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系杆钢箱拱桥因其美观与高承载力等性能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依托某下承式刚架系杆钢箱拱桥施工实例,采用对称节段拼装技术,结合结构仿真以及线形、应力、索力监测开展施工监控研究,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拱肋和格构梁准确定位,施工各个阶段的实测值和理论值之间的位移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拱肋合龙满足规范要求,桥梁线形总体平稳:从整桥控制截面应力来看,拱肋和格构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吊杆和系杆的索力与理论值的偏差均≤10%,总体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应力储备。由此可知,基于对称节段拼装技术的下承式刚架系杆钢箱拱桥施工监控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和特点,分析了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并运用Mida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施工过程中的线形和应力进行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中主要介绍了三向预应力连续刚构的线形的影响因素、控制、实际操作方法以及线形控制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的理论模型建立。本桥采用成桥目标曲线和运营目标曲线作为施工过程中的线形控制,此理论在国内类似桥梁施工属首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某矮塔斜拉箱梁桥的悬臂施工过程控制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其进行24h温度监测,总结大气温度、梁体温度与悬臂段标高和关键控制截面应力变化规律,能够较好地修正温度和桥梁线形之间的关系,为之后施工节段的立模和梁体最终合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曾峰 《西部交通科技》2010,(4):46-49,73
佛山南庄二桥是V型墩连续刚构桥,梁体采用移动支架悬臂施工,均为动态成形,高空作业,故该桥的施工控制成为保证桥梁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文章介绍了该桥施工监控的控制思路和现场测点布置、测量的内容,重点阐述了结构线形控制的实施过程,为同类桥梁的施工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推荐一种高效、准确、扣索索力均匀性良好的CFST拱桥斜拉扣挂施工优化无应力状态计算方法,文章对CFST拱桥各种无应力状态施工监控计算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理论介绍和分析,厘清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无应力状态法均能较好地实现对合龙线形控制,其中,基于"过程最优,结果可控"的CFST拱桥斜拉扣挂一次张拉施工优化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对合龙时线形的控制,而且能够实现对各吊装施工阶段的线形控制,因而具有双重线形控制的优点,且计算效率高、精度好、各扣索索力均匀性良好,能较好地实现对CFST拱桥施工线形全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7.
南宁大桥拱肋吊装线形控制与测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介绍南宁大桥在拱肋吊装安装定位过程中的测量技术以及线形调整措施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在非对称、大跨度、大吨位钢箱拱桥施工过程中拱肋的线形测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8.
桥梁施工监控在桥梁建设及加固改造工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监控可以对桥梁线形及内力、挠度情况进行实时反馈,严格把关,保证与设计一致。文章以九曲河大桥加固工程为背景,结合加固改造设计方案,从线形控制、变形监测与应力监测等方面阐述了施工监控技术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梁功全 《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Z2):117-118,121
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过程中,合龙口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行车安全和舒适度,而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对主梁结构应力和挠度的影响较大。鉴于此,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探讨关键工序的控制措施,以控制主梁的线形,提高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拱桥吊杆更换施工过程中,如何对各吊杆进行合理的张拉和控制,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以及成桥状态下结构的内力和线形.基于对某桥临时吊杆分级张拉工况的计算分析,提出了合理的施工控制指标.本桥施工控制方法较传统控制方法能极大提高现场施工效率,更符合当前节能环保的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1.
特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兰渝线关子岭隧道为依托,针对特大断面隧道V级围岩段采取光面爆破与预裂爆破两种爆破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断面隧道爆破开挖施工中最大位移出现在拱项部位,施工中应加强对拱顶部位及其他关键点的监测;最大主应力出现在仰拱中点和拱腰部位,施工中须加强对仰拱中点和拱腰部位的支护。  相似文献   

12.
