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于机械零件的各种表面处理是改变材料表面特性或赋予表面新功能、提高零件综合机械性能如降低摩擦、磨损以及改善疲劳强度的方法。而高频感应加热淬火是对工件一定深度的表面进行强化,可使其获得高强度、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综合性能。如工件表层上可形成马氏体致密金属组织,产生压缩残余应力而获得表面强化。若单独使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处理,则在功能的提高上有一定局限。为进一步提高功能、赋予材料高附加价值,组合表面处理与高频淬火等的复合处理是一种可期待的热处理新技术。文章例举了几种表面处理或表面改性与高频淬火的复合处理的原理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简述表面处理技术的概念和在铁道车辆制动系统产品中的重要性,介绍我国HX型大功率机车、CRH型动车组制动系统产品表面处理技术应用状况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动系统产品国产化过程中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设计,以及论述表面处理技术应用设计的标准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ZG0Cr18Ni9Ti不锈钢悬挂座铸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锈蚀现象,利用极化曲线方法分别对表面处理状态不同的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达克罗表面处理的试样耐蚀性高于经酸洗钝化表面处理的试样。  相似文献   

4.
提高铁路车轴疲劳性能的表面强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曰前国内外多种提高铁路车轴疲劳性能表面强化处理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并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并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超声冲击强化处理方法应用到铁路车轴的表面强化处理上,以期提高车轴使用寿命。通过对LZ50车轴钢进行超声冲击强化处理,在LZ50车轴钢表面上获得一层塑形变形层,在表面硬度提高的同时,表面粗糙度值降低,且存在有较高的残余压应力。而这些特性均将有利于提高车轴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表面形貌分析以及硬度测试和阳极极化曲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4Cr14Ni14W2Mo奥氏体气阀钢经不同温度高温氧化处理后表面形貌及硬度和耐蚀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Cr14Ni14W2Mo钢经高温氧化处理后试样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颗粒大小相当的氧化膜。与原始试样相比,经350℃和450℃氧化处理后试样表面的硬度将有所增加,并且随着氧化温度的继续增加,试样表面的硬度将下降;而经过高温氧化处理后耐蚀性能将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渗碳、多元共渗、多元共渗+表面淬火等技术对20CrMnTi材料进行了表面强化处理,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后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硬度、耐磨性及抗蚀性,结果表明:经过多元共渗+表面淬火复合处理的样品表面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及抗蚀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广泛应用于机械零部件的表面改性技术,能够强化金属材料制工件的表面性能,改善材料特性,或者赋予表面以新的功能,成为高速发展的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材料技术。本文按照表面改性技术划分的3大类型:热处理、涂覆及表面WPC处理,阐述表面处理的应用、最新技术动向及新的研发成果。  相似文献   

