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铁路线路初步设计方案比选系统是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可在计算机上完成平纵断面设计和线路方案比选。文章研究其中的快速三角网数字地面模型、平面交互设计、纵断面设计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龙烟铁路引入烟台地区线路纵断面方案的研究,结合线路平面、控制点,设计最优的线路纵断面,选用不同的桥梁结构方法,计算分析设计线与既有线的净空值,使设计线与既有线净空值均满足运输要求,使新建线路与既有线改建工程最小。  相似文献   

3.
碎小坡段是铁路线路纵断面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实践证明,将纵断面中的碎小坡段与其相邻坡段进行合理调整,可以消除线路纵断面设计中出现的一部分碎小坡段,但需要很多次的试验。为了高效消除纵断面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碎小坡段,本文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建立FORTRAN语言程序,通过不同的算法,合理地计算调整坡度和坡段长度,得出解决碎小坡段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轨道交通曲线段盾构中心线相对线路中心线横向、竖向偏移的几何关系及分析,提出盾构中心线的平面、纵断面线形设计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深圳地铁二期 1号线已经成为深圳市路网规划中近期优先发展线路 ,从线路方案、线路平面位置的选择、线路纵断面设计等方面介绍在本项目线路设计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线路纵断面是高速列车安全平稳通行的必要条件。超大跨度铁路桥梁成桥线形较设计线形易出现较大偏差,由于线路调整能力有限,桥上线路纵断面难以达到设计高程,故需在成桥线形基础上变更线路纵断面设计。在满足道床厚度要求的前提下,变更后的纵断面线形难以满足线路设计规范要求,严重影响了工程验收及列车达速运营。为此,以实测桥梁线形为基准,充分考虑道床厚度及线路衔接,依据傅里叶级数原理建立线路线形频域特征与车体加速度的关联关系,进而构建纵断面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适用于超大跨度铁路桥上线路纵断面的优化方法。以某超大跨度悬索桥为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线路纵断面的最小波长远离车体加速度敏感波长,降低车体振动加速度;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车体加速度响应最大值为0.15 m/s2,优于工程实际中所采用的多坡段纵断面;优化后的线路纵断面具有良好的平顺性及适应性。本方法可直观反映优化后线路纵断面的频域特性,并从波长的角度实现了纵断面优化与高速列车行车性能的关联,可用于指导桥上线路纵断面设计及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武广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设计,介绍了线路纵坡方案选择、通过工程量与工程费用的研究比较,选择了大坡度方案,并在施工中实施顺利,为今后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线路平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迫切需要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无砟轨道线路平纵断面的主要技术参数,以便作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研究提出了无砟轨道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及圆曲线最小长度、最大坡度、最小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技术参数的建议值以及选用原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铁路的多次提速,铁路运输对线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线路大中修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路大中修纵断面设计,最主要的是线路坡段的设计,坡段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列车的安全快速运行.为此有必要对线路纵断面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坡段的连接及竖曲线的设置作一次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新建杭绍台铁路穿越硅藻土地段的工程地质问题,对沿线硅藻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硅藻土分布范围等控制因素对线路平面走向方案和纵断面方案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硅藻土工程性质极差,线路走向应尽可能绕避,无法绕避时应采取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经综合比选分析,线路平面走向推荐取直方案,纵断面推荐工程安全性较高的短隧高桥方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通过遂渝线无砟轨道设计,解决成段铺设无砟轨道的技术难题,供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和施工参考。研究结果:运用先进的理念对板式轨道(包括普通板、框架板、预应力板)和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构造、材料及钢筋混凝土的裂纹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提出了解决当前无砟轨道技术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有时地铁轨道结构高度无法满足正常要求,故需设计超薄型轨道结构。经分析,选择无枕式整体道床方案更佳。结合其他薄型轨道结构设计,并采用了植筋、选用复合纤维混凝土等辅助措施,实现了超薄型轨道结构的可实施性。为了验证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的承载能力,用4 800 mm长的轨道板进行静载强度试验,用3 600 mm长的轨道板进行疲劳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1.5倍列车轴重条件下,轨道板强度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周期短、景观要求高等特点,结合工程设计需求,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有轨电车预制道床板轨道结构系统,此类结构采用高分子材料连接钢轨和道床,替代了传统扣件,突破了传统的有轨电车现浇道床的结构形式。