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列车在车站的折返能力,是决定系统能否实现最大通过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北京地铁6号线远期最大通过能力为30对/h,列车采用B型车8辆编组,列车长度160 m。起点五路居站受车站站位工程条件的限制,在站前设交叉渡线,列车通过站前交叉渡线折返。为了保证五路居站的折返能力,对站前交叉渡线采用12号道岔和常规9号道岔两种方案,从折返能力、工程规模、检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分析各自的优缺点,给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于采用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轨道交通线路而言,制约线路运行能力的瓶颈点通常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道岔限速对站后折返站型折返能力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分析道岔限速和站后折返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道岔侧向限速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折返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种常用折返站型的折返能力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返能力通常是轨道交通线路运行能力的主要瓶颈之一.就目前常用的一种折返站形式展开研究,对前后列车的折返限制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新的站台接车进路办理方案:以道岔反位构成进路的安全防护距离,从而有效地提升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两端多为曲线,受曲线控制,折返线距离站台较远导致折返能力较低,不能满足行车组织要求。为解决站前直线段长度不足以设置折返渡线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站前区间线间距设置单渡线或交叉渡线进行折返的方案。通过对不同线路偏角、不同道岔型号、不同车辆编组的站前单渡线计算,结合单股道技术作业流程,站前单渡线折返能力可达13~20对/h;通过对不同道岔型号、不同车辆编组、不同车站区段线间距的站前交叉渡线线路计算,结合双股道技术作业流程,站前交叉渡线折返能力可以达到19~25对/h;对于直线电机地铁及其他采用短编组的中低运量系统,折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些轨道交通折返站轨道布局特殊以及列车折返时间较长等问题,以上海轨道交通某折返站为例分析列车折返时间的优化方法。在对该站道岔位置、道岔解锁条件及侧防条件进行安全分析的基础上,修改了该站的联锁条件,从而提高了该站的折返效率,优化了该站作为临时折返站时交路的运营间隔。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中折返站的折返能力与信号系统运行设计能力紧密相关,折返线安全保护距离又直接影响着折返能力。针对贯通式和尽端式两种站后折返站型,通过仿真分析计算,得出了高架(或地面)站与地下站折返线保护安全防护距离。这在合理控制工程土建投资的前提条件下,保障了列车运行的折返效率,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制约单条线路运能提升的主要瓶颈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以实现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远期100万人次运能为目标,分析列车折返能力.基于图解法对折返站的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后单渡线折返、站前站后交替折返和站后双渡线交替折返这4种折返方式的折返时间、折返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根据不同的折返能力对线路运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典型地铁折返车站的运营方式、折返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结合北京地铁9号线先期开通运营的特点,对终点折返站郭公庄站和站北京西站的临时折返方案布置图以及作业流程、折返进路、时间参数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折返能力,为北京地铁9号线先期开通区段的正常运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的匹配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返站折返能力通常无法满足高峰时段的正线运行能力,已成为制约线路运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立足网络化运营需求,从工程设计角度,按照折返方式分类和列车折返运行过程的作业分类,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的某线折返站的站后折返方式为例,根据既有列车的动力性能参数,对不同信号系统制式下的折返站接车干扰点、冲突点间膈条件进行详细说明,并对折返能力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结果的研究分析,对限制折返站折返能力较大的信号、线路和限界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多专业匹配设计和仿真验证需求。该设计需求的提出有助于加深对信号系统的全面了解,加强折返站折返能力设计验证水平,提高折返站折返能力设计质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中间折返站折返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间折返站进行折返作业的列车,与长交路列车会产生进路干扰,通过研究采用嵌套交路和衔接交路对折返模式的影响,分析各种折返模式的折返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在嵌套交路情况下,站前折返(包括站前渡线折返和站前横列式折返线折返)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概率都比站后折返线折返要小;站前单渡线和交叉渡线折返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站前横列式折返(包括三线双岛式和一岛一侧式站台站型),其折返线当列车出现故障时兼作临时停车线,具有各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组织特点,结合珠海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工程上冲站(起点站)的设计实例,对车站折返能力的计算要点进行了分析。从车站的折返配线型式入手,在分析影响有轨电车车站折返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有轨电车折返作业过程及详细的折返作业时间计算要点,并将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列举了折返站典型的配线和信号平面布置型式。通过总结各信号系统供货商的折返能力仿真计算数据,从折返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选择折返站的型式,并提出了进一步通过折返能力的信号平面布置方案,供工程设计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主要以地面敷设为主,与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应按照施工现场的地形情况,综合考虑远期线网发展、运营灵活性、经济技术、客运业务、折返能力、施工难度等因素,合理设计折返线方案。根据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分析了有轨电车起终点站折返线的型式,探讨了有轨电车折返线的设置原则,提出了折返线长度和安全距离计算方法,并以某工程中的参数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折返站是限制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能力的关键点,因此折返站的设置在地铁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鉴于目前建设过程中车站尾部常常受到建设规模的制约,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就站前折返安全距离长度对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根据IEEE制定的CBTC系统安全制动模型,推导安全距离计算模型,根据计算模型得出安全距离缩短后对信号系统ATO控制列车运行的影响。其次,通过仿真模拟列车站前折返全过程,绘制折返时间图解,研究站前折返能力的受制因素,分析列车安全距离缩短后对折返时间间隔的影响。最后,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在安全距离受限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折返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瓶颈,其原因是在车站设计时,对折返站在运营过程的运输调整的灵活性和远期能力的适应性考虑不足。以柏林、巴黎、伦敦、莫斯科和上海等5个城市、共62条线路、100多个终端折返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终端折返站的常见折返站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不同城市折返站的选型规律和特点;然后从建设成本、能力适应性、运营灵活性和发展适应性方面对不同折返模式的站线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两个在能力适应性和发展适应性上具有参考意义的混合折返站型;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型选择和配线设计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终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制约线路运能的瓶颈。结合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既有线进行的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改造,对莘庄站的站后折返线改造方案进行折返能力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实际改造过程中基于CBTC和终端站土建条件提高终端站折返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并给出了莘庄站站后折返线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时机。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能力分析及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轨道交通线路实际运输能力的各种因素,找出制约线路运能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折返车站在不同折返模式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折返站的实例,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既有站线条件提高其折返能力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