8.
WPC处理是喷丸强化处理的一种表面改性方法,可称其为微粒子轰击法。它是用高速微粒子撞击工件表面,使其产生残余应力,从而提高表面硬度,并由此改善工件疲劳强度。本文介绍了WPC处理的工作原理、具体工艺以及提高构件性能的应用实例,同时也着重说明了WPC处理与各种硬质保护膜形成的复合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车辆轮对压装前为避免出现压装大吨、跳吨等造成车轴损伤故障,需对车轴表面进行测量、分析以及处理,根据车组表面参数、实际运用寿命、压装故障特点、表面可修复余量等因素有效采用车削加工、磨削、滚压、砂纸打磨等措施对表面进行处理,提高车轴表面稳定性,保证压装合格率和车轴可重复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机械零部件的表面处理工艺是一种改变材料表面特性或赋予表面新功能,使之成为功能性材料的方法。例如工件的表面淬火、扩散其他元素、表面涂覆等工艺,能够提高零件综合机械性能,如降低摩擦、磨损,改善疲劳强度等。本文介绍了基于表面处理以降低摩擦磨损的机理,论述了实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及其具体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低噪声车轮阻尼控制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采用表面阻尼处理技术制成的低噪声车轮进行阻尼控制分析,给出了结构损耗因子的计算公式。以国内标准车轮为对象,采用铝质约束层,提出在车轮的双面敷设约束型阻尼层、在车轮的单面完全敷设约束型阻尼层、在轮幅板两侧敷设约束型阻尼层和在轮辋下部两侧敷设约束型阻尼层等4种约束型阻尼设计方案,并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各方案进行模态及谐响应分析和对比,确定最佳阻尼设计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表面阻尼处理技术制成的低噪声车轮有着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为在较宽的频率范围(100~5 000 Hz)内获得较好的减振降噪效果,综合经济、加工难易等因素,在车轮的单面完全敷设约束型阻尼层是较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以黔张常铁路长湾澧水大桥2号墩大型基础深切灰岩顺层山坡的加固为依托,通过分析灰岩中软弱夹层的形成、层位及边坡稳定性,确定边坡的治理措施。对灰岩节理发育情况和滑面进行地质调查,结合钻孔判定软弱夹层的层位;再结合边坡稳定性检算,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层面充填泥土的浅层灰岩处于临界状态,遇扰动可能滑动;基坑开挖后,按深层层面抗剪强度检算的边坡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要求。优化设计与施工组织,采取降低临空面高度、减少施工因素影响、加固边坡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穿越新疆九大风区中风力最强的五大风区.针对风蚀对铁路混凝土结构物的磨蚀问题,选用4种表面强化材料,通过混凝土耐磨蚀和疏水性试验,进行提高混凝土表面耐风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4种表面强化材料均可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风蚀磨损能力;其中渗透性复合乳液型混凝土表面抗风蚀处理材料在提高混凝土的耐磨蚀性和疏水性以及价格方面具有综合优势,它通过表面渗透方式渗入混凝土中并和混凝土发生反应,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致密疏水的网状结构,达到防护和抗风蚀的效果,可提高混凝土表面耐磨度一倍多,表干时间缩短99.35%,且在抗紫外线、抗开裂、抗冻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盾构隧道穿越湘江溶洞区工程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结合长沙地铁3号线阜埠河路站—书院路站区间工程,为确保盾构隧道安全穿越湘江溶洞区,通过优化具体设计方案,分别从线路平面设置,盾构机选型及设计,溶洞江面处理方案及施工工期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线路平面设计和溶洞江面处理方案,为后续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硅藻精办法土作为一种新型改性沥青路面的改性材料,运用于改善沥青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能,在我国尚属试验研究阶段。本文通过对室内试验及试验路的前期观测和现场施工工艺总结,介绍了硅藻土改性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施工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氮化、软氮化、渗碳、碳氮共渗、高频淬火、扩散渗镀、PVD、CVD处理等方面,介绍了当今在这类表面热处理方面的研究动向及取得的新成果,较为详细地评价了上述热处理技术研究中采用的最新试验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效果,也展现了表面热处理研究的生机活力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李晓霞 《铁道机车车辆》2011,31(Z1):362-364
研究了50CrMo4材质的特性,对50CrMo4曲轴进行了热处理工艺研究与试验,检测其硬度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50CrMo4曲轴经此工艺热处理,在增加曲轴表面硬度的同时,提高了综合力学性能.通过工艺研究和试验,50CrMo4曲轴试制成功,并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  相似文献   

18.
含顺倾结构面的红层岩质边坡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边坡失稳问题。本文以东南地区一公路红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边坡的致灾因子,并针对该边坡沿顺倾结构面的滑动破坏模式,提出坡脚堆载反压、刷方减载、夯填裂缝、设置排水工程和锚固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建立滑坡模型,采用室内试验法、反算法和极限平衡法确定滑面计算参数和滑坡推力,并对治理措施实施过程中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验算,论证治理措施的可行性。监测数据表明,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黄土地层地铁盾构施工地表变形规律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西安地铁是我国首次在黄土地层修建地铁,黄土地层具有湿陷性等特殊的物理力学特性,盾构是西安地铁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之一,但有关西安地铁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降特性预测的研究成果目前还很少,急需开展黄土地层地铁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变形规律预测方法研究,目的是为盾构施工地表沉陷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盾构施工参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以保证隧道盾构安全施工。研究结论:通过理论预测计算得到的沉降值与西安地铁某区间隧道的地表沉降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给出的地表沉降预测公式预计的地表沉降趋势和数据与实测值基本一致;(2)盾构施工时,正面附加推力可以维持开挖面前方土体的稳定,但正面附加推力的大小对地表竖向位移量的大小会产生影响;(3)盾构施工时,影响地表竖向位移因素很多,而盾尾间隙的大小对地表竖向位移影响最大;(4)盾构施工时,地表沉降量随着距隧道轴线距离的增加变形量逐渐减小,在隧道轴线上方变形最大。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地铁7号线红岭北站—笋岗站区间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并结合经验计算公式,研究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后期施工隧道对先期施工隧道的影响。基于实际工程中存在的5种工况,对比分析隧道在不同空间角度和净距下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以及后期施工隧道对先期施工隧道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