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谯生有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272-275
通过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特点以及传统量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应用全站仪进行隧道支护变形量测的新方法,并进行了精度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在某隧道变形量测中的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全站仪进行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量测可以克服施工干扰,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2.
乌鞘岭特长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特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0m,是我国目前正在修建的国内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隧道施工中发生了严重的围岩大变形,主要表现为隧道中部岭脊地段F4~F7断层构成的"挤压构造带"在深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拱顶最大下沉及侧壁最大水平收敛变形量均达1000mm以上,导致初期支护开裂破坏并严重侵入衬砌净空等,不得不将初期支护全部或部分拆除重做,再施作二次衬砌.文章对隧道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软弱围岩变形力学特性及初期支护破坏规律、围岩变形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讨论了隧道围岩加固、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与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会出现浅埋段地表开裂、塌陷及洞内大变形等。由于高原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施工风险高,遇到软弱富水、浅埋偏压、反复冻融等围岩时容易造成初期支护拱架下沉或变形,当下沉量或变形量超过预留量侵入二衬净空时,须对侵限拱架进行置换处理。为了使得高原隧道施工的安全质量和施工进度得到保障,本文以花久公路扎果隧道洞口浅埋段为例,对隧道浅埋段大变形处理进行施工技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洞口段大变形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川主寺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现场调研分析了隧道围岩变形破坏形式主要为坍塌、掉块以及剥落.围岩稳定性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碎裂围岩自稳能力差,围岩变形以弹塑性变形、松弛变形为主;H型钢拱架支护结构对碎裂围岩稳定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通过典型洞段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经验,阐述了挤压性围岩隧道的高地应力条件及挤压性围岩地质特征,提出了挤压性地层围岩级别分类的建议,并针对影响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围岩完整程度、层厚、地质构造及地应力等地质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挤压性围岩隧道按相对变形、初期支护的裂损程度、软硬质岩、偏压、断面大小等因素进行分类的方法,并提出了挤压性围岩隧道的设计及大变形的系统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双连拱隧道因地质条件差、浅埋、高跨比小等特点.在开挖过程中存在洞室围岩失稳变形破坏的隐患.因此,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的监控最测尤为重要.长春一延吉高速公路于木匠沟双连拱隧道采用侧壁导洞先贯通的施工方法.先贯通的侧壁导洞既可以作为运输通道又可以对围岩进行超前探测.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围岩收敛、围岩内位移、地表下沉等监控量测.及时指导设计变更和支护,确保了隧道的安全、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崇水高速陇禁隧道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节理、岩溶等不良地质因素,采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隧道进洞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受力特性及变形情况。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建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隧道穿越节理、岩溶地段,隧道拱顶围岩沉降变形达8.8mm,拱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且整个开挖面塑性区面积较大;喷锚初期支护可有效抑制隧道围岩竖向位移,考虑岩体蠕变特性,建议施工过程应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软围岩地质特征及形变特征,采用形变量、形变时长等参数对围岩的扰动范围进行预判,从理论模型和计算模型两个维度分析了在软围岩地质区域进行隧道施工所具备的特定条件和技术,并以广西桂柳高速公路软围岩隧道区域为工程实例,对软围岩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横断面设计、力学参数分析以及实际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宝塔山隧道不良地质段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应力及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应力及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围岩量测的目的旨在收集可反映施工过程中围岩动态的信息,据此判定隧道围岩的稳定状态,以及所定支护结构参数和施工的合理性。文章通过对某特长大断面双线隧道的拱顶下沉、水平收敛等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利用图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基本变形规律为急剧变形—缓慢增长—基本稳定三个阶段,并且具有变形较均匀、收敛速度快、变形小、拱顶下沉较水平收敛变形大的特征,这是地质条件、施工技术、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监控量测结果表明,隧道围岩自稳能力和支护结构较强。围岩变形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中箱梁现浇施工中的工程量大、工期紧迫、悬臂法施工不能满足工期要求和施工难度大等问题,文章结合青岛海湾大桥箱梁现浇施工实践,介绍以钢管桩支撑作为承载基础,采用贝雷梁与碗扣式支架相结合的支架,成功地解决现浇箱梁施工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声电类比法的管系气柱固有频率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平面波动理论与电学系统方程的等价,建立管道气柱单元声学等效电路.采用MATLAB/SIMULINKL软件,通过谐振法对气柱系统进行电路仿真,得到其各阶固有频率,并与传递矩阵法计算结果相比较,误差很小,说明采用声电类比法计算气柱固有频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在有限元计算的基础上,用分析设计的方法对挤压三通进行强度评定。并确定了工程上用压力面积法进行挤压三通强度计算时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4.
隧道衬砌质量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介绍了用探地雷达检测60余座隧道衬砌及坍方等的工作及原理,以及无损电测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方法,并讨论了检测衬砌强度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沥青路面概算编制过程、方法技巧、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盾构机姿态参数的测量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三点决定一个平面的原理,通过在盾构机中体上布置测量控制点,对其三维坐标进行测量;根据空间解析几何原理,推导出盾构机刀盘中心三维坐标以及俯仰角、横摆角、扭转角的计算方法.文章利用计算机的伪随机函数对盾构机姿态参数的测量精度进行了模拟评价,探讨了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结果表明,盾构姿态参数的测量误差均服从正态分析;采用精度为3 mm的激光经纬仪测量控制点坐标,得到的盾构姿态参数的误差范围比规范要求小得多.  相似文献   

17.
结合京福高速K30+924通道桥维修加固工程,叙述了高压喷射灌浆法、粘贴碳纤维贴片法及钢板补强法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Saint Martin La Porte(SMLT)横通道是里昂都灵山底隧道勘探作业的关键组成部分.Razel公司隧道设计部主任Eric Matuieu叙述了所遇到的极端地层条件.  相似文献   

19.
构建美丽服务区应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智慧化以及满足出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环节综合考虑,从而提升服务区整体形象,加强服务区设施的人性化和标准化服务管理。本文从高速公路美丽服务区构建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构建美丽服务区。  相似文献   

20.
Rece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discrete choice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with certain stated choice experiments have allowed researchers to check empirical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latent variables such as the value of travel time (VTT). Lack of identification is likely to be common and the consequences are severe. E.g., the Danish value of time study found the 15% right tail of the VTT distribution to be unidentified,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mean VTT without resorting to strong assumptions with equally strong impact on the resulting estimate. This paper analyses data generated from a similar choice experiment undertaken in Sweden during 2007-2008 in which the range of trade-off values between time and mone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lative to the Danish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change allowed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effectively the entire VTT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to informing the design of future choic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are also of interest as a validity test of the stated choice methodology. Failure in identifying the right tail of the VTT would have made it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at respondents’ behaviour is consistent with utility maximisation in the sense intended by the experimen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