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着重探讨了基于美式信标的列车绝对定位技术在悬挂式单轨交通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车载查询器与车辆、地面信标与轨道梁的接口方案,确定了信标系统的安装位置。针对悬挂式单轨列车在运行时会出现车身摆动的情况,模拟现场搭建测试环境,对基于信标的定位系统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悬挂式单轨列车在最高速度70 km/h条件下,能够可靠读取信标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单轨交通制式里,道岔是整体移动的,由于重庆单轨交通三号线车辆段未采用CBTC信号系统,为确保单轨列车在车辆段道岔区内安全运行,信号系统在车辆段增添了列车闯红灯防护技术,结合现场信号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对三号线车辆段列车闯红灯防护技术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简述自主知识产权跨座式单轨列车牵引电传动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性能要求,阐述了列车牵引电传动系统的牵引/电制动特性、性能计算和线路运行仿真、主电路结构、列车牵引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特点。该列车牵引系统已通过线路型式试验和试运行考核,目前正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上载客运行,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横风风速下,列车在通过曲线道路时空气动力性能并进行仿真分析。根据计算得到的数据,分析了不同横风速度时相应的车体纵、横向气动力变化和列车的倾覆系数。参照有关高速列车曲线通过稳定性评定标准,给出了9级横风风速下单轨列车安全运行的速度限值,为今后单轨列车在横风作用下的运行安全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跨坐式单轨列车牵引计算理论,设计了基于等位移步长法的跨坐式单轨列车仿真算法,开发了跨坐式单轨列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软件.根据输入的线路数据、列车数据、编组数据,根据需要选择节时、节能及混合策略,经运行计算后能显示及输出列车牵引过程的速度-位移曲线、时间-位移曲线、电流-位移曲线及能耗数据.  相似文献   

6.
侧向气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坐式单轨车的运行安全性。基于CFD方法对不同侧偏角影响下的某跨坐式单轨列车侧向气动特性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方案下的侧向气动力计算结果及列车周围流场结构,得出随侧偏角的增加跨坐式单轨列车侧向气动力逐渐增大,头车受到的侧向力和侧倾力矩最大,因而侧风对头车的运行安全性影响最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特点,以正在修建的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较场口至新山村线为背景,研究了列车最小运行间膈时间、线路通过能力、列车编组、列车载客量和运输能力等,并介绍了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列车的牵引计算是轨道交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跨坐式单轨列车结构特殊,其牵引计算模型与普通轨道交通列车差异较大,通过分析跨坐式单轨列车的牵引特性,选择优化控制牵引策略,建立单轨列车启动过程、牵引过程、惰性过程、制动和进站过程计算模型.以运营中的重庆轻轨2号线为试验线路,实现整个列车运行过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影响公轨合建斜拉桥跨坐式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的因素,以某公轨合建同层布置的斜拉桥为背景,根据7自由度单轨列车车辆模型和4种汽车车辆模型以及模拟得到的汽车车流模型建立了列车-汽车-桥梁耦合系统。利用基于模态叠加法原理编写的VBC2.0程序求解耦合振动方程,探讨了列车车速、列车载重、汽车车流、主梁及横梁刚度对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车速增加,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变差,但发生车桥共振时除外;随载重增加,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变好;主梁或横梁刚度越低,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越差;主梁或横梁刚度较低时,汽车密集流和拥挤流会对单轨列车乘坐舒适性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性能测试与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轻轨列车的运行动力学性能,对轻轨列车乘坐舒适性在袁家岗一谢家湾区间上进行了测试,并参照ISO2631、UIC513和GB5595—85评价标准,对列车乘坐舒适性采用舒适度和平稳性两个指标同时进行评定,测试分析表明,运行列车具有良好的乘车舒适性。  相似文献   

