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高铁列控车载设备在控车时主要考虑车辆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制动性能,而不能根据车辆制动性能动态调整控车策略。本文研究在现有车载设备控制曲线制动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制动力切除信息,来动态调整控制曲线,以使控制曲线仍不超过列车真实制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并有效提升车载设备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摆式车辆倾摆机构采用液压伺服系统的优缺点及液压伺服系统的优化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在阀控液压缸最佳匹配参数解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按实车设计的摆式车辆液压伺服系统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城轨车辆车控制动系统和架控制动系统在防滑控制方面的差异,详细分析车控制动系统和架控制动系统的防滑控制原理.从系统构成、控制软件、参考速度准确性和安全完整性等级等4方面,比较车控制动系统和架控制动系统的防滑控制功能,分析车控制动系统防滑安全功能安全完整性等级比架控制动系统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列车正线运营时,由于单个客室车门门控器故障导致列车牵引封锁的情况,结合车辆电气原理图、门控器电气接口图、车辆中央控制单元软件逻辑及车辆与车门接口协议,分析其故障原因。此外,在不更改现有车辆电气线路的情况下,提出基于软件控制逻辑的改进方案,并组织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在2号线一期所有列车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既有以人控为主的管理机制下,由于地铁车辆基地内检修库、运用库为半开放式区域,人员进出和列车出入库较为频繁,故存在人车冲突的安全隐患。通过对车辆基地检修库、运用库的股道列位设置以及列车运用场景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激光的车辆基地列车动车预警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以激光测距技术为基础,测量出列车运动过程中的不同距离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逻辑处理后,分析出列车的不同运动情形,实现列车动车的自动预警。目前已在上海地铁12号线金桥车辆基地试点应用,试点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业人员人车冲突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测试平台被测设备群中的车载控制器(VOBC),设计了仿真车辆与其在几种常见列车运行场景下的交互流程,以测试其控车功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及C#语言进行编程以实现仿真车辆子系统、车载接口适配器等与VOBC物理设备的通信,完成了VOBC设备功能测试框架的构建。在紧急制动、限制向前人工驾驶模式(RMF)选择及列车自动驾驶(ATO)3种运行场景下,分别设计了仿真车辆与VOBC设备的交互流程,通过实际项目测验,该设计能完成对VOBC控车功能的测试。这为VOBC设备功能的测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也为CBTC测试平台被测设备群中其它设备的测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铁列车保持制动施加反馈信号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地铁列车在车载信号系统控车模式下,列车到站停稳后,信号系统输出允许列车开门的门使能信号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是收到车辆反馈的列车保持制动已施加信号。针对不同车辆采用的检测保持制动施加信号的器件不同、在运营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合理建议,以提高列车运营的安全性,降低运营晚点率。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部分地铁车辆在长期运营后出现轮对异常磨耗的问题,对地铁车辆电空制动配合不良、信号控制指令错误导致的轮对异常磨耗进行情况调查和原因分析,提出了修改软件控制逻辑来减少地铁车辆65 km/h制动时空气制动的补充以及对空气制动系统的控制和自动驾驶模式下控车软件进行优化的改进措施。实际运用表明:改进措施效果明显,很好地解决了地铁车辆轮对异常磨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轮对作为地铁车辆的重要组成部件,关系到列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日常运营维护中,对轮对磨耗均采用动态管理,但随着车辆运行里程的增多,轮对异常磨耗现象也都逐渐暴露出来。以西安地铁1号线车辆轮对踏面异常磨耗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和数据分析,得出轮对异常磨耗的原因是车辆电空配合不良和ATO(列车自动运行)控车不佳。软件优化更新后,轮对异常磨耗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无信号控制条件下2条单车道的车辆汇入同一车道时形成的冲突车流特征,通过分析车辆通过冲突点的运动规则,建立城市道路冲突车流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分析在道路处于不同进车概率下车辆的时空运行状态及道路的进车概率对交通流量和车辆平均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一条道路的进车概率小于临界值(0.2)时,该道路的交通流量和车辆平均速度不受另一条道路进车概率的影响;其中一条道路的进车概率大于临界值(0.2)时,另一条道路进车概率大于0.01时,该道路的交通流量和车辆平均速度随另一条道路进车概率的增大而减小,直到另一条道路进车概率达到临界值(0.2)。  相似文献   

11.
