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我国一直将交通运输价格作为政府监管的重点,并  相似文献   

2.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客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客运量增长迅猛;尤其是80年代,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全面增长;旅客运输全面紧张的状况,“买票难”一时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客流的成倍增长,加剧了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引起了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交通建设速度加快,投资力度有所增强,尤其是“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把交通运输作为重点加快建设;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段时期成为交通发展最快、成绩最大的历史时期。时入90年代之后,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社会需求的趋缓,致使全面紧张的交通运输逐步得到了一定缓解。对于旅客运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民经济仍以较高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很不适应的交通运输更加紧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瓶颈”。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商品流通的渠道,对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强劲的运输市场需求,要求中国交通运输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为此,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予以扶持,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同时还将大量引进外资和新技术、新装  相似文献   

4.
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到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30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和大框架下,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不断转变,市场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加强。实践证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交通运输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交通运输业与农业均属基础产业,均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的非农业经济两部分。随着1979年以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农村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又将使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因此,研究我国交通运输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内容大致包括: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二、交通运输业对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三、我国农村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 现距本世纪末还有五年,这五年将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展望未来,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预计“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在结构上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整个国民经济将实现从注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梳理、思考交通运输发展若干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对做好当前交通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以及科学合理制定  相似文献   

8.
<正> 一、我国交通运输市场供求 关系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运输结构正朝着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调整。 (一)市场供求变化 1.总供求分析 在1993年前后,交通运输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从1995年开始,运输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输》2012,(7):4-17
<正>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八五”成就与问题 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八五”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经验最多的时期。经过“八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八五”期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5万公里增加到6万公里,新建和改建公路9.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相似文献   

11.
<正>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的,而交通运输能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该国运输政策的得利与否有很大关系。加拿大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一,其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都很先进,这一切都与其运输政策是分不开的。下面将着重对加拿大的运输政策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一、加拿大运输政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及城市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综合交通的基本网络和综合交通体系。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体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交通需求总量将长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对安全、便捷等交通运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将是我国交通领域今后面临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输》2007,(12):13-26
<正>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  相似文献   

14.
2050年的世界,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未来将由我们创造。面向未来,交通运输仍将支撑引领国民经济发展,我国应以全球视野、大国胸怀、领先思维,展望2050年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愿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改进既有交通系统、迎接明日挑战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一、2008年交通运输形势简析总体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今年的两次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了临时性或地区性运输困难,但很快通过临时运输调度措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现场热再生技术在国际上已是一项成熟的先进技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负荷的增加、原材料资源的日益紧张、环保意识的增强及降低工程造价要求的提高,在我国采用现场热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结合目前沥青路面大中修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传统方式对比,全面地介绍了目前先进的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与施工.  相似文献   

17.
<正> 运价是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实行的低运价政策,不仅极大地削弱了交通运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向交通运输基础产业的投入。据粗略估计,要真正缓解我国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突破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2000年前至少需要6000亿元以上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东西向、南北向大通道”,为跨世纪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表明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已经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并成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方针。面向21世纪,交通运输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按照我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各种运输方式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现代化水平,这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加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交通运输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发展一直牵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的增长同运输的改善直接相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交通运输的短缺,许多工矿企业“以运定产”,煤炭运不出,产品运不进,铁路四处救急,港口压船压货,交通运输这一“瓶颈”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  相似文献   

20.
<正>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不仅是连接经济运行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动脉与纽带,而且是巩固国防的重要保证。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