对此新型轨道结构的组成及设计理论进行研究,室内试验及线上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安全可靠,施工进度快,绝缘性好,并具有一定的降噪性能,为后续有轨电车轨道系统设计方案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对郑西客运专线车站平纵断面及横断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探讨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研究结果: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车站路基与排水设计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意见及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现浇道岔道床岔枕离散、组装工序繁琐、工期较长及现有预制道岔道床结构复杂、施工工序多、 通用性较差的弊端,在现有预制道岔板的基础上,提出和研发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道岔道床,从平面廓形、控制性 尺寸、承轨台、限位结构、隔离层或减振垫、转辙机安装预留接口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和研究创新,并在重庆轨 道交通 4 号线二期工程中成功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既有预制道岔道床相比,此新型装配式道岔道床的生产和 施工便利性显著增强,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平板和框架板无砟轨道结构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平板和框架板无砟轨道是板式无砟轨道的2种基本型式,研究它们在荷载作用下力学响应的差异,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有限元理论,建立了平板和框架板无砟轨道的梁-板模型,应用大型有限元工具软件ansys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结果:选用相同的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了平板和框架板无砟轨道结构各部分受力的差别,以及荷载作用位置对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框架板无砟轨道除底座纵向正弯矩较平板无砟轨道较小外,轨道板纵横向弯矩、底座纵向负弯矩、底座横向弯矩、CA砂浆调整层反力均较大。(2)仅从轨道结构受力来看,框架板跟平板差异不显著,但由于框架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改善施工性能等优点,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3)荷载作用位置对无砟轨道结构各部分受力影响很显著,荷载作用于板中和板端为2种最不利作用情况,在无砟轨道结构设计中,应该综合这2种荷载作用方式下的较大值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广珠城际铁路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验证广珠城际铁路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利用车辆动力学软件ADAMS/Rail建立高速列车和轨道模型,针对广珠城际铁路具有代表性平纵断面设计参数的一段线路,计算了CRH2型动车组在16 km长的线路上运行时的动力响应,并与现行车辆动力学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平纵断面设计参数条件下,CRH2型动车组以200 km/h的速度运行时的所有动力学指标均为优良,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有足够保障,设计参数合理,满足设计及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车辆段出入线接轨方案研究是轨道交通前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无锡地铁1号线西漳车辆段出入线的一站接轨方案和两站接轨方案进行比较后,从接轨站车站规模、线路条件、行车干扰程度、折返以及出段作业效率、建设投资等因素出发,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最合理方案。研究结论:(1)出入线应本着方便运营、优化平纵断面条件,减少与正线的行车干扰,提高列车折返、出入段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要素来选择合适的接轨方式。(2)在轨道交通设计中,应结合车辆段的段址,正线线路条件、车站规模,行车,运营,投资等多种因素,选择相对合理的接轨方式。有条件时可结合段型布置,实现列车调头转向功能。(3)在选择车辆段出入线的接轨方式时,应从区域规划,项目建成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最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铁路静态轨检车实测轨道不平顺数据为统计样本,基于样本平稳性检验,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进行样本空间的谱估计,并由MATLAB编程得到轨道不平顺谱密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铁路无缝线路试验段建成1年多并通车近4个月以后,轨道高低、方向和轨距不平顺特征未发生明显改变,轨道状态基本稳定;试验段轨道状态良好,与我国一级干线轨道具有相似的平顺性特征;无缝线路轨道高低和方向2~4 m短波不平顺优于有缝线路轨道。  相似文献   

20.
跨线建筑物下接触网悬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或新建电气化线路的跨线建筑物接触网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本文重点介绍了接触网链形悬挂带电通过不同宽度的跨线建筑物,从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人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接触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