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对深圳市原特区内外城中村片区进行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城中村居民的出行强度、出行目的、出行结构三个方面的日常出行基本特征;并以深圳典型的城中村上下沙为例,分析了城中村居民通勤范围、通勤距离、通勤方式三个方面的通勤出行特征。最后得出城中村居民有着较高的出行需求,公共交通是主要出行方式,城中村承接了大量就业疏散人口等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中心城区的居住条件、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引导部分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到中心城区外,形成了多个外围大型居住社区,针对这些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的配置和完善需要兼顾居住区里不同类型的居民的出行特征和需求。为了解其中农村动迁居民的出行特征和需求,以《郊区保障基地大型居住社区出行特征及意愿调查》中所得数据作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农村动迁居民的出行特征,并探讨了农村动迁居民对现有公共交通配置的评价,最后为公共交通的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该研究对于我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2017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等指标,分析寒地城市居民出行特征。通过总结归纳绥化市城市居民出行的特征及其原因,对绥化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优化道路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停车设施等对策,为寒地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改善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以公共交通为纽带的城市格局,强化了人们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的取向,而这种取向又使人们将公共交通站点,特别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作为自己居住、工作和购物的首选地点,因而进一步带动了站点周围住宅及商业配套设施的开发,推动土地增值,整个城市也逐渐形成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熊宇茜  叶昕  王可 《综合运输》2022,(1):3-8+69
随着城市尺度不断扩张,由职住分离带来的长距离、长时间通勤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为研究多模式交通环境上海居民职住位置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网络问卷调查数据、上海市路网数据及房价数据,构建方式选择与目的地选择联合模型,按照选择次序,分析各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和房价等变量对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倾向于选择通勤距离近、交通可达性良好、房价低和人文生活环境较好的小区工作生活,同时年长者和低收入群体对通勤距离和房价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潍坊市城市布局及公共交通发展特点,通过对潍坊市金马街沿线居民进行公交出行意愿调查,建立居民大站快车与常规公交出行选择意愿的BL模型。对模型进行标定,分析影响居民公交出行行为的显著性因素,并对大站快车与常规公交出行分担率进行预测,对接驳距离进行弹性分析,结果表明接驳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对大站快车出行分担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交通衔接系统和道路运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一样,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基础性设施,是城市内部各交通方式问及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联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交通衔接系统,有利于提高城市客货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更好地为乘客出行提供便捷、快速和安全的运输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勤铁路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中心城市与郊区新城较为理想的交通方式,能够有效疏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和缓解交通拥堵。通勤铁路缩短了中心城市与郊区新城之间的空间距离,扩大了多中心大都市区就业市场的空间范围,同时,通勤铁路能够提高郊区新城的吸引力和可达性,从而有利于郊区新城承接中心城区分散的人口和城市功能,有利于在大都市区内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大都市空间组织效率的提高。我国要重视通勤铁路建设,提高多种交通方式之间一体化换乘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提高大都市区的竞争力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触发城市成长的诱导工具,私家车增长改变了交通结构,增强了空间可达性,从而拓展了城市居住范围。在居住区位的选择问题上,时空替代效应为居住选址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从居住——就业的通勤角度,利用时空效应分析,私家车节省了通勤时间,使家庭效用增长,扩大了居民选址范围,促使居住区向更远空间扩散。同时,以GIS技术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私家车与居住空间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较大的相关性,私家车数量随居住空间扩展而增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与交通规划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支线区域和居民社区难以被公共交通有效覆盖,居民居住点或活动区域远离公交、地铁、轻轨。微循环公交,作为乘客“最后一公里”的一种公交增效方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数字     
《综合运输》2009,(10):90-91
<正>6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表示,据统计,目前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是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一般占全方式出行的60%。但是,目前自行车出行比例正以年  相似文献   

12.
以荷兰奈梅亨市居民市际交通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居民出行特征,建立binary logi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借助BIOGEME、SPSS软件对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分析结果表明:车外时间、车内时间、出行目的是影响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城市交通规划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创建绿色的城市交通发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交通问题严重,行车难、停车难,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大气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以北京为例,交通需求总量的大幅增长已经远远超出了交通供给的增长,市区道路网及城市运输服务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已经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整体调节能力。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力度进行道路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飞速增涨,道路交通的拥挤程度逐年恶化。由于这一情况,政府大力提倡居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北京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率尚不足30%。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另一方面是道路对城市空间的吞食,对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民众对人本理念的日益重视,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出行困难人群的交通行为需求,各类公共交通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将不断强化。铁路客运站是我国公共交通建筑的重要组成,其无障碍设计的水平是检验我国公共交通建筑人性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对出行困难人群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出行困难人群的交通行为需求,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出行困难人群交通行为需求的铁路客运站无障碍设计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分析了浦东国际机场旅客特征和陆侧交通出行特征,并重点阐述了旅客陆侧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机场旅客出行意愿调查分析,为浦东国际机场陆侧交通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输》2012,(6):91-92
柏林年轻人出行,更倾向于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出行,且德国年轻人的小汽车保有率正在下降。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们意识到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能够改善环境;二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三是小汽车在德国已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柏林的自行车出行是其成功的案例,柏林正通过自行车网络大规模扩展、公共私人空间自行车停车设施建设及加强沟通交流等措施成为自行车城市。同时配合中心区小汽车交通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停车管理,新的发动机技术和车辆概念(电动汽车)及小汽车租赁,以达到未来城市中小汽车的使用更少、更多样化及更理性。在道路空间再分配上倾向干非私人机动车交通。  相似文献   

17.
重新思索:城市交通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彪 《综合运输》2000,(3):25-29
<正> 城市的交通能力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对外交通能力,泛指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内将城内的居民、商人、游客、劳工从城市内疏散出去的能力,或者与其他城市进行交通联系的能力。另一类是城市内部的交通能力,即从城市向居民提供的多种福利和机会(就业、购物、娱乐、交往)中获得利益的交通能力。本文主要就后者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彬 《综合运输》2014,(3):95-95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工作会上获悉,年内《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14-2030年)》将出台,提升综合交通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2014年,北京市交通行业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力争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8%。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攀升,所带来的城市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发展低碳交通成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本文基于我国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城市交通低碳化的发展经验,分析了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我国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大力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建立以大运量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将是实现城市交通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交通能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引导公众理性选择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机动化趋势下的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城市交通机动化趋势,指出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扩张是引起这一趋势的深层次原因,小汽车交通是现阶段推动大城市机动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适宜出行距离,对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要解决大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需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公交优先政策,达到公交领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