11.
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根据跨座式单轨交通的系统特征,重点阐述了重庆轻轨较新线单轨线路的运行条件、土建和设备系统的技术定位,指出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悬挂式单轨采用胶轮走行系统,具有爬坡能力强、振动噪声小、转弯半径小、乘坐舒适、观景效果好、可防冰雪、适合在低温气候条件下使用等特点。悬挂式单轨属中小运量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的补充,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辅助线或旅游观光线采用。详细介绍悬挂式单轨的技术优势,并对中唐试验线的建设概况、轨道梁桥、道岔系统、车辆、电池技术、信号控制系统等进行重点阐述,指出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跨座式轻轨车、轨道梁及刚构桥空间耦合振动时域分析方法。轨道梁及刚构桥采用常规有限单元模拟,跨座式轻轨车采用弹簧阻尼相连的多刚体模拟,可方便考虑走行轮、导向轮、稳定轮下轨道不平顺影响,每一积分步内对桥梁系统动力方程扩展,建立轻轨车-轨道梁-刚构桥时变系统空间振动方程,采用直接积分法同时求解三者空间动力响应,并编制相应计算分析程序。针对目前世界最大跨度轻轨专用刚构桥96m+160m+96m,探讨车速、单线行车、双线对开等不同工况对三者动力响应影响并对轻轨车进行乘坐舒适度评价。结果表明:在设计行车速度下,乘客可安全舒适通过该桥。该方法可运用于跨座式轻轨车与其它轨道梁或桥梁空间振动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制式比选是项目建设初期的重点。文章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审批政策风险、技术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建设及运营成本、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等角度,对中小型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进行比选研究。从运量、自然条件角度考虑,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跨座式单轨3种制式均可供选择,但受审批政策的影响,现阶段有轨电车仍是确保建设顺利推进的唯一选择。随着审批政策的进一步明确,小型化的跨座式单轨及悬挂式单轨将充分发挥其在适应特殊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为中小型山地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提供全新的制式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某厂跨座式单轨关节型五开道岔梁系统进行静载试验,测试道岔梁在弯曲与扭转工况下的应力与挠度大小,结合理论计算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关数学公式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单轨车辆运行时道岔梁的应力及变形。静载试验与理论计算表明,道岔梁系统强度、刚度和工作性能符合设计、使用要求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跨坐式单轨是一种中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分析了跨坐式单轨的独特特点。提出从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和运营维护的角度看,基于真正的移动闭塞的无后备模式的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设计简单且可靠性高,轨旁设备少,更能适应跨坐式单轨的需求。介绍了富欣智控跨坐式单轨信号系统的架构、系统的功能和配置、自动化车辆段和典型故障场景,对设计人员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在建设城市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中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对跨座式轨道交通车辆整车集成关键技术以及装备系统集成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包括车辆系统技术、车辆关键部件开发与产业化技术、检测维修设备关键技术、单轨可挠性道岔、车辆移动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和高架区间安全救援技术,并制定了国家标准及专利。介绍单轨项目创新点以及重庆的单轨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单轨产业链,有力地推动重庆市乃至中国单轨交通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跨座式单轨线路给中小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通过调研跨座式单轨线路的应用概况,得出跨座式单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规模性应用.根据线路的功能定位和运行地理环境特征,将目前运营的跨座式单轨分为观光旅游类、衔接类、加密类、骨干类4种;从投资效率、运营模式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功能定位的跨座式单轨建设运营特征,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有 30 余座城市将跨座式单轨作为城市交通干线进行线网的规划研究工作,但均未对跨座式单轨交 通的智慧化建设有过深层次的研究,仍缺少针对跨座式单轨交通智慧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为了填补这一 空白,基于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技术特点与应用特点,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为指导,系统性 地研究智慧跨座式单轨的建设方案,包括智慧城轨通用技术在跨座式单轨领域的适应性,跨座式单轨在运行管控、 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等方面特有的智能化关键技术和集约轻量化关键技术,以及跨座式单轨的节能环保低碳技术。 提出独具特色的智慧跨座式单轨架构体系,初步规划了智慧跨座式单轨的标准体系和建设路线。  相似文献   

20.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起源于一个多世纪前的德国伍珀塔尔,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其技术不断更新并在最初浪琴型的基础上衍生出更为先进的SAFEGE型悬挂式单轨系统,可应用于学校、机场、中小型城市等多种环境。悬挂式单轨在我国被划为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一种,目前国内尚无已运营线路,对其关键技术和适应性的认识仍较为欠缺。通过对德国、日本主要运营线路的特征和技术参数进行介绍对比,总结出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在走行方式、车辆、轨道、信号、车站、救援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继而通过对其优缺点的分析得出其适用范围,最后指出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