从信号系统角度研究节能应用,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地铁信号系统节能仿真平台,实现在线列车能耗计算和统计,为优化信号系统的节能方案提供依据。为了保证仿真数据的准确性,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该仿真平台采集了某一具体线路、车型、供电区段的数据,并通过现场试验校正仿真数据,以使该仿真平台的输出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高速铁路隧道内的列车定位需求,提出了高铁隧道内基于卫星导航的定位延伸技术。采用中国自行研制、安全可控的全球卫星定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利用现有设施、设备、漏缆、交换机,增加卫星导航接收机、再生卫星信号源等设备,将隧道外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信息二次处理后.实时同步到隧道内信号发射设备上,实现隧道内卫星导航信号全覆盖,连续实时定位、不失锁,保障移动终端卫星接收机正常连续工作,为高铁运营、实时监控提供全方位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针对车载控制器(VOBC)出现故障时,调度人员无法获悉列车位置的情况,利用列车接入单元(TAU)上传长期演进系统(LTE)的无线性能指标进行辅助定位。该系统平时进行车辆实际位置和无线性能指标的大数据拟合,在特殊情况时利用拟合曲线和无线性能指标进行辅助定位,为列车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速列车振动信号数据的特点,针对高速列车走行部工况的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负矩阵分解(NMF)算法的工况识别模型。该模型通过数据处理获得具有辨识度的工况数据集,使用K-meams、谱聚类、近邻传播和模糊C均值4种聚类算法获得初步识别结果。聚类算法的初步识别结果作为NMF算法的输入,获得最终识别结果。相比NMF算法与聚类算法的识别结果,NMF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本文验证了NMF算法在高速列车工况识别方面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为高速列车的工况识别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CTCS-2级线路区段,因调度集中系统(CTC)与临时限速服务器(TSRS)通信中断导致CTC系统界面上显示的列控限速信息丢失,从而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等问题,对通信中断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铁路视讯会议网工程建设标准和视讯会议系统网管的标准配置文件为基础,通过反复试验和结果分析,确定广铁集团视讯会议操作繁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提高了广铁集团视讯会议系统会议控制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车载控制器(CC)是负责地铁列车安全监督和运营管理的核心控制器,列车两端各安装1套车栽控制器(CC1和CC2),实现硬件冗余和软件热备。通过健康参数筛选以及优先级排序,计算得到健康度,用于判定CC的优劣性;并设计了一套切换策略,以实现主备CC无缝切换,保证车载控制器的实时性、冗余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信号显示是信号所能表达意义的总称,包括地面信号显示和车载信号显示。以发展为脉络,首先介绍地面色灯信号的颜色、机构、显示含义的发展过程,阐述地面信号"速差制"显示制度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不同类型信号机构之间兼用的可行性,描述灯光配列原则与机构外形的变化,进而讨论地面信号显示制式应用的局限性。然后介绍车载设备、列控系统的发展,阐述车载信号显示制式的显示方式、内容,并分析其与地面信号显示制式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等级列控系统的特点,讨论车载信号显示制式在部分等级应用的局限性。最后展望信号显示制度的宏观发展方向,初步探讨CTCS-1、CTCS-4级及ATO列控系统信号显示技术特点。下一代列控系统在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届时信号显示含义也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防护等级,加强防范强电侵入的能力,减少雷击事故对铁路运输以及设备维护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分析了牵引变电所常见的强电侵入类型及途径,针对现有问题逐一提出了优化技术方案,并阐述了研究思路及方案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无线信号覆盖方案,解决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车地通信弱场覆盖的问题。利用低噪声放大技术、窄带滤波技术、光电转换技术、无线电移频技术,结合站场实际条件,研制移频光纤直放站,实现无线信号覆盖范围的延展,已应用于多个车站。对在用设备车地通信记录分析表明,30天内未发生车地通信中断事件,满足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对车地通信的性能要求。移频光纤直放站的建设能够解决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车地通信弱场覆盖的难题,改善系统车地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