克服的缺陷,建议在使用锡(镁)铜合金接触线或新线一次建设电气化工程中禁止采用承导双架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响应面法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弓网受流质量恶化,甚至造成离线,为了保证列车高速运行时弓网之间良好接触,因此对接触网设计参数进行优化。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利用MSC. Marc软件建立了弓网耦合模型,对接触网和受电弓的耦合运动进行仿真计算。首先,分析接触网线索张力、线索线密度单独变化时对接触力的影响。其次,考虑到多参数共同变化对接触力的影响,引入响应面法,研究两个参数一起变化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最后,基于线索张力、接触线线密度一起影响时,对速度500 km/h时接触网设计参数提出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接触线张力,减小承力索张力和接触线的线密度能够有效地改善弓网受流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国内使用的螺母固定引线方式静接点组存在易松动、导电性能差等缺点,常发生引线接触不良的问题,改进设计一种新型的整体式结构静接点组,其接点弹片的引线端子采用回拉式弹簧端子。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指标符合技术要求,解决了压线环方式易断,线绕制方式工序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针对岩石区段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利用锚杆将基础与基岩连成整体,形成岩石锚杆基础,降低基础造价,简化施工。 研究方法: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充分利用岩石地基自身水平抗力极大,几乎无压缩变形的特点,直接把上部荷载通过支柱传至基岩上,通过锚杆将支柱与岩层连成整体,构成接触网支柱锚杆基础。 研究结果:提出接触网支柱岩石锚杆基础计算方法,基础构造及施工做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LabVIEW的弓网动态试验测试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车运行过程中,受电弓与接触线滑动摩擦,接触力、硬点、离线率等参数是评价弓网动态性能的重要指标。LabVIEW是开放式虚拟仪器平台,具有丰富的接口,将弓网动态试验测试的各个测点的硬件设备相统一。在弓网动态试验测试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整套弓网动态试验测试系统,在试验过程中,达到实时在线处理相关数据的要求,以期能全面评价受电弓运行状态和弓网受流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速动车组通过弓网电接触获取电能。随着动车组运行速度的提高,受轨道不平顺、接触网波动以及受电弓弓头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弓网电接触状态恶化,使得弓网电弧频繁发生,弓网电弧对接触网导线、受电弓滑板侵蚀严重,影响受流质量,制约动车组速度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对弓网电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分析弓网滑动受流过程,研制一套弓网电弧试验系统。该系统能够模拟弓网柔性平直接触、滑板"Z"字形运动及垂向沉浮运动等弓网运动状态。并利用该系统对弓网接触电阻和电弧电气参数、形貌特征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直接积分法的弓网耦合系统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提速铁路采用的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及受电弓结构,建立包含承力索、辅助线、接触线和吊弦4个部件的接触网模型、以及简化为弹簧阻尼机构的受电弓模型。通过接触单元将接触网和受电弓直接耦合起来得到弓网系统的整体模型,进而构建弓网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平衡方程。采用直接积分法对建立的平衡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反映弓网系统动态性能的抬升位移、接触压力以及应力等数据。与先前研究的参考数据比对结果表明,采用接触单元和直接积分法分析弓网耦合系统的动态性能,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0.
采用APDL语言编制命令流,对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的接触线进行疲劳寿命估算。文中给出了求解接触线寿命的步骤,采用改进的雨流计数法处理接触线的疲劳应力谱,得到各单元的各级应力幅值、应力均值与相应的应力循环数,用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得到接触线各单元的疲劳寿命值。在相同参数的条件下,分析了影响接触线寿命的因素,包括跨距、接触线和承力索预张力、截面面积、列车行驶速度、抬升力、干摩擦等,比较简单链型和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对接触线寿命的影响,对比各种参数找出影响接触线疲劳寿命的几个关键因素,为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系统的设计和工程实际施工与维护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