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了常见的3种自动过分相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晶闸管代替真空负荷开关作为开关器件的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为验证新型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的正确性,搭建了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以及电力机车的仿真模型。对电力机车通过分相区的暂态瞬间进行仿真,得出合理的晶闸管开关切换时间。  相似文献   

2.
列车安全可靠地通过电气化铁路分相区是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其中基于高压大功率半导体电子开关的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研究电气化铁路电子开关过分相系统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以及不同工作电压适应性问题,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证明电子开关过分相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已成为提升高速、提高重载铁路运输效率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如何发挥地面自动过分相技术优势列车采取的过分相控制策略是关键。文章在分析机械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过程中的列车控制过程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匹配适应性较优的列车控制策略,重点阐述了四象限的失电检测算法、逆变器的直流电压控制算法、整体控制逻辑与保护策略等。通过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机车适应性试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实现了列车带电过分相,辅助系统不断电,牵引力和速度基本无损失,并且在分区所无感知过分相。  相似文献   

4.
开关并联电阻地面自动过分相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入分析地面自动过分相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地面自动过分相方案-开关并联电阻地面自动过分相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列车自动过分相时存在的暂态过电压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高速、重载铁路以及一些长大坡道铁路,列车过分相时由于机车断电造成牵引力和速度损失较大,制约铁路运输能力提升及铁路供电的稳定性。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装置采用晶闸管器件,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开断实现两供电臂与中性区之间的供电切换,具有断电时间极短、使用寿命长、供电可靠性高等特点,实现列车过分相时牵引力和速度几乎无损失,显著提高了铁路运输能力,提升了牵引供电技术水平。本文研究电气化铁路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装置的应用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动车组辅助供电系统的特性分析了去分相的前提条件,以标准动车组为例,利用Matlab搭建仿真模型,分析了电力电子自动过分相装置中间电压的波动情况,检验了利用电力电子开关自动过分相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中国客运专线的特点以及目前机车过分相方案存在的缺点。然后从系统构成、系统功能、工作原理以及运行试验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一种新型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通过运行试验表明:该新型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能够保证动车组在各种运行工况条件下,切换开关合分闸引起的过电压不会造成绝缘破坏,合闸电涌不会造成保护误动;动车组进出中性段与切换开关合分闸瞬间不会影响对信号脉冲的判读,通过后能够自动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采用27.5 kV单相供电,由于线路负荷的多样性,按牵引容量及供电线路长度要求,主要采用AT或BT供电方式,牵引变压器接线主要以V/v、V/x、Scott或阻抗匹配平衡变压器接线为主。本文通过对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适应接触网不同供电模式进行分析,论述了多模式下的适应性,并对电子开关地面自动过分相装置的电压耐受能力提出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地面自动过分相装置在重载铁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解决现有方案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将过分相装置和接触网有机协同的新型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优点,探讨了电力机车带电过分相过程中电弧产生机理及危害,并对该系统的电弧抑制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该新型地面自动过分相系统响应迅速、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整个过分相过程中无过电压和过电流冲击,同时通过与接触网的协同优化能够有效抑制电弧的发生,确保牵引供电系统及机车运行安全。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测试,验证了该新型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自动过分相装置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动过分相方式不适于高速铁路且存在各种弊端,本文介绍了国外自动过分相的地面转换方式、接触网柱上开关转移方式和车上转换方式,同时还对我国所用的3种自动过分相方式进行了比较,并建议速度小于160km/h时一般可不考虑自动过分相装置:速度为160-200km/h时可采用地面(磁铁)传感车上自动转换的过分相装置;速度为200-300km/h时自动过分相可采用车载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