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接触网-受电弓系统的有关研究,对其进行多因素、多参数的分析。分析接触网-受电弓的系统特性,高速接触网悬挂型式及参数的配置,以及受电弓的有关性能参数。讨论如何有效地提高接触网-受电弓系统的受流性能,为保障电力机车高速、安全、可靠地运行,提高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高速接触网—受电弓系统受流质量技术评价的静态、动态标准,论述了接触网设计参数对受流质量的影响,为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参数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速列车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弓网动态受流问题。当动车双弓运行时,弓网动态受流性能限制了高速列车运行速度。本文采用无限长弦模型,将受电弓看作集中质量模型,对弓网系统动态受流性能进行分析,推导并计算其解析解,对接触网-受电弓的动态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通过计算运行速度为200 km/h的俄罗斯高速接触网的弓网参数来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对我国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动态受流性能进行分析,得到接触线的弛度、悬挂刚度和波动分量以及机车车辆振动对受电弓滑板及接触线垂向位移的影响情况;对动车双弓运行工况下双弓的最佳距离进行分析,并研究受电弓归算质量对弓网受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受电弓参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速接触网的受流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借用马休方程原理,对高速运时弓网关系及其稳定受流性能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接触网电弓在不同速度段,其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及相互适应的关系。从而对高速情况下弓网的稳定接触及受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高速受电弓设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受电弓-接触网系统进行建模并作了初步探讨,分析中高速下系统中影响受电的因素,提出高速受电弓设计时应的要点,同时对主动控制式受电弓进行了建帮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速受流是电气化铁道向高速发展必然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良好的集电性能取决于受电弓和接触网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接触网是一个沿线质量分配、刚度等不同时弹性系统,在受到受电弓动力作用时,其接触面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变形和振动。受电弓本身固定在一个垂直、横向加速不断变化着的运动物体(电力机车或动车)上。由于受电弓框架等各部件的重量影响,对于机车运动和接触导线的高度都不可能瞬时作出反映。因此在改善高速受流性能方面必须同时改进受电弓与接触网。  相似文献   

7.
高速接触网受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涤 《铁道学报》1998,20(5):58-64
研究了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悬挂型式及其相关参数,对影响接触网-受电弓动态受流的特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及分析,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对于论证、设计、选择高速接触网悬挂类型及技术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弓网系统动力学性能决定受流的质量。针对CED160D型受电弓和简单链型接触网,利用ADAMS软件,建立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列车运行状态作为激励加载到模型中,计算弓网接触力、接触导线抬升量、受电弓振幅和离线率等关键受流性能参数,为研究接触网和受电弓的相互作用,评估受流质量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高速铁路受电弓与接触网可靠接触是保证高速受流的重要条件。在受流过程中,接触网和受电弓在机械和电气上密切接触,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破坏正常的受流特性。两者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带来严重后果,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此,高速电气化铁路必须解决好接触网与受电弓高速受流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速运动时的机车与接触网间的动态参数配合是保证机车高速受流质量的关键技术。文章基于MSC.Marc软件建立起受电弓与接触网间动态受流仿真模型并在受电弓的归算质量、接触网跨间距、接触线张驰力和接触网的承力索的斜坡度等不同因素下进行了仿真。从仿真的结果可以看出:弓网之间的瞬态接触张压力及其变化实质,是受流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通过仿真提出接触网高精度施工,接触线的低斜坡率,减少受电弓的归算质量都是受流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的提出对高速铁路电气化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弓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样机技术的核心是参数化、可视化设计和综合性能分析。本文结合我国250km/h高速受电弓设计,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对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进行受电弓可视化三维实体设计的基础上,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和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进行了受电弓的几何分析及受电弓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了接触网振动模态和自振频率;运用结构子结构方法,建立了受电弓-接触网耦合系统模型,计算了不同模拟运行速度下的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响应,以及机车运行振动对受流的影响;最后为了考核接触网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在运行条件下的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相似文献   

12.
接触线弛度及表面不平顺对接触受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建立受电弓/接触网系统仿真计算模型,进行受电弓在接触网下运行动态仿真计算的基础上,探讨接触网弛度对多接触受流的影响,研究鸽是弛度的设计。本文提出接触线表面不平顺的新概念,研究因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对接触压力的影响,并就如何通过改变受电弓的参数来减小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对受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刚性接触网的不平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刚性接触网的不平顺会激发受电弓和刚性接触网之间的有害振动,破坏受流,影响行车安全。在我国对刚性接触悬挂不平顺的研究刚刚起步,所以对刚性接触网不平顺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方法:对刚性悬挂不平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及推导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推导出了刚性接触悬挂的受流性能由2个方面决定,一是受电弓的受流特性,二是刚性接触悬挂的接触面的不平顺值。研究结论:刚性接触悬挂的不平顺是研究受电弓与刚性接触网系统振动的基础,减少刚性接触悬挂的不平顺,受流质量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提供技术论证,优化地铁刚性接触网设计,研究了刚性悬挂接触网结构参数对地铁弓网系统受流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接触网有限元等效梁结构模型及简化为弹簧阻尼机构的受电弓归算模型。通过受电弓和接触网动态运行的仿真计算,分析研究了刚性接触网跨距参数、悬挂机构刚度参数及锚段关节处的结构参数对弓网系统受流的影响。仿真研究表明:当列车运行速度小于80 km/h时,建议采用的接触网跨距为10 m;当列车运行速度为120~160 km/h时,建议采用的接触网跨距为8 m;接触网悬挂刚度过小会恶化弓网之间的受流质量;通过减小锚段关节处相邻跨距之间的挠度差,可以有效提高弓网系统在锚段关节处的受流质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MSC-Marc软件建立弓网系统模型,对受电弓-接触网动态振动性能进行仿真研究.建立接触网、受电弓两个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模型之间通过接触实现耦合,使弓网作为耦合系统进行低速条件下的动态仿真.将结果与国外仿真、实测及运行结果相比较,验证软件分析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京津城际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参数,对高速下的弓网系统动态振动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影响弓网受流的主要参数,得到高速下接触网动态抬升量、弓网接触压力及离线现象,并通过参数的调整保证弓网可靠作用达到良好受流性能.对高速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相互作用进行大量的仿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高速下不同受电弓与接触网参数的配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速弓网振动系统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简单链表悬挂接触网-受电弓系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建立以连续质点表示的接触悬挂系统的物理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该模型不同接触网参数及受电弓振动位移、接触压力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求出评价受流质量的几种参数,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详细讨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模式.通过接触网-受电弓相应的评定标准(离线率、接触压力、硬点等),探讨接触网-受电弓的系统特性以及受电弓受流质量的有关性能参数,并指出了提高接触网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吊弦是链型悬挂接触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置对受电弓接触网系统受流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接触网故障中的吊弦失效,基于ANSYS软件平台建立了含吊弦失效的接触网有限元模型;受电弓采用归算质量模型;通过直接积分法对弓网系统相互作用进行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吊弦失效对弓网受流性能的影响,得出吊线失效影响力与运行速度有关,且只在局部范围内有影响。同时对比单双弓计算结果得出吊线失效对单双弓影响规律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接触网-受电弓系统受流性能测试中关于接触网性能的地面测试的项目,各测量系统的原理、功能、数据采集软件以及结果输出等方面的特点,为研究高速接触网提供了先进的测量装置。  相似文献   

20.
在全路第六次大提速的试运行中,我局动车组受电弓安装了一套接触网高速受流测量系统,本文对其中的激光测量接触网导线高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