跨越既有线段隧道动态施工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重庆市地铁1号线大坪车站跨越既有线段施工为研究对象,介绍采用FLAC3D对近距离叠交情况下新建隧道施工引起既有隧道衬砌的应力和位移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同时分析了新建隧道以桩+承台的方法跨越隧道施工后桩轴力和承台梁弯矩的分布情况,研究成果为今后类似地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集油管道跨越段需要考虑的载荷与一般线路段相比较复杂,主要是增加了因风载、雪载、检修活载等引起的位移载荷,以及考虑地震的影响。在姬十联外输管道千井沟跨越段应用了CAESARⅡ软件,分别开展了水压试验应力、持续应力、热胀应力、固定推力支墩约束受力及位移分析及核算,并以ASME B31.3-2012、ASME B31.4-2010作为计算结果的判定依据,实践表明该软件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4.
BINGHAM流体环空管流流动及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BINGHAM流体的本构方程、管流运动方程及能量方程 ,推导了BINGHAM流体环空管流速度分布及温度分布。由于BINGHAM流体具有屈服值 ,环空管流流动中会形成流核。流核的宽度与屈服应力成正比 ,与广义压力梯度呈反比。流核中心线偏离环空中心线 ,且偏向环空内侧。环空内外径之比越小 ,相对偏离越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屈服应力增大时 ,速度分布剖面变得愈扁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流核速度随环空内外径之比减小而增大。流核内温度变化比环空内外侧明显小 ,随屈服应力的增大 ,温度分布剖面愈扁平。  相似文献   

15.
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路堤多采用土石混合料填筑。文章结合西部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对其红色碎屑岩类无粘性土石混填路堤进行数值模拟,着重研究了该类路堤按实际分层厚度30cm填筑过程中的应力形变场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及其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路堤内的最大沉降发生在路堤填筑高度略低于1/2路堤中心线附近的位置,最大主压应力与最小主压应力均表现出随着填筑体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在路堤中心线处底部压应力最大,同时在填筑过程中路堤坡面可能发生小范围的拉应力区。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延迟焦化装置大型化带来的挥发线布置难题,提出了延迟焦化挥发线的一种新的布置方案。该方案在挥发线立管下部设置水平π形弯来吸收垂直方向的热膨胀,解决了焦炭塔高度增加带来的挥发线二次应力过高和焦炭塔管嘴受力过大的问题。新方案与另一种在挥发线立管中部设置垂直π形弯的常用方案做比较,通过管道应力分析通用程序Caesar II计算结果证实,新的管道布置方案在管道二次应力水平、焦炭塔管嘴受力和管系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另一种常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输油管网系统中水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管道中水击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通过对管网水击的一维数值进行分析,采用特征线法对管道水击压力分布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对模拟管道的计算,提出了水击的抑制措施和长距离输送管道的具体措施,确保正常供油压力下各水击的叠加不会影响和危害系统设备,确保输油管网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裂尺寸与沥青加铺层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耦合应力及基层顶面压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路面板破裂尺寸对沥青加铺层的温度应力及耦合应力的影响远大于其对荷载应力的影响,路面板的破裂尺寸在80~100cm范围内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子午线轮胎有着节能、耐用的优点。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轮胎模型并通过将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加强层帘线角对胎圈部位应力影响,结果表明:在充气和垂直载荷下,随着帘线角的增加,胎体与加强层端点最大应力、应变能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垂直载荷下胎圈部位的刚度随着帘线角增加而一直减小。拟合出了出垂直载荷最大应力、应变能和加强层端点下沉量随帘线角变化的函数。计算得到40.7°的帘线角能够大幅降低加强层端点处的应力、应变能,同时对该处的刚度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选用适合的加强层帘线角以保证节能和负载的同时减少早期破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project took advantag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ajor mass transit improvement by New Jersey Transit which provided a "one-seat ride" into New York City for many commuters who previously had to transfer in Hoboken in order to take Port Authority Trans Hudson (PATH) trains into New York City. The creation of this new service provided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which some riders switched to the new route, while others continued to use their previous route. We studied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se commuting options, using a quasi-experimental, pre-post change, field research design.We found that riders on this new line had lower levels of stress, as multiply measured, than they had earlier, before the advent of this new train, or than did other riders currently using the Hoboken-PATH option. The stress effects seemed to be mediated by the time of the trip – that is, the reduced trip time of the new, direct service seemed to be a primary factor in the reduced stress to riders. Predictability of the trip was also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stress, but di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ommuter groups. These results were largely replicated with a student group who rode the same lines acting as simulated commu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